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打造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深圳“精彩样本”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深圳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济特区,也是最重要的经济特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场和示范窗口。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今天这样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代表作,是一个中国奇迹,也是一个世界奇迹。铸造这一奇迹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经济特区开展党建工作,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崭新命题,极大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党建工作率先经历了市场化浪潮的洗礼,率先经历了对外开放的冲击,率先经历了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挑战,也率先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因此,40年的党建史既是一部建设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创新史。40年的党建创新历程证明,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相伴相生,经济社会发展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天地,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发挥了根本引领作用。

一 40年深圳党建创新的主要成就

一切来自变革。40年循序而至的变革,犹如一条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承载的是人民,经历的是收获。40年间,繁荣一步步向我们走近,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极大改善,前进的信心和幸福感与日俱增,每一位身在其中的人都曾亲历,都有感受。对于特区的党员干部,这样的亲历和感受,更加深刻,也更难忘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表明,特区的事业不停顿,首先是党的建设不停顿。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创新创新再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特区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党组织坚强引领的发展史

深圳经济特区是党中央决策建立的,也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发展的。1981年,特区的基本建设刚刚起步,特区党委就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要建设好深圳经济特区,需要做许许多多的工作。而最重要的,是要把特区的党组织建设好。1990年,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同深圳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特区党员队伍素质,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1995年,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通过党的建设保持深圳特区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提高各级党组织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保证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2000年,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特区党的建设,把全市各级党组织真正建设成为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富有战斗力的坚强集体。2005年,市第四次党代会决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增强党的先进性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2010年,市第五次党代会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努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2015年,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率先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加强思想建设,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不懈推进廉洁城市,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党在经济特区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经济特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40年来,深圳市委和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功地应对各种挑战,破解发展难题,通过不懈努力,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经济特区现代化,体现出了比较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二)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是党的根基所在。不同于其他地区,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的基层社会单元主要体现为“两新”组织和社区。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未遇到过的新课题,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特区的历史有多长,特区党建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就有多久。深圳市“两新”组织是全市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两新”组织是增加全市财政收入的主力军,“两新”组织是解决就业的主力军,“两新”组织是高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两新”组织也是党建工作的主力军,而且全市最大的基层党委就在“两新”组织里。因此,加强党对“两新”组织的领导十分迫切。199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成立私营企业统管党委。2003年又成立了中共深圳民营企业经济工作委员会。深圳经济特区根据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制度、管理模式及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是针对“两新”组织的特点,先后制定了多个文件,从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党组织的组建、隶属关系,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党费收缴使用,党务工作力量配备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化的制度要求,很多基层党组织也在工作实践中建立了支部工作例会、党群联系会议、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目标管理考核等制度,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探索实行了六种党组织组建和党员管理模式,即:单位管理、属地管理、行业管理、挂靠管理、社区管理、双重管理;三是积极在“两新”组织中开展“党建带工建、党工共建”“党建带团建、党团共建”等活动,做到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机构同步设置,工作互相支持,形成了党群共建、良性互动、资源共享的良好工作格局。

2004年9月,深圳最后两个村——宝安沙井民主村、福永塘尾村同时挂牌成立社区居委会,这不仅标志着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改制工作全部完成,也标志着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农村行政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的城市,成为全国第一座没有农村的城市。从此,社区成为深圳市基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成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另一个主阵地。深圳市委出台系列重要文件,通过实施扎根凝聚工程,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区域化,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位,充分整合基层党建工作资源,加快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区域化,在全市形成条块联动、区域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建设史

党的经济特区政策确定以后,党员干部队伍成了是否能够完成经济特区建设使命的决定性因素。40年来,深圳市委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坚持“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在实践中选拔干部。把那些在推动中心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和破解难题、抓发展能力强、业绩突出、年轻有潜力的干部放到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岗位上。二是注重在艰苦环境中历练干部。不断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选派一大批优秀干部到艰苦地区、难点岗位及街道、居委会挂职,使他们在艰苦环境和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三是注重多渠道培养干部,拓宽干部视野。市委积极实施以“自主性”“菜单式”为主要特征的干部自选培训,推出了“都市计划”“胜任力提升”等境外培训,积极探索“三站联程”等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成功举办“深圳—井冈山—宁夏”三站联程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通过更贴近实际、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不仅优化了干部队伍,更是从根本上培养造就了一支总体上适应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特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为不断推进经济特区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保证。

