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县域改革实践研究
- 占张明等
- 2931字
- 2020-06-24 18:08:07
三、夯实基础、融合创新,加快余杭区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发展
面对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发展不断呈现出诸多新形势、新特点,余杭区若要在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发展上拥有强劲的比较优势,始终快人一步、先人一步,需要从产业供给、行业应用、政府引导等多维度进一步提升基础产业支撑能力,推动产业智慧化和智慧产业化的融合应用,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加强信息经济智力建设,强化信息经济的发展保障。
(一)夯实基础,切实加强发展信息经济的保障
一是加强领导,全面提高信息经济发展的首位度。要始终把信息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明确“三个第一”,即第一技术是信息技术,第一产业是信息产业,第一经济是信息经济。全面加强对全区各层面的信息经济宣传和贯彻,尤其是提高企业和各部门最高领导、业务骨干以及科室负责人对信息经济的认识和理解,形成领导层对信息经济发展的主体驱动力。采取各种手段广泛宣传加快推进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全区信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重视和支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信息经济首先要把信息基础设施这条“路”修好。基础设施是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承载了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虽然当前余杭区信息经济的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如果我们不能把基础设施建设这块短板补好,最终会制约余杭区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的长远发展。第一要加强网络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建设,加快4G、5G移动网络深度覆盖。第二要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大力推动WIFI联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有线宽带资源,建设固移无缝衔接、紧密互补的无线区域,实现网络高效利用。其次要扩大基础设施的应用,运用物联网技术,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医疗、智慧市政、智慧环保、智慧应急管理、智慧安保、智慧城管、智慧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发展,构建智能化管理服务体系。这不但能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也能夯实智慧城市、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还能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提升城市和区域综合竞争力。
三是提高政府的执政服务能力。一要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好和完善网上政务大厅,诸如设立“首席数据执行官”职位,专门负责统筹管理政府各部门信息数据的收集,使得各部门数据不存在自留地,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共用,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孤岛、信息壁垒。二要不断提高政府的创新服务能力。可以面向全国征集3~5个创业团队入驻政府,进行为期3~6个月的创业“孵化”。这些团队的任务是:分析我们政府机构面临的各类技术问题,然后设计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或完善提升他们既有的产品或服务。在这3~6个月内,创业团队有机会与政府人员一起工作,了解政府部门本身工作中的具体创新需求,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能。三要建立开放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网。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庞大数据库,要让数据透明化,把这些大样本、多元化数据开放给所有企业。鼓励社会化第三方力量对政府数据资源的再开发利用,探索政府数据公开的2.0模式。鼓励数据资源的所有方以互联网的思维、充分借助第三方专业团队,把原始的数据信息(如交通信息、医疗信息、环保、食品药品安全、行政审批等)变成对市民生活生产有帮助作用的惠民信息,并以互联网的形式有针对性地推送给有需求的市民。
(二)创新引领,全面提升信息经济产业供给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培植信息经济核心产业。不断深化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互联网跨界融合渗透,创新发展“互联网+商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互联网+健康”、“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旅游”等新业态。在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方面,大力推进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积极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智慧应用服务、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新一代信息产业,构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智慧产业体系。同时以区内特色小镇、信息经济示范基地等建设为契机,加快优化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
二是加快推进信息经济的应用进程。以龙头企业、总部型企业为重点,开展贯彻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试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进程,推进企业信息化从基础应用、单项应用向集成应用、创新应用、产业链协同应用转变;针对中小微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帮助中小微企业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核心环节的信息化应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制造业、物流业、商务等领域率先构筑智慧应用体系,推动研发设计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智能化,形成智慧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
三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与工业、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融合对接,持续深入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传统企业要加快“互联网+”的进程,这既是采用互联网技术提质增效的过程,其实也是进一步优化甚至重塑企业价值链的过程。传统产业应结合研发创新、营销服务、生产制造和产业链协同等需求,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推动企业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并向智能化迈进,从而打造新经济形态下的转型升级新优势。
(三)营造良好生态系统,构筑信息经济“生态圈”
一是建设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加强技术研发支持,打通产业链核心关键环节,促进产业链向多领域、多模式、多业态发展。吸引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入驻,建设电子商务、互联网文化创意等一批集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信息经济集聚区,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完善更有激情的“创业生态系统”。继续推进有余杭特色的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以梦想小镇、梦栖小镇和艺尚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为载体,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业集聚地和孵化平台,培育扶持更多成长型的中小微创业企业,构建具有余杭特色的“信息经济丛林”。
三是构建差异化的“区域生态系统”。由于区内各平台技术研发能力、应用基础、产业园区等自身条件各有差异,更要科学定位本地信息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坚持在未来科技城和余杭经济开发区等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强化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化和示范应用,而在信息经济相对较弱的地区则可以侧重推广成熟的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各取所需,协调错位发展。
(四)人才引领,切实加强信息经济的智力建设
强化人才创新支撑,积极引进信息经济复合型紧缺人才,加大对信息经济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余杭成为国内最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新城。鼓励院校、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快信息经济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在职人员技能培训。创新办学理念,探索建立互联网大学等新平台,优化职高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激励科技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研发平台支撑,支持企业自办或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办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等研究开发机构,完善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和技术装备,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