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优势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与问题

旅游业是元阳县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突出的产业。元阳拥有世界少有的梯田景观和哈尼民族风情特色旅游资源。随着近年来元阳旅游品牌在国内外打响,来元阳旅游的中外游客骤增。由此带来的与旅游服务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包括各类住宿、餐饮、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一 元阳旅游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元阳县地处云南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州西南部、红河南岸,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土地除少数河谷地带略为平坦处,几乎无一平川,最低海拔144米,最高海拔2939.6米,相对高差2795.6米,峰峦叠嶂,云海浩瀚,以万亩梯田和哈尼少数民族风情为主体的六大文化旅游景点,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秀美壮观的画卷,形成了元阳旅游业的优势和特色。

元阳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万亩梯田和以哈尼民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是元阳独特的旅游资源。其中,梯田主要集中在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牛角寨、龙树坝,有19万亩,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壮美而秀丽。梯田蕴藏着深厚的民族耕作制度、文化和习俗,为世界水稻耕作史中最为独特的模式,遍布的“森林、村寨、梯田、河流”四要素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景观,呈现出“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梦幻般景象,同时随着季节变化,“梯田—云海—日出—村庄”变幻无穷。此外,元阳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浓郁,历史悠久,哈尼族的“长街宴”、“矻扎扎”、“十月年”,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苗族的“采花山”,瑶族的“盘王节”,壮族的“三月三”等民族传统节日绮丽多姿,异彩纷呈,独具特色。各民族的祭祀、图腾、传经、说唱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已形成了“梯田文化、火塘文化、贝码文化、土司文化、谱牒文化”等等。

元阳县境内还有土司统治的古迹一处——勐弄司署。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地方少数民族首领白安向清王朝投诚后被册封为世袭土掌寨(即土司),白氏土司从兴起到衰亡世袭相传历经10代土司,历时214年。皇封世袭勐弄司署,位于攀枝花乡,坐落于藤条江北岸的群山之巅,距老虎嘴梯田景区4公里,依山据险,居高临下,犹如一颗红宝石镶嵌在绿色海洋里,璀璨耀眼。

另外,元阳县有6处硫磺温泉,它们是热水塘温泉、肥香村温泉、婆多温泉、独家温泉、普龙寨温泉、南林温泉,水温在45℃—80℃,是很好的地热旅游资源。

二 元阳旅游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元阳县旅游业的发展,起源于哈尼梯田被外界发现。20世纪80年代,一些摄影家用镜头向外界展示了一幅幅油画般的元阳梯田美景,被称为“震撼大地的艺术”的元阳梯田从此被外界所发现。于是,一批又一批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随着元阳梯田的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广为传播,旅游者也纷至沓来,最初的元阳旅游业就这样在外来游客强烈的旅游需求的拉动下开始被动发展起来。

进入9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外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成熟,以及云南板块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声名鹊起,众多境内外游客涌入云南,旅游业所带来的庞大经济效益为各级政府部门所瞩目。云南省把元阳梯田旅游景区作为重点旅游区向外界宣传,元阳县政府也积极发展旅游业,元阳旅游成为云南旅游业中的佼佼者。

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元阳梯田的自然生态文化和民族生态文化价值得到了重视,一批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生态学的学者进入元阳梯田区域进行学术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支撑下,元阳梯田从一个单一的自然景观旅游项目,提升为一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的复合旅游项目——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成为向外宣传的品牌。

进入新世纪,元阳县的旅游经济发展很快,2001年,到元阳旅游的游客为8.21万人,到2005年,这个数据上升到24.10万人,到2010年,元阳县全年旅游人数达到了74.02万人。从2001年到2010年,元阳旅游游客人数增长了9倍。旅游收入也随着游客的大幅度增长而不断提高。2001年,元阳县旅游收入为0.41亿元,到2005年,达到0.99亿元。2006年起,元阳旅游年收入迈入亿元大关,达1.65亿元,到2010年,这个数据增长至6.7亿元。从2001年到2010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元阳旅游收入增长了16倍,游客人均贡献值在这十年内也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之势(见表2-2)。