(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是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史

深圳市委始终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在机关党建、事业单位党建、社区党建、国有企业党建、外资企业党建、“两新”组织党建等方面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建立新机制。如建立驻(挂)社区工作组工作制度、实行同富裕工程、颁发纪念勋章、举办“大家谈”活动、开展“一帮一”结对共建。这些探索为党员相互学习、交流、帮助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基地。这些年,深圳党建项目多次获得全省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几十个基层党建项目获得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创新成果。南岭村社区荣获“全国文明社区”称号,宝安区被中宣部评为“全国劳务工思想道德建设”典型,深圳市连续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些创新成果的推广,又大大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落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以上从四个方面对深圳经济特区40年党建成绩的粗线条梳理,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覆盖40年特区党的建设的丰富实践。不过,从这些成绩和进步可以看到,正是因为特区党的建设的不断推进,才有力地推动了深圳改革发展伟大事业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不断迈向新高度,站在了今天的历史起点上。40年的成就,凸显了办好特区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特区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二 40年深圳党建创新的基本经验

经验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总结经验的过程既是一个回顾过去的过程,更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一次总结,就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党的建设的一次检验,对特区发展事业的一个促进。不断地进行总结,有利于指导和推动经济特区党的建设的不断深入。

(一)牢牢抓住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不偏离

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着特区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全局,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对于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而言,这条主线主要体现为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力建设。深圳市委强调深圳作为一个大基层,应突出加强执行力建设,通过执行力建设,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全市干部队伍中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着力提高全市上下的执行力。积极研究厘清各层级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主体明确、层级清晰、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体系;深圳在原有的“三公开”的基础上,拓展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法务公开、医务公开、校务公开、居(站)务公开、企务公开,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作为公开重点,坚持用公开的办法解决公开的问题,努力实现阳光管理、阳光执法、阳光服务,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执行力建设使深圳的整个党员干部队伍面貌为之一变,责任心、事业心、执行力显著增强,在攻坚克难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大。

(二)牢牢抓住理论武装这个基础不动摇

在创办特区的过程中,国内外有着不同意见,存在种种疑问,归结起来只有一点,即:是否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否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特区全体党员干部头脑,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就跟进一步,发挥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对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难探索,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支撑。

(三)牢牢抓住以改革精神推进党建这个动力不停步

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回顾特区党的建设历程,我们明显会发现一条红线,那就是用改革的思路研究党建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党建的难题,通过党建工作的不断改革来推动党的工作与时俱进,这是特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亮点。今后仍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断以新认识、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推进特区党建,使特区党的建设水平得到新的提高。

(四)牢牢抓住反腐败斗争这个底线不懈怠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始终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深圳用40年的实践告诉人们:改革发展的力度有多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就要有多大;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察工作就开展到哪里;公共财政支出到哪里,审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政府公共服务到哪里,绩效监督就覆盖到哪里。要保证特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继续坚持反腐倡廉和促进发展的“力度统一论”,要把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贯穿于深圳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没有反腐倡廉的成功,就没有深圳特区改革发展的成功。

(五)牢牢抓住制度建设这个保障不松劲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地位,决定了遵从制度是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组织最重要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政治组织,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要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只有以制度建设为本,方能适应时代潮流,建设现代国家。深圳作为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试验区、排头兵,从来没有局限于取得零碎的经验,而是始终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将特区党建创新实践取得感性认识理性化,零碎经验系统化,成功做法制度化,一方面形成特区党建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为全国党建提供经验借鉴。

当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开放到底怎么样,要看30年。目前,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了。深圳的探索和经验充分证明,中央做出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是完全正确的。这不仅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性战略举措,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创举。其中蕴含的丰富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必将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彰显,也必将对深圳率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