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岛文化与生态的人文地理研究:舟山案例
- 童亿勤
- 16字
- 2024-11-01 07:39:54
1.3 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报告还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的报告。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还特别强调了海洋开发建设的基本方针: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在这样的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关文化和生态方面的议题就自然成为学术领域中应用型研究的热点。
就学术研究而言,文化和生态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学科学者的重视。在学界分别出现了所谓的“文化转向”和“生态转向”。近几十年来,在西方(主要是英语国家)人文社会科学中出现了对文化研究的热潮,被称之为“文化转向”,有评论说,这一发展可看作二战以来的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观与政治观的变化。多种社会学科均将“文化”置于研究的焦点,在有关社会正义、归属、认同、价值等问题的研究中,创出一派新局面。在文化转向的社会科学潮流中,人文地理学者亦十分活跃,而文化地理学更因时而动,成为最具时代精神的地理学分支之一(唐晓峰,2007)。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地理学从文化角度解释经济地理现象的一些新变化而形成的“文化转向”,无疑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和新领域。历史已经证明,任何“经济奇迹”的形成,均离不开其独特的文化因素(苗长虹等,2003)。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受整个地理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同时也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以及各种议题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各种研究使自然地理学更趋于文化性。朝向文化性的自然地理学不是个别自然地理学家心血来潮的偶然产物也并非无中生有的无本之木(李雪铭,2010)。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逐渐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成为主体。一方面人类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喜悦之中,另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与人逐渐失衡对立。以资源、环境、人口等形式出现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对立的现实困境。从现实维度回溯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兰青,2015)。可见,生态文明的概念是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西方现代文化模式是产生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使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文化模式上从以经济为中心向以文化为中心转向,这需要全社会从价值导向到制度运转进行全方位的转换(赵文力,2016)。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调整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减缓并消除工业文明的扩张性品格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傅守祥,2015)。可见,选择文化与生态方面的研究是符合当前学界的学术趋向的。
海岛是连接内陆和海洋的“桥梁”,是海洋开发的前哨,在实施海域管理、资源和权益管理上有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海岛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国防价值(宋延巍,2006)。海洋海岛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坏难以修复。人类社会历经原始经济文化时代、农业经济文化时代、工业经济文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文化时代,文化经济形态的演变影响着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海洋海岛经济的发展,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科学规划,研究海洋海岛环境承载力,明确不同海洋海岛区域分工,做好环境影响评估,保护海洋海岛原生动植物和原始地质地貌,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道路(王辉等,2016)。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敏感地带,敏感性强,稳定性差,在当前人类活动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等各种动力耦合的作用下,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冷悦山,2008)。当前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世界海洋文化生态转向趋势的最新成果和内在指向。我国海洋文化实现整体生态转向应以人海和谐相生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生态文明相容互促为基本目标(朱建君,2016)。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是我国岛屿数量最多和海岛陆域面积最大的城市。舟山群岛有三大突出优势。第一是区位条件优势。舟山群岛正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间,北可以到山东胶州湾、渤海湾,南可以到福建、广东,西边是长江入海口和杭州湾,向东直接面向大洋,是我国沿海省份直接进入大洋最近的一个群岛。第二是海洋资源优势。舟山群岛海域深水岸线总长280余公里,占全国的18.4%,建港条件优越。第三是海洋产业基础扎实。已初步形成以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海洋旅游、海洋渔业为支柱,具有鲜明海洋海岛特色的海洋经济体系。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后又一个国家级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国务院批准的舟山群岛新区范围包括舟山市现有行政区域范围,功能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舟山群岛新区将努力建成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我国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开发示范区、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和我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新区的建设将有利于扩大我国资源配置的空间,增强国家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陆海统筹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利于创新我国海岛综合保护开发模式,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无疑地,舟山群岛新区将成为我国学界开展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