表2-2 2001—2010年元阳县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和游客人均贡献值

元阳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对本县优势旅游资源的进一步认识,提出旅游产业带动发展战略,将打造“哈尼特色、5A景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作为建设目标,把旅游产业作为元阳县第一大支柱产业加以培植和发展。在把元阳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发展过程中,元阳县加强了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和产业提升。先后编制了《红河州元阳县旅游发展规划》《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区总体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完成了《元阳县多依树至勐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景区哈尼民俗文化旅游(六个)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可研报告。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元阳县发展旅游业的重大规划,为了实现这个重大规划,元阳县经过多年艰苦努力,于2013年6月22日最终申报成功。当时《云南日报》刊发的文章《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的背后:13年不懈努力》[4],详细罗列了元阳梯田申遗之路的主要过程,现摘录如下:

1999年,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史军超提出了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红河州主要领导的重视。

2000年10月,红河州委、州政府决定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随即成立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申遗工作。

2002年12月,云南省建设厅积极申请将红河哈尼梯田与三江并流一起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编制上报了申遗规划和文本。

2006年12月,红河哈尼梯田再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7年11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红河哈尼梯田湿地公园”为国家湿地公园。

2009年7月,云南省政府领导率队到国家文物局汇报申遗筹备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认可。

2010年6月,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

2010年2月,云南省政府成立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

2011年6月,云南省政府致函国家文物局,请求将红河哈尼梯田列为中国2013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

2011年8月,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致信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明云南省委、省政府对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迫切愿望和坚定信心。

2011年9月,国家文物局报经国务院同意,将红河哈尼梯田列为2013年中国政府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12年5月,云南省政府与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云南文化工作座谈会,李纪恒省长与蔡武部长、励小捷局长对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申遗成功。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高峰副省长陪同下对哈尼梯田进行实地考察,对遗产地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加大申遗支持力度。

2012年7月,哈尼梯田景观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基本结束,哈尼梯田的景观价值和环境风貌得到较好再现。

2012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日本专家石川干子女士,赴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地进行现场考察评估,对红河哈尼梯田景观价值和保护状况给予充分肯定。

2013年6月22日,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红河哈尼文化景观位于云南南部,面积16603公顷,以从高耸的哀牢山沿着斜坡顺延到红河沿岸的壮丽梯田而著称。在过去的1300多年间,哈尼族人民发明了复杂的沟渠系统,将山上的水从草木丛生的山顶送至各级梯田。他们还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农作体系,包含牛、鸭、鱼类和鳝类,并且支持了当地主要的谷物——红米的生产。当地居民崇拜日、月、山、河、森林以及其他自然现象(包括火在内)。他们居住在分布于山顶森林和梯田之间的82个村寨里,这些村寨以传统的茅草“蘑菇房”为特色。为梯田建立的弹性管理系统,建立在特殊且古老的社会和宗教结构基础上,体现出人与环境在视觉和生态上的高度和谐。

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也正因为经历了十多年漫长曲折的申遗过程,元阳县政府部门和当地居民对哈尼梯田文化价值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大批从事民族学、人类学、生态学、景观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中外学者以元阳梯田为研究对象所做的大量专业性研究工作,对元阳哈尼梯田生态文化进行深入的内涵挖掘和理论分析,为元阳县哈尼梯田文化的资本化运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这也是今天元阳县能向外界呈现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差异性文化内涵的生态景观的重要原因。

对哈尼梯田景观核心区进行改造,提升旅游景观区的景观质量和文化内涵,这既是申报世界遗产过程的需要,也是元阳县新千年以来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三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坡、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洞铺、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

位于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元阳县箐口村,于2001年被当地政府选中投资建设民俗生态村,并致力于使其成为元阳哈尼梯田文化面向世界的名片和品牌。元阳县政府对箐口村的民俗生态旅游村建设给予了两次大的项目支持。

