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绿色园区的基本内涵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系列的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落实到工业园区层面,就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和低碳工业试点园区,并最终落实到绿色园区行动中。

其中,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利用循环发展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实质是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实现园区“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实质上是对园区循环发展水平的强化。低碳产业园区的创建是以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和管理低碳化等为支撑,以提高园区碳生产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实质上是对园区的低碳发展水平提出要求。绿色园区相比这三种类型的园区具有更广泛的内涵,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在园区层面的具体体现,是将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运行管理等全方位的一种可持续园区发展方式。

国家绿色园区作为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指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制造体系要求,依据《绿色园区评价要求》及其他相关要求,按规定程序通过评审,被授予相应称号的工业园区。国家绿色园区的发展主要围绕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发展、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运行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包括以下重点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 绿色园区发展内涵

(1)园区规划绿色化。基于对园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的系统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园区整体的协调关系,对园区进行合理布局和空间整合,优化路网结构,加强功能区、空间环境的有机联系,形成整体性强、联系紧密、生态宜居的园区。

(2)空间布局合理化。合理设置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大气安全、防火和卫生防护距离。按照便于企业专业化协作和废弃物(副产物)交换利用的原则,依据空间布局安排和园区准入标准合理选取入园企业,将性质相近、关系密切的企业适当集中布局,最大限度实现原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3)产业设计绿色化。遵循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的原则,深入调查并诊断分析现有优势产业链构成,识别确定欠缺链条和重点补链项目,实行补链招商。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等绿色产业,以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4)能源资源利用绿色化。推行工业清洁生产,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新能源、低碳、循环经济、环保先进适用技术。开展园区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照明、电机系统、锅炉、公共建筑和环保设施节能改造,发展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项目,建设和完善热网工程,实行集中供热。发展企业间串联用水系统,开展废水再生利用和中水回用。推动发展新能源,鼓励企业开展太阳能热能利用、光伏发电、生物质利用和分布式能源及泛能微网,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

(5)生态环境绿色化。建设或改造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造污水收集管网,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分流,提高污水收集率,实现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和达标排放;改造、建设或利用园区外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厂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实现固体废物处理最优化。大力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积极引入环境服务公司集中式、专业化开展园区污染治理。合理搭建产业园区“绿道”,设置工业区与生活区防护林带,形成带状绿化与独立绿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种植高大乔木为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遮阳。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合理配置植物,设置渗水地面,优化水景设计。产业园区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

(6)基础设施绿色化。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动园区内道路、管廊、供水、供电、照明、通信、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和绿色化改造,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智能高效利用。完善园区电力、天然气网络,提高供电供气能力,建设智能电网。以“建筑工业化”的方式减少现场施工,使用可回收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利用太阳能发电、建设风循环系统降低建筑耗能。探索建立“海绵园区”,为绿化带、园区景观供水。

(7)园区监管智能化。依据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行业准入条件,以及节能、环保、安全、质量标准,制定实施企业绿色准入和退出管理制度,实行绿色招商,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主要污染源、危险化学品存储点的可视化监控系统和重大风险应急指挥平台,健全环境安全风险单位信息库;建立废弃物交换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废弃物交换信息。编制和落实园区综合环境应急预案,建设高效的环境应急救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