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空间问题的辩证向度研究
- 冉思伟
- 6438字
- 2020-06-24 17:26:18
第四节 空间哲学研究的基本构思
一、空间哲学研究的框架设计
冯契认为,逻辑学有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之分。形式逻辑是把思维形式抽象出来,不管思维的内容,着重去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而辩证逻辑把形式看成是内容固有的形式,既讲思维形式,也讲思维内容,形式不可离开内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根据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分野,本书的研究也将从空间的形式和空间的内容有机结合来探讨空间哲学。所谓空间的形式,正是指空间逻辑研究的主要内容;所谓空间的内容正是空间辩证法要研究的内容。空间哲学要探讨的是“空间是什么”的问题,“空间是什么”要从形式和内容这两个角度双重界定。同时,从经典哲学研究的向度来看,空间哲学又可以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这三个层面加上一个解释层面来展开,分别探讨:
(1)空间本体论的问题(spatial ontology)。在这个专题里面,我们要探讨三种空间模式,即: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
(2)空间认识论的问题(spatial epistemology)。在这个专题里面,我们要探讨空间范畴在人类认知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3)空间逻辑学的问题(spatial logic)。在这个专题里面,我们要论述空间思维的规律问题,即空间逻辑。
同时将空间理论推向应用的领域,即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
同时要具体说明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问题,因为理论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获得无限的生命力。
二、空间科学存在的诸问题
空间(space)这个概念不只是现代人关注的对象,也是古代人关注的对象;不只是哲学关注的对象,也是科学关注的对象;不只是理论学科关注的对象,也是应用学科关注的对象。在现代,空间不只是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事情,同时也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成了重要的叙事方法。空间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关注?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呢?我们不妨引用一段先哲亚里士多德的文字以做说明: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他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要想获取知识,视觉是最主要的通道。相对于听觉和触觉而言,我们使用视觉的时候最多。中国有句古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是这个道理。虽然在哲学研究当中眼见也未必为实,只是用来说明视觉比听觉更容易让人获得真实的信息的道理。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我们通过感觉产生记忆,积累经验,形成智慧,从而产生理论学术。那么通过空间的感觉,我们就可以得到关于空间的许多学问,比如,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眼中的空间,哲学家眼中的空间,社会学家眼中的空间。在这些诸多空间之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共同之处?关键的问题是,空间何以生成?
当我们说“X是一个空间”的时候,是什么意思呢?X怎么会是一个空间呢?空间怎么就成了柏拉图式的理念呢?空间是一个存在者吗?我们何以将各种物体归于空间之下呢?当我们说,“X是一个空间”的时候,X是一个主语,空间是一个谓语,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空间表述所有的X。我们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思维结构:
我们可以对空间亦作如是观吗?同样也是可以讨论的。我们照式(1-2)的例子构造为:
比如,我们可以说:所有的桌子是空间,某物是一张桌子,所以某物是一个空间吗?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空间已经被假定为一个存在者了。我们仿佛可以在我们的宇宙中找到一个被称之为“空间”的物体。事实上,我们是失败的。因为我们在宇宙中看到的只是花草树木、芸芸众生、日月星辰,而找不到一个空间。那么,当我们说“X是一个空间”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或者更明了一些,“空间”是什么呢?它是否可以通过种属关系来界定呢?很显然,空间不是一个具体的“是者”。当我们在数学著作中看到某某是某个空间的时间,那是定义了的某种空间类型,而另外一种空间类型恰好符合这个定义,于是称其为某某空间。绝对时空观念没有区分数学上的空间和现实上的空间之间的差别,将空间当作了某个具体的实体。所以出现了绝对时空这种错误。
再者,当我们说“我的空间好小”,这个“空间”又是什么意思呢?“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空间”“你别妨碍我的空间”“难道宇宙之大竟没有我们立足的地方吗?”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这样的感慨,“天下之大,竟无我立锥之地”,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熟悉金庸的作品《天龙八部》的读者都知道,在小说结尾,乔峰深感自己没有容身之处,只有以死来了结。这隐含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命题:没有空间,我们只有赴死!空间与人具有共生性。
另外,当一个人犯法的时候,将其囚禁在一个固定的场所(监狱),而且禁止其离开这个场所。也就是说,本来,他可以去A、B、C等地方,现在他只能在A处待着,而不能去其他地方,他失去了选择其他地方的权利。这个时候,我们就说,“他已经没有了自由”。那么,空间与自由是什么关系呢?事实上,福柯对此做了大量的论述。
最后,在研究空间的学科中,最重要的领域是数学。自然科学中的空间只是数学理论空间的应用。我们讨论数学中的空间是相对充分的。数学家怎么研究空间?数学家眼中的空间究竟是什么呢?空间的数学语言是几何(geometry)。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欧几里得就写了伟大的《几何原本》。上千年来,这本在西方广为流传的著作发行量仅次于《圣经》。那么欧几里得在书中关于空间言说了什么呢?
