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研究的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本书尝试从以下角度进行创新:

一是关于东亚产品内分工的动因的实证分析,利用最新的数据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检验。

二是关于东亚产品内分工体系的稳定性,尝试将管理学和经济控制论的内容引入产业分工的宏观领域分析产品内分工体系稳定性,界定产品内分工体系稳定性的概念,并分析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三是利用现有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东亚经济体参与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与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关系,并分别从各经济体层面和行业层面检验东亚经济体参与产品内分工程度与其受经济危机冲击影响程度之间的关系。

四是利用宏观经济数据检验了东亚经济体在金融危机期间受外部需求波动引起的经济波动的“牛鞭效应”。

二、研究的不足

关于本书的研究,鉴于笔者水平有限,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是关于计量方法的局限性。在第五章,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特性引起的分工体系的不稳定性的实证分析中,关于经济体检验,样本点过少,不符合大样本的计量要求,结果缺乏说服力;而关于行业分析,由于无法搜集到中国以外的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具体行业数据,无法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只能以中国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同时,关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引致的分工体系的不稳定性分析中,对于最终产品市场的波动引起的“牛鞭效应”的检验,由于无法找到具体的分工链条,因而无法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实属遗憾。

二是理论模型的不足。关于产品内分工体系的稳定性的理论研究,只是简单的规范分析,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数理模型,尤其是没有考虑最终产品也进入国际或区域贸易的情况。同时,缺乏关于一个分工体系是否稳定的判断指标体系。本书从分工体系上下衔接不稳定引起的成员企业所在经济体的经济波动百分比作为指标进行衡量,比较有局限性。因为经济体的经济波动是常态,到底在多大范围内的波动是合适的,且到底超过多大幅度是有害的,这个缺乏判断标准。同时,是否还有其他指标进行衡量,也有待商榷。

三是研究内容的不足。影响东亚产品内分工体系的稳定性的因素远不止本书研究的这些,可以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东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跨国或区域公司全球战略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