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态作用研究

杨梅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亚热带地区最耐瘠薄、防止水土流失最优的树种之一;杨梅能共生固氮,耐旱耐瘠,省工省肥,是山地退耕还林、保持生态的理想树种。山地种杨梅后,土壤肥力显著提高,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比荒山高78.75%、81.08%、81.06%和26倍[7]。杨梅的鲜枝叶不易燃烧,又可作为防火林种植。据对杨梅等48个树种的燃烧性能及其组成成分的测定,结合各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的树种防火能力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木荷、油茶、马蹄荷、旱冬瓜、杨梅等6个树种的防火能力最强[9]。浙江农林大学彭东琴等[10]对毛竹、杨梅和茶等6种浙江省常见经济树种用锥形量热仪器测量其鲜叶片的着火感应时间、热释放速率、CO2释放量等7个燃烧指标,结果表明:杨梅等着火感应时间长,在各项燃烧指标中,峰值较低或最低,热释放速率缓慢,释热量少,是抗火性强的树种。福建省南安市用杨梅代替马尾松大面织绿化荒山,从种植后第6年开始,水土流失量从1900~2000t/(km2·a)下降到50~60t/(km2·a),土壤含水量增加4.1%,远远低于水土流失的允许界线500t/(km2·a),明显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