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落离莲开:莲花类Chapter Two Lianhua

导言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近几年来,莲花落表演、唱腔及音乐有较大发展,在伴奏上,有时还加用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其书目亦日益丰富。

莲花落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开始流行于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为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当地人熟悉的汉族民间传说。代表作品有:《闹稽山》、《百花台》、《珍珠塔》、《娘家节诗》、《养媳妇节诗》、《分家节诗》、《看相节诗》、《百虫节诗》、《劝夫节诗》等。

但是,现在莲花落濒于失传,就曲坛圈内而言,真正能够演唱者,可称是凤毛麟角了。所以,挖掘并传承传统艺术,刻不容缓。

浙江境内的莲花落分为宁波莲花,绍兴莲花,温州莲花及路桥莲花,同样也面临着濒危的处境。幸亏有有志之士,甘愿一搏,才使得莲花这一艺术形式保留下来,为江南观众送上一份艺术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