第一次是2001年,箐口村被政府选中投资建设民俗生态村,政府对村寨的传统民居——蘑菇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加固,主要对墙体、蘑菇顶、祭祀房等进行修复,保留原来的土基墙体和茅草蘑菇顶,并对村中道路也进行了相应的修复。相应的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也相继成立,2003年,箐口村成立箐口管理委员会,在元阳县旅游局组织建设下成立箐口村文艺队。

第二次是2009年,政府利用“一镇六村”连片式扶贫开发项目,加强箐口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在基础设施方面:村内主街道、支道共建成2822.6平方米;村内排水沟建成506.1米(分下层为暗沟,主要排放生活污水等建成730.9米;上层为明沟,为梯田灌溉用水,也是一道景观);旅游小道总长958米,面积1437平方米;文化广场两块,其中姜文房广场1285.2平方米,陈列馆广场1034平方米;完成入村公路建设一条800米(水泥预制块铺设),停车场一块710平方米。公益事业设施方面:修缮陈列馆二层楼一栋474平方米,姜文房一栋303.5平方米;建好水井5口和卫生公厕2个;建成哈尼族祭祀房一间10平方米。产业培植方面:建成猪厩81间共486平方米,牛厩35间共280平方米;已建成农家乐3户,推动民俗旅游发展;恢复传统民居特色206间,其中新建民居50户,主要体现哈尼族民居建筑风格和艺术。

下面是课题组在元阳县箐口村就建房问题和村里环境治理问题进行的实地调查采访:

访谈一:卢××(男,68岁,务农)

家庭基本情况:小学毕业,育两个孩子,女儿47岁,已嫁。儿子19岁,在外打工,现有三口人。

建房问题:房子2009年盖的,当时政府补贴1.5万,给20吨水泥(折合人民币7500元)再加上7500块粉刷外墙。盖房总共是花了4万左右,借了亲戚朋友1万元。盖房都是亲戚朋友来帮工,没有请外地帮工,盖了五个月。

猪、牛圈问题:家里的猪、牛是养在村子里猪厩和牛厩里,这样统一管理比较好,只是距离家有点远,但是还是可以接受。

访谈二:李××(男,40岁,米线摊旁边商店老板)

家庭基本情况:家里有四口人,一个女儿16岁,一个儿子7岁。

建房问题:房子是2009年盖的,政府补贴了20吨水泥,没有补贴现金。当时家里没有钱,比较困难,但是听说政府补贴,就抓紧把房子盖了,想着是能省就省。记得当时盖房子的有80家左右,我家是请了2个小工,4个师傅,一天40块钱,盖起来花了6万块,找亲戚朋友借了5万左右。政府只是帮忙粉刷了外墙,盖了蘑菇顶。

访谈三:卢×(男,43岁,户主,小学未毕业)

家庭基本情况:两位老人、夫妻两人、两个儿子、一个大哥(大哥离异)。还有大哥家的女儿。

建房问题:2004年盖了两层新房,原因就是2004年家里的老房地下渗水,牛不好关,也无法住人,虽然没有钱,但还是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万多,加上自己存了点钱就把房子盖了。当时基本上都是亲戚过来帮工,只请了一个师傅,12块钱一天,很便宜。所以总共花了两万块钱多一点。2007年,因为家里人比较多,有点挤,粮仓也没有,所以就又加了一层,这一层就花了38000块,主要是亲戚朋友在那一段时间里盖房的比较多,帮忙的就少了,多是请外面的工人来盖的。后来2012年政府出钱盖了上面半层的蘑菇顶。我家可惜没有晚一点盖房子,不然就能赶上2009年的补贴了,可以少花一些钱。现在的门窗是政府前一段时间免费给换的,统一的木门、木窗。

