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从中华文化建构观照浙东文化与秦晋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各区域文化,在长期历史流变过程中,经过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既具有整体风格,又具有多元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建构过程中,浙东文化和秦晋文化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文化建设作用:一方面,它们都不断吸纳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文化因子,作为自身文化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它们又通过与异域文化的整合,借鉴“外来”文化的精神资源。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大传统的文化,秦晋文化内容融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对中华民族各地域的文化均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浙东文化作为具有“异质”特色的文化,总是在中华文化遇到相对困境的时候,以“小传统”力量,促使中华文化吸纳新鲜血液,走向文化新生。近代以降,浙江领风气之先,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秦晋文化难以企及的活力,浙东文化的代表人物放眼看世界,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结合现代中国的国情民情,敢于“拿来”,勇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

秦晋文化是内陆性黄土文化代表,浙东文化则是开放性海洋文化代表。黄土文化安土重迁,老成持重,更多体现文化结构的稳定性;海洋文化开放漂泊,充满活力,更多体现文化结构的创新性。一个稳定性,一个创新性,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稳定,保障了中华文化虽历经劫难,仍留存文化本色,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且源远流长的文化;创新,克服了中华文化的因循保守,激活了中华文化的内在潜力。秦晋文化和浙东文化虽作用不同,却都为中华文化历史的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立足于中华文化建构的整体进程,坚持文化价值平等理念,从文化多元共生互融的视角,撷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和浙东文化的若干典型性内容,在彰显各自文化内涵与文化个性的同时,注重三地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共通互融,分析三地文化在中华文化建构中的各自作用与文化合力作用。为此,本书采用三种相应研究方法:其一,比较文化学方法,平等对待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和浙东文化,尊重区域文化个性,深入分析文化事项背后隐含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发掘区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其二,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即要求从中华文化历史建构和文化价值追求的整体性上把握三地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对三地文化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勾勒区域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文化选择和文化走向,以归纳其“异质”互补性。其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既对文化形成的基础、历史文化、学术文化等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民俗文化、商业文化、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等进行比较,将基础理论思考与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本书分为六章。

第一章,远古文化形成的基础。旨在对浙东区域文化和秦晋区域文化形成基础进行比较分析。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区、辽河流域文化区等多种区域文化,集成统一的华夏文明历史长河。本章首先以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为基本依据,分析陕西、山西等黄河中游远古文化形成的基础。其次以东南沿海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为基本依据,分析浙东远古文化形成的基础。最后选取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为典型案例,对比两者的共同点与差异性。河姆渡文化与半坡文化均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选择多水之地作为生存场域,发明了以陶器为标志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方式,也显露出种植农业生产的萌芽,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也存在着生产工具结构差异、主要农作物品种差异(稻和稷)、居住房屋材料和结构差异等,表现了中华先民在各自生存环境下的不同文化选择。

第二章,秦晋与浙东历史文化比较。结合中国历史进程,比较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和浙东文化形成与兴起的历史时段、文化类型、文化内涵、文化特征等方面,揭示三地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贡献。秦文化和晋文化属于典型的黄土地内陆文明,浙东文化更多体现出中国式海洋文明的特点。周秦文化奠定了三秦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汉唐盛世促进三秦文化达到鼎盛时期,从南宋开始的文化中心转移,三秦文化进入“斜阳”时期,由文化主流走向文化边缘。三晋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北魏时期,晋及三家分晋形成的文化和北魏文化是三晋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京师护卫”和多民族文化融合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特征。浙东文化的源头是于越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五代时期的吴越国是浙东文化形成的重要阶段。宋室南渡至元明清阶段,浙东文化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文化特色日益彰显,明清两代浙东文化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对中国文化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和浙东文化作为区域文化,共同汇聚到中华文化的大家庭中,在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引领下,不断地支撑着、引领着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第三章,关学与浙东学术,旨在比较分析三地学术文化。在分别描述关学和浙东学术历史发展脉络基础上,提炼关学与浙东学术的共同特征与学术精神。两地学术文化共同特征表现在:源远流长、代有传人;博采众长,有容乃大;书院体制,培育人才。学术精神互通之处表现在:究天人之际的科学创新精神,躬亲礼教的伦理实践精神,刚正不屈的士人品格和爱国精神。

第四章,秦商、晋商与宁波帮。旨在比较分析三地商业文化及其精神内涵,在勾勒秦商、晋商和宁波帮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提炼三大商帮在经营品类、商业范围、突出贡献和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特征,彰显三大商帮在中国商业文化历史发展中的各自作用与合力作用。特别分析了宁波帮成功实现现代转型的深层原因,指出宁波帮的三个“现代化”:商人身份现代化、经营产业现代化和文化精神现代化。

第五章,黄土地民俗与海洋民俗,旨在进入中华文化深层结构,从民间文化形态角度分析秦、晋文化与浙东文化的不同特征。采用宏观扫描和典型民俗事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民间艺术、生产活动等方面形成的习惯、理念着眼,以期显现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状态。

第六章,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产业,旨在分析三地对待历史文化资源的态度和开发经验。首先,进行三地旅游产业现状的比较分析。其次,选取三地代表性旅游景区开发实例,如兵马俑与法门寺,乔家大院与五台山,天一阁与普陀山等,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同策略,总结先进经验,以期相互借鉴,促进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