四 “海上”议政
秦始皇巡行所至重要地点,都留有刻石纪念,“颂秦德,明得意”。即《峄山刻石》所谓“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22],《琅邪刻石》所谓“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之罘刻石》刻石所谓“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碣石刻石》所谓“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会稽刻石》所谓“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等。当时刻石地点,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说,有邹峄山、泰山、梁父、琅邪、之罘、碣石、会稽诸处,其多数在海滨。我们还注意到,秦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刻石》中有这样的内容: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23]、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值得深思的是,秦始皇为什么集合十数名文武权臣“与议于海上”,发表陈明国体与政体的政治宣言呢?
对照《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汉武帝“宿留海上”的记载,可以推测这里“与议于海上”之所谓“海上”,很可能并不是指海滨,而是指海面上。
“海上”,作为最高执政集团的议政地点,对于秦王朝政治原则的确立,如所谓“并一海内,以为郡县”,“体道行德,尊号大成”,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政治文化涵义呢?
秦始皇刻石的主题,无疑是颂扬帝德、建定法度、显著纲纪的政治宣传,然而其中的有些内容,仍然可以透露出重要的文化信息。例如,我们通过对《之罘刻石》“逮于海隅”,“临照于海”以及《琅邪刻石》“议于海上”,“并一海内”等文字的分析,或许能够窥见刻石文字撰著者心理背景的某一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