在《几何原本》第一卷当中,我们可以看到23个定义、5条公设和5条公理。比如:点是没有部分的;线只有长度,没有宽度;面只有长度和宽度等。开篇就定义了点线面的问题,然后根据公设和公理推导出一系列定理和推论。这就是欧氏几何,只是一些平面几何理论,研究了平面上的空间问题。可是,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是欧氏空间。
可以对比一下希尔伯特的定义:
定义 设想有三组不同的对象:第一组对象叫作点,用A、B、C…表示;第二组对象叫作直线,用A、B、C…表示;第三组对象叫作平面,用α、β、γ…表示。点也叫作直线几何的元素,点和线叫作平面几何的元素,点、直线和平面叫作空间几何的元素或空间的元素。
然后,希尔伯特用五组公理:关联公理、顺序公理、合同公理、平行公理和连续公理建构了整个体系。
在欧几里得和希尔伯特关于空间形式的定义当中,我们看不到存在者,只看到一些点、线、面之物。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点、线和面吗?似乎有,因为我们会谈到这个点和那个点,“黑板上有个点”,“你的书本上有个污点”,这个面和那个面,这条线和那条线,等等。可是,这都不是数学上的点,它们并不符合点、线、面的定义。但它们又有某种相似之处,现实中的点、线和面似乎是定义中的点、线、面的摹本,是种切切实实的柏拉图主义,而事实上,定义的“点、线、面”是现实中的点、线、面的抽象。所谓抽象就是去掉质料,保存共同的形式。定义中的“点、线、面”实质是现实中的点、线、面的一部分,数学中的空间理论只是一种转喻(部分代替整体)。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有很好的说明:
如果我们逐步抽掉构成某座房屋个性的一切,抽掉构成这座房屋的材料和这座房屋特有的形式,结果只剩下一个物体;如果把这一物体的界限也抽去,结果就只有空间了;如果把这个空间的向度抽去,最后我们就只有纯粹的量这个逻辑范畴了,这用得着奇怪吗?用这种方法抽去每一个主体的一切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所谓偶性,人或物,我们就有理由说,在最后的抽象中,作为实体的将是一些逻辑范畴。所以形而上学者也就有理由说,世界上的事物是逻辑范畴这块底布上绣成的花卉。他们在进行这些抽象时,自以为在进行分析,他们越来越远离物体,而自以为越来越接近,以至于深入物体。……因而整个世界都淹没在抽象世界之中,即淹没在逻辑范畴的世界之中,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马克思深刻地说明了抽象理论的现实来源,为数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数学理论不过是对现实存在之物的抽象而已,是为了说明现实、说明现象,而不能等于现实、等于现象。数学理论只是人类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创造的产物,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再引证一个例子,即关于拓扑空间(topological space)的定义:
定义(拓扑空间)一个拓扑空间是一个对偶<X, O>,其中X是一个集合,并且O⊆P(X),X的一个子集族,使得:
∅∈O并且X∈O,
O是一个在任意并下封闭的,
O是一个在有限交下封闭的。
很难想象,拓扑空间在现实当中有其原型,其本质上只是说明了物与变换之后的物之间的空间关系与形式相似性。人类发明一套空间语言是为了很好地描述我们这个空间世界,在这方面,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走得更远、更深、更广。从欧几里得到笛卡尔,从罗巴契夫斯基到黎曼,从欧拉到希尔伯特等众多数学家、哲学家对空间都做了深入的探讨。
更有甚者,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在其晚期名著《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一书中提出了三种基本的空间概念:自然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为区分于传统的空间概念,他提出了社会空间这一重要概念来解释诸多社会现象,开辟了哲学对空间问题研究的新趋向。
现代社会对空间关注得如此之多,各个学科都在自己的领域研究了诸多的空间概念,比如:数学、物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建筑学、文学、经济学等学科,这样就形成了诸多的空间概念,比如欧氏空间、宇宙空间、政治空间、权力空间、艺术空间、建筑空间、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创意空间等空间概念。人——不知不觉就掉在空间之中了。
既然“空间”如此之多,那么对于空间的追问就存在着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以下七个有关空间的辩证向度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到哲学研究的不同领域:
第一,由于时间和空间均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那么我们要问:时间和空间之间有关系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两种理论,时间和空间没有关系,即牛顿的绝对时空理论;时间和空间纠缠在一起,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另外,时间和空间哪个具有更加根本的优先性呢?时间先于空间,还是空间先于时间?这又会形成不同的科学理论。在马克思的时空观中,时间比空间得到更多的关注,空间可以用时间来消灭。
第二,空间与物质是统一的还是分离的?如果是分离的,就会得出牛顿物理学的空间观,即绝对的时空观;如果是统一的,就会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爱因斯坦物理学中的时空观。
第三,沿着第二个问题,空间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这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派生出来的问题,可以和第二个问题一起加以讨论。
第四,空间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如果空间是先天的,那么可能形成一种物质—时空的观念;如果是后天的,那么可以得出一种实践—时空的观念。前者究其实质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念,而后者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时空观。这可以放在认识论中加以探讨和研究。