可见,元阳箐口村在地方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以政府引导为主的民居、基础设施、村寨景观的改造得到村民积极参与,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大大提升了箐口村的旅游景观质量。随着元阳箐口村民俗生态文化的复原和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箐口村的名气不断扩大,不断在各种大众媒体亮相,箐口成为来元阳看梯田的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地。

2003年,以箐口村为核心的元阳“红河哈尼梯田”被上海电视台誉为“中华风度”,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工湿地典范”。2004年,箐口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被云南大学确定为“哈尼民族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红河哈尼梯田为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云南省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09年,云南省世博元阳梯田旅游有限公司接手管理箐口的旅游管理和开发事宜。2010年,元阳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世界重要农业遗产。2013年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5处世界遗产。申遗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使箐口这个原本封闭、沉默的哈尼族村寨也渐渐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展示哈尼梯田及哈尼文化的重要窗口。

表2-3、表2-4是箐口村2004—2005年接待外地游客的情况和领导视察次数的统计。从统计表可以看到,箐口村几乎每个月都有外地游客来旅游,每个月都有领导来视察,表明这个村寨不仅受到外地游客的追捧,而且也是上级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打造的精品旅游景区。

表2-3 2004年3—12月箐口村游客数量和领导视察次数

续表

表2-4 2005年1—10月箐口村游客数量和领导视察次数

三 元阳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

在旅游业逐渐成为元阳支柱性产业的同时,其对酒店、餐饮等相关服务产业及少数民族服饰、特产、旅游纪念品等相关工业产业的拉动作用也逐步显现出来。2003年,元阳县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共投入资金3400万元,元梯大酒店、多彩酒店、东海大酒店等酒店相继竣工开业。截至2003年,元阳县共有宾馆酒店25家,其中三星级1家,二星级2家,一星级3家。2008年,元阳县宾馆、饭店、招待所增至86家,其中县城(南沙)54家,新街镇34家,攀枝花乡2家,床位数3556个。至此,元阳县共有旅游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1家,二星级1家,一星级1家,总床位数696个。

元阳县政府为提高游客接待水平,制定了以下酒店行业发展规划:(1)加快酒店业招商引资的步伐和力度,引进国内外连锁饭店参与区内饭店经营,鼓励发展主题酒店、经济型酒店和一些专题酒店。(2)优化区域内酒店档次结构,改变区内高星级酒店严重短缺的现状。(3)加快酒店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现代酒店产权制度。(4)遵循市场发展和客源需求规律,调整住宿接待宾馆的空间布局。

四 元阳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也要看到,元阳县旅游业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一些瓶颈制约仍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这些问题若不尽快认识到并着力解决,将会影响到元阳旅游业今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

(一)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成为突出问题

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元阳哈尼梯田文化不仅是元阳的,更是云南的、中国的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能为元阳带来更大的世界知名度,在给元阳带来更多的旅游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元阳今后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哈尼梯田旅游的进一步升温,元阳县各地的农家乐、客栈也越来越多了,在各村寨梯田中旅游的游客也更多了。随之而来,在梯田景区里,垃圾随处可见、水资源污染、景区农田被规划为非生产用地等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元阳县人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持有者,如何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适度开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也日益摆在了元阳各族人民面前,摆在了政府各职能部门面前。

处理好开发旅游与保护文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利益矛盾,协调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协调好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

(二)梯田旅游资源地处偏远,交通通达条件差

交通便利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元阳县位于云南滇南山区,与中心城市联系公路现有两条:一是元阳—个旧—昆明,总里程305公里;二是元阳—建水—昆明,总里程286公里,因部分路段尚未完成高速公路改造,驾车行驶需5—6个小时。最近的开河高速出口到元阳只有一般省级公路连通,行车需两小时。从昆明到蒙自虽然有铁路火车可选择,但由于只发快客火车,从昆明到蒙自需3—4小时,且需要从蒙自转乘客运班车,蒙自火车站离元阳尚有80多公里的路程,十分不便。况且,红河州至今无民用机场,无法借助空中航线快速转运旅游者,极大地限制了游客的可进入性。

