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电梯作为楼宇内的固定升降设备,属于广义的交通运载工具,已经成为城市内高层建筑和公共场所不可或缺的建筑设备。随着电梯制造和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梯外形外观的革新,电梯使用场景日益丰富。电梯种类众多,按运行角度分为直梯、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按运行速度可分为高速电梯和中低速电梯,按用途可以分为载客电梯、载货电梯、观光电梯、医用电梯等。随着我国电梯市场的快速增长及电梯产业的发展,我国电梯产业已经形成外资品牌主导、民族品牌快速崛起的行业竞争格局。民族品牌的电梯企业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但由于我国电梯行业起步晚、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高速电梯及超高层电梯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国内高端需求只能依靠进口来满足。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基地和电梯市场[1][2]

我国电梯行业起步于改革开放,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由最初年产几百台电梯的小行业成长为一个庞大的电梯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产量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电梯制造大国和第一电梯保有量大国。据中国电梯协会统计,2011年全国电梯产量约45万台(含扶梯4.5万台),占全球产量的一半还多,较2010年增长约23%。截至2011年底,我国电梯保有量达到201.1万台。2012年,我国全年共生产了52.9万台电梯,与2011年45.7万台相比,同比增长了15.8%,同时电梯保有量为243.6万台。如图1-1所示。2014年电梯保有量是359.8万台,2015年,中国登记在用电梯426.0万台,同比2014年增长66.2万台,增长幅度是18.4%。2016年中国电梯行业继2014年增速“新低”之后,出现产量上的拐点。中国房产业进入理性时代,是导致电梯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电梯总量在490万台左右,占世界总保有量的三分之一,比10年前增长了5倍。随着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的逐步复苏,尤其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加速的背景下,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生产和消费市场。

图1-1 1999—2014年中国电梯销量与增速趋势

欧盟电梯工业总产值为26.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38.00亿元),北美(美国)电梯工业总产值为19.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9.00亿元),日本电梯总产值为16.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35.00亿元)。纵观2015年全球电梯工业,我国电梯工业产值居首位,欧盟其次,北美(美国)则排在第三,日本第四。在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电梯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重大技术电梯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电梯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如今,我国电梯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量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功跻身于世界电梯制造业大国的行列。但是,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电梯制造业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尽管我国的电梯制造业发展规模很大,但总体来看依然是“量大质弱”。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我国国产电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严重不足,在重大技术电梯领域这一比率更低。目前,我国大跨度无支撑公共型电扶梯、智能电梯、超高速电梯等高端电梯设备和技术大都依赖进口,电梯中技术含量高的相关配套产品也大量依靠国外市场供给,这已成为我国电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产业的技术创新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要实现电梯制造业的发展振兴,增强其竞争力,就必须要提高电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

201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浙政办发〔2015〕6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支持特种设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其中明确提出电梯产业作为特种设备产业,是现代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产业。浙江省是特种设备制造和消费大省,加快推动特种设备产业发展,对促进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但是,与其他电梯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浙江省虽然总体实力和发展水平较高,但缺乏规模效应突出的主导产品,产业总量较大,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市场中不具有竞争优势。浙江省电梯制造业要想长远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其技术创新能力无疑关乎整个行业的兴衰。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其本质是企业在必要的创新环境中所完成的技术演进过程,而最终选择用哪种方式来实现这个过程,会对企业的经济利益乃至兴衰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地域经济合作日益紧密,市场需求也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企业的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与日俱增。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才能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展自己,成了摆在各个电梯制造企业面前的重大问题,而与电梯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的就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成功与否[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