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序

德国文学史的天空中,曾有几位作家如彗星般光亮一时,却令人扼腕地英年早逝,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二十六年的短暂生命中,真正用于文学创作的只有一年,留下的文学作品也寥寥可数:一部剧本、几十篇短篇故事、一些诗歌。但是,博尔歇特仍然在德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废墟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博尔歇特1921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父亲是教师,母亲是作家。或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博尔歇特很早就表现出对文学的兴趣,中学时便开始诗歌创作,并且在观看过一次《哈姆雷特》的演出后,立志成为一名演员。对文学和舞台表演的浓厚兴趣,使博尔歇特荒废了学业。1938年,中学肄业的他开始了书店学徒生涯,并参加了演员培训班。

文学艺术的浸染,令博尔歇特厌恶一切权威和限制。1940年4月,博尔歇特因为在作品中对同性恋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的批判,被盖世太保逮捕并审讯,但他却毫不在乎。

在演员培训班结束后,博尔歇特满怀热情地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演员生涯。然而,仅仅三个月后,1941年6月,他就被征召入伍,于同年12月被派往东线战场,在斯摩棱斯克与苏联军队作战。苏德战场上司空见惯的死亡、伤痛、恐惧、无助、寒冷,成为他日后许多小说的主题:《拉迪》中的“我”,梦中见到战死的好友拉迪,拉迪带“我”来到曾经的俄国战场,看到拉迪的遗骸,闻着充满了尸体气味的陌生土地。《我那苍白的兄弟》中,描写在一片最干净、最洁白的雪地中,躺着一个被击毙的战友的尸体,像一个污点。《许多许多雪》中,一个孤独的机枪手,为了战胜恐惧而唱起了圣诞歌……

1942年2月23日,博尔歇特站岗回来,左手带着枪伤,中指被切除。据博尔歇特自己说,一个苏联士兵突然出现在他的掩体里,在搏斗中,博尔歇特的枪走火打中了自己,敌人却逃跑了。但他的上司认为他有自残的嫌疑。他的朋友们则表示,博尔歇特作为演员,非常在意自己的手,而且深知军人自残会面临怎样的处罚。不过博尔歇特则一直保持沉默。为此,他于同年7月被捕,并被送到军事法庭审判。虽然法庭最终判决无罪释放,但是此事至今悬疑未解。

获释后的博尔歇特,再次被送到苏联托罗佩茨战场。在那里,他双脚二级冻伤,感染引发高烧,并发黄疸病,被送进传染病医院,在医院里每天目睹了无数士兵的死亡。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小说《在这个星期二》。

1943年,博尔歇特被鉴定为身体状况不适合前线战斗,被派去随军剧团。因为讽刺纳粹政权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尔歇特在12月1日再次被捕,被判9个月监禁。监狱中恶劣的条件、各种各样的犯人,之后在小说《我们的小莫扎特》中得以再现。

刑满释放后,1945年5月,博尔歇特回到部队前往法兰克福抵御美军。不久,德军就变得群龙无首、无心恋战,大批大批地向美军投降。在去往战俘营的途中,博尔歇特逃跑了,徒步走了六百多公里,回到家乡汉堡。此时的他,已经精疲力竭、伤病缠身。就像《沿着漫长漫长的马路》中,费舍尔少尉行走在漫长的路上,脑海里不断闪回死在苏联沃内什的战友,战争的回忆与饱受战争摧残的城市及其平民,惨烈的景象不断交织在一起。

战争终于结束后,博尔歇特立刻投入到他热爱的戏剧工作中,开始参加排练、撰写脚本,并且渴望亲自登台演出。然而,伤病交加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从1945年11月起,就只能卧床休养。虽然他仍期待有一天能够登上舞台,但由于病情加重,不得不放弃当演员的念头,专心从事文学写作。

1946年1月,博尔歇特的第一篇“短篇故事”《蒲公英》发表。短篇故事是受美国文学short story影响、在德国战后迅速崛起并一度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从此,博尔歇特在病床上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短篇故事。

