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三地远古文化形成的基础

陕西、山西地区位于中国中部的内陆地区,离海岸线较远,受到东部季风的影响较小。在地理上,这里属于黄土高原的中部和东部,具有鲜明的地理特性。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关于它的成因,地理学界一直存有争议,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风成说”——来自西部干旱地区的内陆风将细小的尘埃和沙粒带到这里,经过千百年的沉积形成了宽广厚实的黄土塬地,这些塬地被黄河及其众多的支流水系所编织的湍急水网切割成无数座长条状的山梁和馒头状独立的山峁,成为今天支离破碎、沟壑纵深的模样。

从气候类型上看,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差异极端而明显。冬季直接暴露在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大干冷气团的影响之下,气候寒冷干燥,常有大风沙,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的影响,气候炎热,多暴雨。年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按照400mm等值线为界可划分为西北部干旱区、中部半干旱区和东南部半湿润区,而远古文明发祥地陕西、山西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半干旱区和东南部半湿润区,是黄土高原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区域,但仍然不能和我国东部、南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相比。另一方面,黄土中氮、磷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成分含量较低,使得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森林主要分布在梁峁间的河谷地带,而梁峁坡面和塬地上分布的主要是草原。由于植被覆盖率本来不高,加之黄土还存在着孔隙大、结构松散的问题,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生态系统很容易被破坏。从人类生存繁衍的角度看,这里的自然环境客观上较我国东部和南部的平原地区稍逊一些。

尽管对于人类来说,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并不是最为优秀的,但这并不能妨碍它成为我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早在110万年前,黄土高原迎来了它最早的人类居民——蓝田人。此后,这块土地上的人类活动并没有因为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而停滞,陕西大荔人和山西丁村人的发现,都雄辩地证明了人类自出现开始就成功地深深扎根于这块土地之中,这是半坡文化,也是后世黄河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

浙东远古文化发源于宁绍平原,位于浙江省最东部,北接杭州湾与长江下游平原,东临浩瀚的海洋,西部和南部为丘陵包围。从气候类型上看,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虽然也受寒冷大陆气团影响,但远没有西北地区大,相对而言温和许多,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普遍炎热高温。除此之外,由于地处大陆气团影响的最前沿,同时又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大陆的首冲,因此,这里气旋活动频繁。降水量较为丰沛,年降水量平均达到1000mm左右,且主要集中在春夏之际。受到长江水系的影响,加上丰富的降水量,这里逐渐形成了河湖密布的湿地平原特征。这里的土壤多是河湖泥沙沉积而成,有机物含量较丰富,加之气候温和、降水充足,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覆盖率很高,尤其是在远古文化的发源时代,气候相对于现在更加温暖湿润,甚至类似于今天广东、广西地区,包括象、犀等热带动物在内的各类动物都活动于这一区域,这也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林华东:《河姆渡文化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4页。

浙东地区属于长江下游流域,而长江流域是中国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早在200万年前,著名的巫山人已经生活在这片水域中游附近了。尽管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人类活动要比中游地区晚很多,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却是文明诞生的温床。考古资料表明,早在5万年前,浙江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远古先民们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不断繁衍生息,最终使这里成为了长江文明的发源地,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