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福利的演化与再造
- 严运楼
- 10字
- 2021-03-29 23:04:38
第一章 单位福利的演化
第一节 单位福利的界定
一、单位的概念
(一)传统的单位含义
“单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组织形式,它是一种独特的制度文化现象,且“单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体制的基础。对于“单位”的定义,很多学者都给出自己的见解:学者路风认为,“单位”是我国社会组织的特殊形式;而林德布洛姆则认为,“单位”是权威制度控制的一部分;在沃尔德看来,“单位”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它由“庇护者”和“受庇护者”组成的“庇护关系”所构成。因而,本研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单位”是一种技术性与制度性的结合,是在我国再分配体制下形成的。在一个单位中,所有单位成员都有资格获得公平均等的资源,单位也可以理解为以福利性为显著特点的制度性组织。具体有以下几点含义:①单位是对国家和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的组织,通过单位将资源重新整合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②单位是技术性与制度性结合的组织,“制度性”是其突出的表现。③单位更是一个具有“福利性”的地方,它的所有成员的不同方面的需要和服务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总之,“福利性”是单位最突出的特征,是其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色之处。
(二)单位的特点
单位的科层结构制特点。单位从其岗位分层和职务分等来看,具备了现代科层制的结构和要素,其运作过程也一般与科层制一样进行。但是科层制的很多功能结构,在中国特定的制度文化背景下并没有完全相同的运作模式,而是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方式来运作。这些可能会分离科层机构的结构和功能,并破坏组织的技术限制,但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这种结构对于组织的稳定和发展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单位的终身任职制特点。在单位制度里,职工一旦进入就是终身的职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铁饭碗”,因而,终身雇佣制度使得“单位”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理想职业。在单位里,不会出现轻易开除一位员工的现象,除非成员严重破坏国家以及单位严厉禁止的规章制度,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经过单位领导的商量和正规的程序才可以开除员工。
单位完善的福利系统特点。在单位组织中,其成员的所有福利都是由单位来统一控制的,小到每个职工每天的生活津贴,大到每个职工的婚丧慰问金、医疗费用和退休金,从职工子女的福利到各种职工困难资助等。单位将职工需求的各个领域都能考虑得细致周到,而且几乎贯穿于人的生老病死的整个过程。所以这是一项相对全面的具有福利性的制度,“社会人”是该制度的理论假设,而非“经济人”。
单位的平均主义特点。与军事组织中“物质平均主义”的历史背景相关的“平均主义”是单位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它与党追求的目标和制度也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平均主义”在党取得革命成功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平等平均,才会具有亲和力,才会有和谐的情感关系来维系稳定的单位运作。
单位的去个人化特点。每位单位成员能够拥有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和行动以及价值观念是单位控制其成员的硬性要求,这样的单位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在这种环境下,任何个体的行为都将会受到集体的限制,集体的行为会影响甚至掩盖个体的行为,最终单位的空间将会不断地扩大。
单位的多重控制特点。单位的存在就是要受上级的多重控制,上级对单位的测评会牵涉单位诸如政治思想、工作业绩、员工生活、消防安全等各个方面。如果某个单位在某个领域内,其管理水平未达到一定的标准,那么“一票否决”就决定了该单位的很多其他事情。因而,单位总是要受到各个方面各个领导的控制,单位的制度化基础也由此得到很大程度的巩固。
单位的人员和资源固定特点。单位对人员流动的控制非常严格,单位的人员通常不会流动的,除非特殊原因,必须通过各层人事部门的批准,人员才能调动。单位的资源也基本是不可移动的,单位的所有资产均由国家分配和投资。所以,单位制中的单位成员和生产资料也是比较固定的结合。单位在资产方面固定的特点,也有意无意强化了单位体制,体制才是资产固定的根本所在。其实人和资源的“不流动性”与成员的福利是紧密相关的,这样就使得成员依赖于组织,从而也使得国家和单位更好地对成员进行控制。
我国的“单位”多是指某些机关、团体或者从属于这些机关、团体里的部门等,如民众就业过程中所处的工作场所,它是一切机关、团体等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我国的单位主要包括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机关单位就是由管理国家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组成的机构;事业单位多是管理国家和地方科、教、文、卫等事业的机构;而企业单位是一种生产性质的单位,按照所有制的标准可以将企业单位分为国有企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单位。就企业单位来说,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组织,在企业内部的福利结构大多都是趋于一致的。总之,单位福利制度是研究单位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基于此,下面具体对福利的相关概念予以阐述。
二、福利的概念
(一)传统福利概念
