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发现 3 核心技术优势瓶颈显露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期技术模仿的空间已经缩小,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力量,掌握核心技术和主导技术,向技术和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并优化结构以适应新需求。核心技术优势具有不可复制性,是在企业长期对产品、生产与市场的深刻洞察下孕育而成的。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企业想要通过转型升级在竞争环境中保持地位,必须长期坚持一个涵盖开发、获取和利用各种技术资源的核心技术培育策略。

对比2014—2016年的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企业竞争力的最薄弱环节从人才开发这一个要素,延伸到了人才开发、成本控制、核心技术优势三个要素,特别是在中国的东部、东北部区域,人才开发和核心技术优势瓶颈显得更为突出。

在“十二五”与“十三五”交替之际,突破人才和核心技术优势两大瓶颈的战略意义显得更为清晰。回顾“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实现了重大突破,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等基础研究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项目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技术创新投入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发明专利指标占全国职务发明专利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是,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引进、跟踪和模仿仍然是国内企业创新的主流,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技术创新价值链上仍然处于低端,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核心技术优势越来越成为新常态企业转型的瓶颈。展望“十三五”规划,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社会顺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度融合科技与经济、高效配置创新要素、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企业需要在人力资源、创新基础设施上进行长期投资,才能自主培育核心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