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海黄氏父子经学思想研究
- 余全介
- 3154字
- 2020-06-24 17:48:03
第三节 提纲
编年类著作容易割裂细化,不易得到整体印象,后世才有纪事本末体著作加以弥补。立例之后,黄式三即依时间先后顺序,述列周王事提要与鲁公事提要。
周平王虽是春秋时期第一代周王,但崩于鲁隐公三年,行事简略,所以黄式三之述论从周桓王开始。周桓王为人好恶无常,这首先体现在晋地拥立方面:“虢公忌父,王所信任者也。初,王命尹氏、武氏助曲沃伐翼,曲沃叛王,王乃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王既好恶无常,其后曲沃灭翼,王复立哀侯之弟缗,而卒无功。”其次也体现在对郑伯的礼遇方面:“郑伯寤生平王时已为卿士,桓王将畀虢公政,郑伯怨王,使祭仲帅师取温之麦,复取成周之禾。三年,郑伯朝王,王不礼焉,周桓公谏。五年,郑伯以齐侯朝王。王命郑伯为左卿士。宋公不王,郑伯以王命告齐、鲁同伐宋,胜之。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党于宋,郑取宋、蔡、卫三师,复入郕。八年,王取邬、刘、、邘之田于郑,而与郑以苏忿生之田十二邑,其邑皆王所不能有者,使郑自取之,郑由是复不朝周。”周桓王好恶无常,不但难以成事,而且最终导致周郑关系恶化。“十三年,王伐郑,虢公林父、周公黑肩从,王师败绩于葛,郑祝聃射王中肩。”好恶无常既与德行本性有关,也与识人有关。周郑关系的恶化,周王室地位的下降,在黄式三看来,周桓王难辞其咎。“郑伯之罪固彰彰矣,而王之用虢、周二公,德既不足,威复日替,君子讥王之失人。”周桓王不识人,还表现在错误地倚重周公黑肩上面,贻害无穷。“二十三年王崩,子庄王佗立。庄王三年,周公黑肩谋弑王而立王子克,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王子克桓王所宠而属诸周公黑肩也,周公阿桓王之乱命欲立之,辛伯谏,周公不从。”
在《庄王、僖王事提要》中,黄式三认为,春秋时期,王纲不振,庄、僖之际尤为严重。周庄王贬黜卫侯朔,拥立黔牟,并且派遣王人子突阻止卫朔入国,但是无功而返。尽管周王室后来一再拥护晋哀侯及其弟缗,但是面对曲沃以枝代干的既成事实,周僖王也只能予以承认。“僖王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此王事之大憾也。”纪季姜是周桓王之后,但是齐襄公最终灭纪复仇,而周王无可奈何。齐桓公灭谭,灭遂,楚文王灭息,执蔡侯献舞,周王皆不能有相应的举措,加以遏制。
在《惠王事提要》中,黄式三认为,与周僖王信任齐桓公不同,周惠王与谋求霸主的齐桓公始终相处不谐。周惠王二年,发生子颓之乱,当时帮助王室平定此事者是虢公丑、郑伯突。齐桓公置身事外,并未参与戡乱。卫惠公朔入国本身违背周王之意愿,后来又不能以礼事周,并且支持子颓为乱。面对卫朔之患,周惠王命齐桓公伐卫,战败卫师,“以王命数其失礼,卫服罪”。但是齐桓公却不愿意白白付出努力,“兼取赂而还”。此举固可见出“霸者之因公济私”,周惠王与齐桓公关系不甚融洽亦可见其一斑。将矛盾推向激化的事情,发生在定王储之事上。“初,王在谅暗中娶陈妫,是为惠后,王因是宠少子带,将废太子郑。二十二年,齐桓会诸侯于首止正太子之位,盟诸侯。王怒召郑伯捷叛齐从楚、晋,郑伯逃归不盟。”
在《襄王事提要》中,黄式三提到,周襄王之位依靠齐桓公得到安定,但是周王室之危机却始终存在。首先戎难并未完全解决,“《春秋传》于僖公十三年、十六年两言戍周,则戎难未靖也”。其次是楚成王开始崛起,“未几,齐桓卒,郑文公捷始朝楚。宋襄公兹父伐郑,与楚战于泓,伤而卒,其子成公王臣亦不得已,含恨而朝楚,盖中国诸侯之变甚于此矣”。当此重重危机,幸亏有晋文公继起,“退狄杀带以安周,败楚服郑以安天下”。总之,周襄王所以能够幸免于难,在王畿之外,前期得到齐桓公之助,后期得到晋文公之救。在王室内部,前有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等人较为贤正;后有王子虎、内史过、内史叔兴等人,较为有识。