在中国社会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那段时间,福利一词似乎都是和“单位制”紧密地结合在一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与西方的福利制度概念有所区别的“单位福利”。关于“职业福利”或者“单位福利”的概念,西方学者均有不同方面的阐述,他们当中有些人将“单位”看作一种职业结构或者是一个供职工工作的地方。因而,“单位福利”在他们眼中就是“职业福利”。杨艳东关于“职业福利”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职业福利”就是企业为对企业职工提供除基本薪酬以外的津贴或服务等各项福利项目,包括法定的和非法定的福利项目,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①“单位福利”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要求实行的诸如养老和医疗等五险一金制度以及各种病假、产假等政府法规规定的各种假期制度;②在单位完成各项国家税额之后,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自愿为员工提供的福利。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实职业福利与单位福利之间存在着一种既交叉又分离的关系。就交叉关系来说,单位福利也是依托单位人这一角色做出配给的,这一点与职业福利没有什么区别;分离关系主要表现在职业福利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政治制度。因此,它是一种普遍的且一般的福利。而“单位福利”在西方福利制度中是不存在的,而且与苏联、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新中国成立时期的福利制度也是有区别的。
因此,单位福利就是存在于中国独特制度环境下的,这一点仅仅触及了职业福利与单位福利关系的一个方面。单位福利可以被视为职业福利的代名词,可以指除工资以外的物质性的报酬或者补偿,尤其像是非货币化的补偿;也可被看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庇护式的服务,例如,由于社会资源的匮乏,国家民政系统中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制度补偿机制。
(二)福利分类
福利分类与福利分工关系密切,福利的社会分工是在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后学者们批评穷人福利的背景下进行的。一些学者认为福利世界中存在一种国家对富人的“过度征税”和对贫困人口给予的无差别利益的现状,而蒂特马斯却反驳学者只看到福利领域暴露的表象,却没有把握“社会服务”的整体特征。社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有集体提供的社会服务都是由社会设计的,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随着劳动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完善,个体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逐渐不稳定,个人在社会风险面前变得更加依赖社会。然而,这些社会风险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为因素的诱导,集体干预的范围和需求的内涵都在不断扩大。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蒂特马斯将所有满足个人需求并服务于社会更广泛利益的集体干预分开,大致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的福利:社会福利、财政福利和职业福利。因此,每个人都会依赖社会福利,但不同的社会群体依赖于不同的社会分工。
社会福利包括财政所有直接和间接转移支付,名称为“社会服务”,涵盖由中央、地区和地方政府组织并在传统社会服务管辖范围内的各种项目。例如,中小学教育、国民健康服务、社会保障金、地方当局建立的公共住房等。
财政福利是中央和地方直接税制下减免、免除、扣减等举措,以及在国家保险(或社会保障)中的保险费等。职业福利通常以实物和现金形式提供,其中大部分由雇主提供。
职业福利包括雇员、配偶和受抚养对象的抚恤金;子女津贴;死亡补贴;医疗保健和福利服务;娱乐和食品券;汽车和巴士等交通季票;住房供应;儿童教育费用;疾病补贴;医疗费;失业救济金和其他不可计算的物质利益。
三、单位福利的界定
单位福利又称“集体福利”或者“职工福利”,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是以企事业、机关单位职工为对象的一套既相互分割又相互独立的福利制度。计划经济时期,过年过节单位给职工发放的鸡、鸭、鱼、肉等生活必需品,以及住房的分配和岗位子女继承等福利待遇就是单位福利。在这样的单位福利中,单位是提供者,而员工是受益者,单位福利就是单位提供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的福利,涉及生活补贴、养老医疗服务以及情感支持等多个福利项目。事实上,广义的“单位福利”是诸多企事业单位实施的、以单位内部所有职工为受益对象的、包括养老、医疗、住房以及子女入托等福利待遇的涵盖职工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的福利制度,也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管理”的独特产物。除了单位逢年过节给职工下发的各种实物补贴外,还包括单位内部给员工及家属提供的各种基础服务设施,如幼儿园、医院、食堂等设施。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时代,全方位覆盖的单位福利切切实实是单位人的福音,其劳动积极性也的确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分配制度在此过程中已经过时或者不相适应。
本研究所指的“单位福利”是指,为实现经济绩效和社会整合以及政治动员等目标,单位企业提供给其员工的各种货币化、非货币化的报酬。单位通过对各类资源包括国家和单位自身资源进行再分配,再通过单位的各种制度来为单位成员提供多种需求以及全面的支持,从而既能给每位单位成员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又能强化单位成员的凝聚力,最终有效保证了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单位福利在很多情况下被学者视为具有和“单位办社会”同样的含义,还有的学者认为单位福利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贯穿于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长达数十年。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功能也逐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中的生产智能越来越开始独立出来,而社会服务智能则越来越与企业相脱离。但是在这当中,对关乎企业每位员工切身利益的已经发展数十载的福利制度研究其起源、形成和发展的趋势,无论是从理论意义还是从现实意义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概括来说,单位福利涉及以下三个领域的概念:一是国家福利,它的对象是全体公民;二是社会福利,它的对象是特定区域内的社会成员;三是单位福利,这是狭义层面上的企、事业和党政机关内的员工为对象的福利。而单位福利又可以更细化地划分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位福利的提供者是单位;二是单位福利的接受者或者享有者是单位内成员;三是单位所提供的福利既包括物质的福利同时也包括情感和服务等多维度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