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岛文化与生态的人文地理研究:舟山案例
- 童亿勤
- 1100字
- 2024-11-01 07:39:56
2.3.2 建筑特征
普陀山传统建筑隶属于佛教建筑,岛上佛寺庵堂主要分布在东、南山麓。其建筑结构分为非木结构和木结构两种,由于地处我国东南,建筑形式则受到江南园林式建筑格局的影响。因明清时期的两次海禁,普陀山现存的佛寺建筑多为清初海禁解除以后所造。这些建筑主要分为寺庙、庵堂和茅篷三类。三类木结构建筑在等级、规模上都相差甚大,也反映出观音信仰文化中所包含的统治阶级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间文化(陈舟跃,2010)。此外,一些传统建筑也是佛教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糅合的产物。如受我国儒家孝文化所影响,在法雨寺九龙殿前的月台上刻有二十四孝故事浮雕,以劝诫世人要与人为善;法雨寺内的天后阁,并不是佛像居所,里面供奉着来自闽南妈祖信仰的“天后”,这便是民间的“需求”在封建政治的“协助”下所形成的,也是普陀山佛教文化世俗化的产物。佛教文化在普陀山落地生根后,虽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在某些建筑或者习俗中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其观音文化的本质特征仍继续保持。其建筑特征如表2.2。
表2.2 建筑特征
2.3.2.1 寺院
在三类建筑中,佛寺的规模最为气派、制作最为精细。佛教在传入我国之初,就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与推崇。普陀山三大佛寺,由统治者恩赐所建的普济、法雨两寺的主要殿宇,采用了寺院建筑的最高规格,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陈舟跃,2010)。慧济寺建在佛顶山上,本是一座庵院,在清嘉庆元年(1796)由庵修建成寺,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慧济寺的格局难以扩大,所以继续沿用民居院落式规制,只将主殿升格成面阔五间的单檐歇山顶式。在建筑的装饰图案上,三大佛寺也有讲究,主要以“龙”为主题,以示皇恩浩荡,也突出其等级之高。普陀山三大佛寺的建筑风格在体现佛教文化的同时,更着重突出了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权力。
2.3.2.2 庵堂
庵堂主要形成在普济、法雨两寺附近,烘托主要寺院的地位。与依附于“官家”文化的寺庙不同,庵堂主要由寺庙出资或者僧众入世化缘筹资所建,从属于寺庙,这是佛教文化的真正体现。在功能上,庵堂又与寺庙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为表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封建王朝时期的庵堂修建规格必须限定为面阔三间、双坡硬山式,青瓦屋面,装饰不能奢华。莲花属于佛教圣物,庵堂内多莲花石刻,进一步表明庵堂建筑代表了纯粹的佛教文化。
2.3.2.3 茅篷
茅篷属于小规模佛教建筑,但建筑底蕴源于本地居民文化。因为舟山民间对观音信仰的热忱,茅篷的建造资金来自民间,其规模和格局形同民居,所用材料并不讲究,建造比较粗糙,保存至今的为数极少。妙音蓬为少有的现存茅篷,保存比较完整。舟山民间信仰对象除观音外,也存在其他神祇形象,与寺庙和庵堂相比,茅篷所供的神祇在系统性与严谨性上比较松散,但十分鲜明地反映出当时舟山民间崇奉的广泛性和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