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词典语义类别释义的多维研究
- 冯海霞
- 4505字
- 2024-11-01 03:28:15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
本研究分为十章。
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的理据;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和方法;本课题的理论及工具的支撑。
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于名词语义类词条释义的研究。第二章是对名词类别语义特征及描写倾向的总体阐述,后面四章是对理论的实证部分。
由于名词是语文词典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一类,科学的词典释义无不是建立在对语言本体充分的研究基础上的。故第二章的一开始部分,我们就吸收了西方词汇语义学最前沿的“生成词库理论”,为后面深化细致地描写名词的意义提供了有章可循的理论指导。由于名词的指称性最强,和客观事物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对于名词尤其是百科名词的释义是语文词典中至关重要、也最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所以第二章主要是对不同语文词典中针对百科名词义位所出现的不同描写倾向——百科性释义和语文性释义——着力分析与评价。
第三章是对动物类词条释义的多维研究。基于语义类别的原型(范畴)释义要求对于动物类别中不同层级的义位进行不同释义。通过释义的系联方式和释义类义征及个性义征的选用着手进行分析、衡量动物聚合群释义的系统性。理论驱动模式,对哺乳动物释文的序列性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抽取了哺乳动物类别中不同层级义位的释义模式并对词典部分哺乳动物义位释义进行了优化。
第四章是对植物类词条释义的多维研究。《现汉》和《牛津》对于植物类别词语所有释义形式与内容的呈现,无疑是编纂者主体对植物词语的解读。通过对比《现汉》体现出的是其编纂者的百科释义倾向,而《牛津》彰显的是其编纂者释义的语文性导向。面对这种差异,我们探究其不同的动因机制,在此基础上汲取二者之营养,根据语文词典发展的新动向,提出了优化植物类别释义的方法。
第五章是对体育类词条释义的多维研究。该部分是在“物性结构”“词语类型结构”和“原型(范畴)释义”理论的指导下,对《现汉》《朗文》《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为《规范》)等词典中多义体育词条释义义项的分立、序列性以及单义体育词条语义特征的选取、释义元语言的使用、释义的同场同模式等视角进行了关注,提出了些许建议。
第六章是对亲属称谓类词条释义的多角度研究。本章选取的词典是《现汉》和《商务馆学汉语词典》,比较了两部词典对亲属称谓类词条收词、释义、语用标注的差异,从差异中发现词典类型学的倾向性。同时,基于原型(范畴)释义理论的观照,也发现了两部词典在释义系统性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策略。
第七章、第八章和第九章是关于动词类词条语义特征及释义的论述。
第七章主要是对动词类词条语义特征的分析及基于特征的总体释义模式的构建。本章主要阐述了动词非自足性的表现及对动词释义的影响。动词义位表面看来呈现的是一个孤立的动作义符,实质上是一个被压缩进了不同角色(别义因子)的语义复合体。该语义复合体在词典中的释义就是对不同角色(别义因子)的解压缩,故理想型释义是以动词义核为中心,以别义因子为外围的有机整合。所以,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动词释义中别义因子种类、特点、作用及其隐现的规律。根据《现汉》前 100页1176个动词分析出的18类别义因子,我们构建了动词类别宏观释义模式。但是宏观释义模式是针对整个动词类别而言,具体到每一个义位的释义,则是在必有的动词义核的基础上,对18类不同别义因子的凸显与语义赋值。
第八章是阐述基于语义类别的动词原型(范畴)释义操作范式的实行,以及基于理论指导,对“脚部”动作词条在词典中的释义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文章论述了动词义位中别义因子的寻求的三种渠道,也以理想的动词类别释义模式与操作范式对《现汉》中“走”类别中义位的释义进行了检验和优化。同样,第九章也是对“手部”动作词条释义的多维分析。
第十章是对颜色词条释义的多维分析。“颜色”词条的词性标注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以,我们放在了本研究的最后一章。通过对《现汉》《牛津》等语文性词典中颜色词释义多角度的对比,我们发现:在释义内容上,两部词典显现出较大差异,简言之是颜色词释义的语文性的表现不同。《现汉》在颜色词语义揭示上更向语文性而非科学性倾斜,语用上的显性标注远高于《牛津》。就颜色词的词性标注而言,《现汉》(第6版)虽然相对于以前的版本而言,已经做出了较大的修订和完善,但是,词典中有相当一部分颜色词在词性的标注,甚至是义项的分立还有修订的空间。
第十一章为本研究的结语。
[1]黄建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2]周荐:《词典释义、出处溯源和引例的借鉴与抄袭的分野刍议》,《辞书研究》1998年第2期。
[4]胡明扬等:《词典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5]黄建华:《词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6]Henri Béjoint.Modern Lexicography:An Introduction,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7]杨自俭:《对比语言学的新发展》;见潘文国《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序。
[8]Cruse,D.A.,Lexical seman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16.
[10]Cruse,D.A.,Lexical semantic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16-20.
[11]Wierzbicka,A.,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karoma publishers,1985:68.
[12][德]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0页。
[13]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中型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2页。
[14]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94页。
[15]黄建华:《词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17]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19]Wierzbicka.A.,Semantic:primes and universal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69.
[20]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
[21]黄建华:《词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22]张家骅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4页。
[23]张家骅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8页。
[24]张家骅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2页。
[25][俄]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林书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4页。
[26]顾柏林:《新的语义学理论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中国俄语教学》1988年第4期。
[28]Jack C.Richards,et al:《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管燕红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29]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Cambrige Un.press,1995.
[30]张志毅、苏向丽:《辞书的原型论》,《辞书研究》2010年第1期。
[31]Wierzbicka,A.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karoma publishers,1985.
[32]转引自:Anna Wierzbicka.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karoma publishers,1985:16。
[33]Wierzbicka,A.Lexicography and Conceptual Analysis.karoma publishers,1985:39-40.
[34]张家骅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1页。
[35]张家骅等:《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4页。
[37]符淮青:《名物词的释义》,《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
[38]符淮青:《表动作行为的词的意义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39]符淮青:《表形状词的释义》,见《语言学论丛》第13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0]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41]符先生认为“表动作动词的词意义构成模式”等同于“表动作动词的释义模式”。
[42]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43]黄建华语,参见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44]苏宝荣:《词的非常规功能义释义模式探析》,《江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45]谭景春:《用品类名物词的释义方式》,见沈家煊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20—428页。
[46]章宜华:《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42页。
[47]扎德:《模糊集合、语言变量及模糊逻辑》,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48]转引自王力《论学新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49]尚丁:《辞书学的比较研究》,《辞书研究》1982年第3期。李景成、吴小丽:《试论辞书的比较研究》,《辞书研究》1991年第6期。
[50]陶原珂:《词位与释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1]赵红梅:《英汉颜色词基义释义比较》,《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2]李景成、吴小丽:《试论辞书的比较研究》,《辞书研究》1991年第6期。
[53]黄建华:《词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54]胡显章、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5]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56][德]黑格尔:《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
[57]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5页。
[58]倪波、顾柏林:《俄语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59]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0页。
[60]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61]夏立新:《论英语学习词典中动物类词目词释义的改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62]徐为民编:《现代汉语分类词典》,辽宁大学图书馆,1984年。
[63]林杏光、菲白:《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64]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年版。
[65]梅家驹:《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自序,第5页。
[66]王惠、詹卫东、刘群:《〈现代汉语语义词典〉的设计及概要》,见《1998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1—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