在《顷王、匡王事提要》中,黄式三认为,顷王时中国较为虚弱,使得楚、秦二国也乘机窥视中国。幸亏顷王积极应对,加上诸侯国又有郄缺和叔仲彭生这样的贤臣,努力经营,才使得中国的诸侯重新结盟。“明年使苏子盟鲁侯于女栗,又明年晋郄缺、鲁叔仲彭生会于承筐,谋诸侯之从楚者。缺与彭生,晋、鲁之贤臣,卫、郑之君乃因鲁以请平于晋。是以六年夏诸侯有新城之同盟。”匡王时期,以晋国为首的诸侯国贪赂而不能持正,致使中国篡弑频发,“鲍与商人各以赂行篡,天下之谋篡弑者无所忌矣。四年,齐人弑其君商人,鲁公子遂弑其君之子恶,莒弑其君庶其,六年,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弑君之事叠起于数年内者如此”。
在《定王事提要》中,黄式三较为详细地梳理晋楚争郑的经过,指出郄缺辅以士会,方可抵挡楚庄与敖。郄缺之后,晋国形势急剧下转,“九年,陈侯如晋,楚入陈。十年,楚入郑,晋荀林父帅师与楚战于邲,晋师败绩,自是陈、郑皆服于楚。十一年,楚子伐宋。十二年,楚子围宋。十三年,鲁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自是宋、鲁皆服于楚”。
在《简王事提要》中,黄式三首先梳理了王室之臣的情况,“简王承定王之后,其臣之见于《春秋》经传者曰单襄公、刘康公、成肃公、周公楚、尹武公、召桓公。单襄公既责晋献齐捷,后复讥晋郄至之骤称其伐,复会诸侯伐郑者再。刘康公虽丧师茅戎,然成肃公受脤不敬,刘康公讥之,受中、定命之言为后世法。晋郄至争鄇田,单、刘二公讼诸晋,郄至乃不敢争。周公楚与伯舆争政奔晋,召桓公奉使赐鲁成公命,尹武公两会晋伐郑,内臣之大略如此”。然后,黄式三又详细地梳理了晋楚邲之战之后,两国争霸的复杂经历。在他看来,晋国因为内部的原因,始终不能取得真正的优势。简王元年,楚伐郑,晋国救之。二年,楚伐郑,晋国救之。从简王四年开始,晋国失信导致诸侯开始叛离晋国。事情的转机发生在简王十年,晋国持正,讨伐曹伯,并执而归于京师。这年冬天,诸侯会盟于钟离。十一年夏,晋国在鄢陵之战中击败楚、郑二国,稍微扭转了一下形势。但是因为晋国君臣骄奢淫逸,薄待诸侯,所以并未能真正扭转劣势。“晋既败楚鄢陵,复三假王命以伐郑,卒不能服郑者,楚厚于待郑,晋薄于待诸侯,晋君臣骄侈之心未足以招携贰耳。”
在《灵王事提要》中,黄式三认为,天下形势有几次重大变化。先是晋悼公恢复晋国霸业,“晋悼公用韩厥、知之谋,辑睦中夏,至于萧鱼服郑,楚不能争,说者谓其轶美城濮,堪与召陵比烈,中国霸业之最盛者也”。随着悼公任用荀偃,晋国霸业开始衰微。等到赵武执政,采用宋国向戍弭兵之说,于是有宋之盟。周灵王二十七年,天王崩,楚子昭亦卒。鲁国、陈国、郑国、许国之君依宋之盟,前往朝楚,但是却被楚人留下,为楚康王送葬。
在《景王事提要》中,黄式三认为,周景王时,列国诸侯异常混乱,王畿之内同样纷乱。“襄、顷之族杀单献公而立成公,原舆人逐原伯绞而立跪寻,成、景公之族杀甘悼公过而立平公鳅,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之,纲纪既紊,乱贼难制,不说学者岂独原伯鲁乎?”在黄式三看来,周王室之乱与景王不仁有着紧密联系。“儋括有罪不能讨,佞夫无罪而诛,君子谓景王不仁于其弟。其后,景王有所宠之子朝欲立之,会崩,朝作乱,长子猛卒于乱,谥悼王,此又景王之不仁于其子也。”
在《敬王事提要》中,黄式三首先概述了王子朝之难,“敬王初即位,有王子朝之难,王居狄泉为东王,子朝立王城为西王”。此难最终赖单穆公旗、刘文公卷之力得以平定。之后,黄式三又追述了范氏、苌宏与韩、魏、赵之间嫌隙的由来。“初,刘氏与晋之范氏世为婚姻,苌宏既事刘文公,与范献子鞅相得。城成周之役,晋魏献子舒易位且惰,属役于韩简子不信,范鞅至去魏舒之柏椁以示贬,范与韩、魏始隙。二十三年,晋赵简子鞅贪卫贡,杀赵午,围邯郸,中行文子寅、范昭子吉射讨赵鞅,鞅入于晋阳,以叛。未几,韩不信与魏襄子曼多奉其君以伐范、中行。”
在《春秋释》卷三,黄式三又对春秋时期鲁国十二公之事迹,加以提要概括。在《春秋释》卷四,黄式三又对宋、晋、齐国之事择要加以概述。通过这种简要的梳理,春秋二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