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岛文化与生态的人文地理研究:舟山案例
- 童亿勤
- 886字
- 2024-11-01 07:39:53
1.1.4 生态足迹方法——文化对生态环境作用强度的表征
对于人类文化创造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度和方向的研究,可以为生态建设、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人们构建了诸如人口密度指数、经济密度、人为作用的相对强度、生态足迹、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干扰度指数等指标和模型去表征人类文化活动的强度和它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其中生态足迹方法是迄今应用最广、区域间可比性最强的方法。生态足迹方法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里斯(Willian E.Rees)于1992年提出。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方法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资源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刘宇辉,2009)。生态足迹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大,对它所造成的破坏就越严重。而且,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生态足迹方法的优点在于首先通过引入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实现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其次通过引入等价因子和生产力系数进一步实现了各国各地区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它能够对时间、空间二维的可持续性程度做出客观量度和比较,使人们能确知现实与可持续性目标的差距,可以有效地监测可持续方案实施的效果。
作为生态足迹方法的延伸,水足迹概念于2002年才形成。它是衡量用水的指标。与传统的水资源衡量指标不同,水足迹不仅包括直接用水量,还包括间接用水量。传统指标注重的是实体水的消耗,水足迹在考虑实体水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虚拟水,即产品、服务中隐含的水资源。水足迹揭示了水资源与生产、消费背后的联系,并且强调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与生产商品的类型与数量、消费的服务方式等紧密相关。水足迹表示任何个体(群体、产品、产业、区域)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时间内消费或生产所消耗的总水资源量。水足迹是一个具有时空维度的指标,不仅显示水资源消耗量,还包括水资源消耗的具体时间与地点。因此,水足迹也可以用来表示人类生计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作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