第五,空间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观统一的?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有的哲学家将空间当作一种纯粹主观的形式,比如康德和马赫;有人当作一种纯粹客观的形式,比如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空间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也即在实践过程中生成的。空间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形式,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第六,人类如何认识空间,或者说空间在人类认识当中是如何生成的?在人类思维当中,是否存在着空间的元素?如果有,则可能存在着空间逻辑学的研究。
第七,空间本身和空间之中存在着矛盾吗?如果没有矛盾,则空间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假定和预设;如果有矛盾,则可能有一种新的理论——空间辩证法。
前三个问题属于空间的本体论问题;第四和第五个问题属于空间的认识论问题;第六个问题属于空间逻辑学研究的问题;第七个问题属于空间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本书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其辩证逻辑的方法深入而系统地探讨空间哲学的诸问题。
三、空间哲学问题探索的路标
我们讨论了哲学和科学中的诸多空间概念,如此多的空间概念(准确地说,是空间这个名词,空间的概念还没有获得某种一致性)堆积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似乎显得束手无策,内心颇有些慌张。在“空间哲学”这顶大帽子之下,我们似乎有许多关于空间的范畴体系的材料可以使用。可是,我们对“空间”进行研究的“空间”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要建构一种与传统空间范畴体系如数学、物理学不同的范畴体系呢?有这个必要吗?要挖掘我们的空间似乎成了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成了头等任务。
可以提醒我们自己的是,我们是觉得空间科学已经到了需要总结的阶段,这是辩证法的任务。辩证法需要从诸多空间材料当中总结出新的辩证形式和方法,从而推动辩证法自身的发展,推动辩证法体系自身的完善。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空间”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这岂不是矛盾吗?所谓“是”,是因为我们确实要说明,要总结一种关于空间的辩证法或者空间逻辑;所谓“不是”,是因为我们要为空间寻找一种新的根基,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夯实它的基础。因此,我们面临着两个根本任务:
(1)对于前者,我们的任务是,说明关于空间的逻辑和辩证法是什么。
(2)对于后者,我们要追问的问题是:空间何以生成。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正是本书的核心任务。但是,这两个问题具有合法性吗?我们对于第一个问题提出的理由是,辩证法在面对诸多空间科学理论之时,要不断进行总结,充实自己的内容。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有诸多的空间理论,每一种关于空间理论的范畴体系都可以说明“空间是什么”的问题,但是这个空间是怎么来的呢?这种空间与人有关吗?在欧氏几何中,我们仿佛还可以看到人与空间关系的影子,但是在现代空间科学中,人去哪儿了?在社会空间面前,人站在哪个地方?面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的地位是什么?面对浩大的宇宙,人又应当何去何从?在空间面前,人若隐若现。人面前的空间和空间面前的人处于相互遮掩当中。空间理论抛弃了人,人也抛弃了空间。于是,空间开始异化,开始支配人,开始宰制人。人在空间面前动弹不得,从而也失去了自由。一个事实就是,如果你不按照某个空间范畴体系思考空间,你就被认为是错误的。如果你在某个城市无法获取空间(比如住房),你就被认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空间仍然在遮蔽当中。对于第二个问题,其合法性在于,要对空间进行解蔽。
而且,我们已经处于空间的时代。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深刻指出,“对于现代之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进程——亦即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的相互交叉,同时也照亮了初看起来近乎荒谬的现代历史的基本进程。”我们生活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图像,比如广告、肖像、历史性纪念建筑物等。我们处在一些空间实体的堆积当中,如同一种洪流让我们迷失了方向,在眩晕和欲望当中,人类渐行渐远。如果哲学要进入时代之深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首先思考空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每个时代都是人类自己的实践所创造的时代。对所处时代精神进行分析,不能仅限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应当涉及自然科学。辩证法只有和最先进的科学联系起来才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这正是冯契先生的遗训。中国的学者在第一方面做得比较多,但是在第二方面做得颇有不足。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一个时代的哲学才能被大大地往前推进。
故而,本书研究的主题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当今空间科学研究的前沿出发,围绕着希尔伯特提出的著名国际难题,提出空间哲学研究的课题。空间哲学不仅可以给人类展示一种世界图景,提出一种哲学观,还可以提供方法论。分析空间的起源问题,即空间是先验还是生成的问题;空间的公理化问题,即空间构建的根本命题;空间认识论的问题;空间化为方法的问题。研究辩证法的现代形式。在总结说明现代空间概念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空间思维的当代形式,空间思维具体分为空间逻辑和空间辩证法。总之,研究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世界空间化的问题及其本源和限度,以及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中的具体体现,这是本书的研究地图。
《淮南子·要略》中说: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
在这里不可能说明太多的问题,只是要说明我们目前站在什么地方,要通往何处;只是立了一个坐标,在这个坐标之上,我们要标定我们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