元阳县内的交通更落后,除南北贯通的100公里三级路面外,其余均为等外级土路。因此,公路通达度和路面等级问题,无法满足旅游业开发和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资源优势的发挥。表2-5是2008年县城通往各乡镇的道路情况及旅游风景区道路情况。

表2-5 元阳县连接乡镇交通现状(2008年数据)

目前元阳梯田观光旅游以新街镇为集散中心,梯田景区旅游交通状况如表2-6所示。

表2-6 新街镇至各梯田景区交通现状(2008年数据)

同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丽江古城,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当完善。1995年,丽江三义国际机场通航,使之前一直靠公路客运为主的丽江旅游业多了一条空中大通道,据统计,2004年丽江全市旅客运输总量为653.87万人,其中公路运输量达到565万人,民航运输量为88.87万人,而到2010年,公路运输量翻了近三倍,达到1616万人,民航运输量也达到221.77万人的新高度。[5]2009年,大丽铁路(大理—丽江)通车,铁路运输让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如虎添翼。丽江古城本身就是旅游目的地之一,除此以外,从丽江古城区到周边的多个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也多为二级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相比之下,从昆明或其他地区进入元阳目前只有公路客运,元阳县的旅游目的主要分布在距离县城较远的山寨之中,再加上前文所述县内交通基础条件的落后,交通通达条件差成为元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据统计,2008年丽江古城区(县级区)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465.45万人次,到2010年这一数字变成770万人次[6];而元阳县2010年旅游接待人数为74.02万人,只有丽江古城的1/10,显然与丽江相比,元阳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仍然较低。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元阳交通及相关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丽江。

(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景区开发建设滞后

元阳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地方财力大多靠国家财政补贴,既无力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又缺乏外资投入的环境,导致景区建设滞后,有相当一部分景区资源处于原始自然状态,极大地限制了旅游业的纵深发展。目前,除游客在公路沿途观赏梯田自然风光外,相应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旅游消费市场尚未形成,游客在心理和物质上无法满足,元阳旅游资源也无法创造额外旅游经济收益。与丽江古城区相比,后者旅游开发相对成熟,所创造的收益也有较大差别。2008至2010年,丽江古城区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9.52%,截至2010年,丽江古城区旅游总收入达到96亿元[7];与之相比,元阳旅游总收入2008年为3.1亿元,2010年增长到6.7亿元,差距十分巨大。

(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

元阳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如,因景区距离县城较远,从县城到景区的交通可达性差,且无直接连接景区的旅游车。游客只能在昆明组团,才能享受一条龙的旅游服务。自助旅游者,找车进入景区就十分困难,只能乘坐至周边乡镇的客运车辆或者在当地租车,给游客出行带来很大不便。一些景点观景设施形式单一、简陋,没有为游客提供必要的休息设施、餐饮设施及旅游厕所,且脏乱差现象严重。部分服务设施建筑外观形象难以与梯田景观相称,严重影响游客的感知印象。旅游服务人员也未经过专业训练,专业素质普遍偏低,既影响服务接待质量,又影响旅游地的形象塑造。

最近几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以及被批准为国家级5A风景区等一系列与旅游相关的荣誉接踵而至,但是也要看到,元阳旅游收入并没有在景区声誉增长之中喷井式增长,相反,与前些年比较,元阳的旅游收入增长速度起伏较大(见表2-7),反映出元阳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性,蕴含着产业发展的危机。

表2-7 2001—2010年元阳县旅游收入环比增长率

上述问题,只涉及元阳旅游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当前最应重视的问题是,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下,国际国内旅游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若不根据旅游消费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元阳旅游产业,元阳旅游将面临严重的市场困境。面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如何在现有的旅游资源上推新和提升旅游景区景观文化和服务质量,采取切实措施解决相关问题,是元阳未来旅游业提升品质、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