1946年秋,博尔歇特用八天时间写出了剧本《大门之外》。剧本辗转到了西北德意志电台总编恩斯特·施纳贝尔手中,被后者改编成广播剧,于1947年2月13日播出。故事的主人公贝克曼从西伯利亚战俘营返回故乡汉堡,然而,他的亲人已经死去,妻子也投入别人的怀抱,故乡变成了异乡。战争中各种恐惧的回忆不断在他梦中出现,使他不断追问战争的意义。他尝试重新开始生活,却到处碰壁,总是被拒之门外。广播剧播出后,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听众来信如雪片般飞到电台。许多听众表示,作者说出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许多剧院纷纷表示要上演该剧。而博尔歇特本人,由于用电管制,却没能收听到广播剧的播出。

广播剧的巨大成功,使博尔歇特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每天有众多访客,信件更是无以计数,众多出版社纷纷表示要出版他的新作。博尔歇特也计划并开始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是最终只停留在开头,因为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写作长篇作品。在此期间,他在1940年至1945年所写的控诉战争罪恶和苦难的诗歌,于1946年12月结集出版,这是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也是唯一的诗集《路灯、黑夜和星辰》。

博尔歇特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去瑞士的疗养上。1947年9月,博尔歇特启程前往瑞士达沃斯,但是,他虚弱的身体无法承受这样的长途旅行。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他就被送往巴塞尔的一家医院。1947年11月20日,博尔歇特去世。第二天,《大门之外》作为话剧在汉堡首演。开演前,博尔歇特去世的消息传来,导演向包括博尔歇特父母在内的全体观众宣布了博尔歇特的死讯。在巨大的悲痛中,首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纵观博尔歇特短暂的文学创作,他早期的诗歌明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主题常常是反叛、内容充满激情或伤感、语言极具表现力。这些风格,在他的剧本《大门之外》中还能找到痕迹。战争结束后,他的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到以海明威为代表的美国short story传统的影响,博尔歇特的创作风格变得紧凑、简洁、克制,他喜欢用短促的句式,句子中经常出现缩略语和排比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非常随意。他的许多名篇如《面包》《厨房钟》《夜里老鼠们要睡觉》,不仅教科书般地展示了德语短篇故事这个体裁,而且成为战后德语废墟文学的典范。

博尔歇特的短篇故事中,不仅有《在这个星期二》《拉迪》《我那苍白的兄弟》《读本故事》这类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荒诞和非人化的作品,也有通过不同的切入点,揭示战争带给人的创伤,从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到被无辜波及的平民,从战争中被摧残的身体到无法愈合的心理伤害,这种创伤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博尔歇特笔下:《献给一位朋友的挽歌》中在战场上阵亡的朋友、《明天用的木头》中从战场归来的士兵、《玛利亚,一切都是玛利亚》中的波兰人,都是他描写的对象。《厨房钟》里那个长着一张苍老的脸的年轻人,精神受到重创,像他手里那个永远停在两点半的钟一样,永远无法恢复正常。

然而,博尔歇特作品在描写死亡、残酷、创伤、绝望之后,仍然会呈现给读者一线希望、一丝温暖:《面包》中描写了战后饥馑年代一对共同生活几十年的老夫妇,每人晚饭只有三片面包,丈夫难忍饥饿,夜里起来偷吃面包,被妻子发现后说谎。对一切了然于心的妻子并没有拆穿丈夫的谎言,而是在第二天晚饭时把自己的面包给了丈夫一片,并谎称自己吃不下。两位老人之间于平平淡淡中显示出的宽容和爱,让人动容。《夜里老鼠们要睡觉》中九岁的小男孩儿尤尔根夜以继日地守在一堆瓦砾旁,因为那下面埋着他四岁弟弟的尸体,他怕老鼠们会吃掉弟弟的尸体。全篇没有一个字提到战争,然而战争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伤害,跃然纸上。尤尔根的幼稚、孩子气以及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勇敢和坚定,催人泪下,也打动了那个形迹可疑的男人,他告诉尤尔根,晚上可以放心回家睡觉,因为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在他充满痛苦经历的短暂生命和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中,博尔歇特发出了对战争最强烈的控诉和反思、对人性最温暖的向往和赞颂,由此也奠定了他在德国文坛上的一席之地。“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满目疮痍、遍体鳞伤,在废墟和瓦砾之中诞生、以反思战争伤痛、追求美好人性为主题的“废墟文学”在这一时期赢得了民众最大的共鸣,反映了社会的心声,博尔歇特则是德国“废墟文学”的一面旗帜。

那场惨烈的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战争的痕迹渐行渐远,但是战争所带来的惨重伤痛不应该被忘记,这是我们今天重温博尔歇特作品的意义所在。

任卫东

2016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