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落脚在人与地“关系”的旅游地域系统实证研究

由于以海岛旅游地为案例对象,研究其人与地“关系”的文献较少,因此这里将所有旅游地域系统类型都包括进来讨论。

(1)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研究:旅游地域系统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合了各旅游要素的综合系统。因此其空间结构研究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Leiper在1979年和1990年提出并修正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模型中包括游客、旅游产业、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5个空间要素。在空间结构的功能层面,他强调旅游产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客源地的需求具有非稳定性、受季节干扰性强以及非理性等特点,另一方面目的地的供给具有割裂性和刚性的特征。在旅游地域系统空间构成上,他强调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通道之间的空间相互关系。Leiper认为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是旅游地系统研究中的重要方面。此外Leiper还指出旅游空间成本也是旅游地域系统研究中必须考虑的Leiper N.Tourism Management[M].Collingwood, VIC:TAFE Publications,1995.

因空间尺度不同会形成不同层级的旅游地域系统,因而造就其空间组织结构的差异化特征李雪,李善同,董锁成.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时空维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12):246—249.。张亚林张亚林.旅游地域系统及其构成初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89,5(2):39—43.认为我国旅游地域系统构建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并将其划分成四大层级:第一层级是全国旅游地域系统;按旅游资源特点可将全国旅游地域系统进一步划分为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东北和青藏等二级旅游地域系统;第三层级旅游地域系统是在二级系统中以省(区)为空间尺度构建;第四层级旅游地域系统是以市(县)为地域范围构建。

目前我国对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最多的是基于二、三和四层面。黎华群黎华群.基于城市体系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地域系统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5):47—51.从区域城市体系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组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特别是城市间交通线路、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各旅游省域内涉及旅游业的自然、社会、经济要素和部门组成了复杂的功能系统。田至美田至美.山西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及其优化布局[J].资源产业,2005,7(4):61—63.以山西为例,分析了其旅游地域系统结构,指出山西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是由若干节点系统和轴线系统构成。杨兆萍杨兆萍.新疆旅游地域系统及其精品体系建设[J].干旱区地理,2003,26(1):57—63.以新疆为案例地,研究发现在新疆旅游地域系统中,因旅游交通方式的不同而在空间上形成了两种旅游格局。陈才等陈才,邱明.辽西旅游地域系统与旅游业发展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4(3):74—76.将辽西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分为圈层、旅游区域、中心城市和主要风景点等四个层次。李雪等李雪,李善同,董锁成.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演化时空维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12):246—249.以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系统熵、旅游生态足迹等方法对旅游地域系统时空演化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指出青岛市旅游地域系统初步形成了一级旅游中心地—二级旅游中心带—旅游腹地的空间结构。王祖正等王祖正,孙虎,赵宇茹,等.旅游系统的空间分层拓扑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7, (5):84—87.综合分析陕西省的旅游景点、交通线路及客源地在区域空间的分布情况,发现陕西省旅游地域系统的空间拓扑结构可分为旅游客源地层和旅游景点层。在此基础上他参考计算机网络结构的模式类型,将旅游地域系统空间拓扑结构进一步分为星状结构、单线结构、树状结构、环状结构、网状结构等。黄金火等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116—126.以西安地区为例,研究发现西安的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仍处于放射状态,空间结构联系不紧密。继而探讨了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和优化问题,认为西安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应从目的地、旅游节点、旅游区内廊道、旅游入口通道和客源地市场等要素进行重构。吴晋峰等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1):96—101.研究认为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旅游交通将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两个旅游结点连接形成的网络。

从以上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对空间要素的认知视角和认知程度有很大差异。总的来说,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构成可分为宏观和微观层次李雪,李善同.旅游地域系统时空维演化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家,2012, (9):89—92.。其中微观层次主要考虑旅游目的地内部要素之间的空间作用关系及组织方式,而宏观层次则将旅游地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考察系统之间的空间作用关系。本研究中由于海岛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旅游地域系统,因此不考虑外部因素对其影响,对海岛旅游地域系统结构的探索是基于微观层次的,即考察旅游地内部要素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和组织形式。

(2)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研究:演化的含义最早来自生物学,又称进化,指生物在不同世代之间具有差异的现象,以及解释这些现象的各种理论。生物学中的演化其实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它的主要机制是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物种间的竞争。哲学上对演化的定义是某指定时空内一切形式运动的总和,所有演化也可以定义为某指定时空内所有事件之和。

演化是旅游地域系统动态性特征的体现。纵观国内外文献可知,学界尚未界定“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的内涵,仅尝试从不同视角解释旅游地域系统是如何演化的以及演化的动力机制。樊亚明等对旅游地演化动力机制进行讨论,认为资源禀赋条件是旅游地演化发展的基础,客源条件是旅游地发展的根本动力,交通变革对旅游地演化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旅游市场变化樊亚明,徐颂军.广东省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及演化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5(3):99—105.。陆林等阐释了以漓江为主导的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演化过程,并指出其演化过程实质上是旅游地功能、结构和布局、形态上的变化过程,是旅游地系统空间结构由均质无序到极化再向新的有序平衡的发展过程陆林,鲍捷,凌善金,等.桂林—漓江—阳朔旅游地系统空间演化模式及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9):1066—1074.。朱晶晶等认为旅游型海岛地空间结构演化存在共生竞合、空间集聚扩散、政府行为三大动力朱晶晶,陆林,杨效忠,等.海岛型旅游地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机理分析——以浙江省舟山群岛为例[J].人文地理,2007,1:34—39.。蒋长春等揭示了海岛旅游地演化实质,即非平衡条件下稳定有序结构负熵不断输入的结果蒋长春,张瑜.耗散结构视角下的海岛型旅游地系统演化机制研究——以妈祖圣地湄洲岛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1):213—220.。赵磊等基于旅游产业链延伸视角,认为县域旅游产业结构协调化、集中度和高度化是推动县域旅游地演化发展的动力赵磊,夏鑫,全华.基于旅游产业链延伸视角的县域旅游地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5):874—880.。在演化经济地理理论视野下,旅游地域系统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旅游地域系统形成之前阶段、旅游地域系统形成阶段、旅游地域系统发展阶段和旅游地域系统演化路径锁定(或创新)阶段,其演化的整个过程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图2-1-1)。

图2-1-1 旅游地域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模型Martin R.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from lock-in to evolution [J].Economic geography,2010,8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