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疼痛护理学科的发展

(一)我国疼痛护理培训和教学的发展

我国疼痛护理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展,早期主要关注疼痛错误理念的纠正和新理念的传播,例如,原来多数医务人员都认同“止痛药物尽量不用”“有痛尽量熬”等错误观点,现国际医院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JCI)倡导的疼痛管理理念已深入人心。

从21世纪初开始,疼痛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继教班)逐渐在全国多地得到开展。北京、上海、杭州、成都、广州、贵阳、南京等地都已主办了国家级或省级的疼痛护理继教班。各地继教班的培训目标不尽相同,有的旨在疼痛管理理念的更新和疼痛护理知识新进展的普及,有的注重某个专科领域疼痛护理技能的培养,还有的注重疼痛护理临床带教技能的提高等。培训包括2~3d的授课,主要为讲座和专题讨论形式的面授课程。培训内容涉及疼痛基础理论、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患者宣教、疼痛治疗、术后疼痛护理、癌症疼痛管理、姑息治疗中的疼痛控制、疼痛护理质量管理和疼痛护理科研等。培训的考核方式多样化,既有采取培训主办方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也有采用Betty Ferrell及Margo McCaffery编制、童莺歌翻译的“疼痛管理知识和态度的调查”(Knowledge and Attitudes Survey Regarding Pain, KASRP)问卷进行考核。培训课程结束后,由主办医院或学术机构向学员发放学分证书。调查显示,这种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技能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受到了学员的欢迎。

除了继教班,我国的一些护理院校也先后开设了疼痛护理学课程,如第二军医大学及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开设了“疼痛护理学”课程,福建医科大学开设了针对包括护理在内的多个医学专业学生参与的跨学科疼痛管理课程。

(二)我国疼痛护理临床实践和科研的发展

虽然我国疼痛护理学科的发展起步较晚,但从2011年起,卫生部出台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将“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列入评审内容;同年,卫生部在全国开展“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初步构建出癌性疼痛管理的评审标准。上述2项举措有力地推动了疼痛护理实践的规范化开展,促进医院在疼痛护理规章制度的建立、镇痛泵及纳洛酮等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配置、宣教栏及宣教手册等宣教资料的设计和发放等方面得到完善,在疼痛评估、治疗、患者宣教及知情同意告知、记录等实践环节得到规范。

近十年来,我国疼痛护理科研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研究主题涉及了疼痛评估、镇静反应程度评估、镇痛药物治疗的护理、非药物镇痛措施、疼痛护理记录、患者宣教、疼痛护理质量评价、疼痛护理骨干护士的组织形式、护士在职疼痛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等。科学研究与疼痛护理的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课题研究解决临床疼痛护理实践问题,以研究成果指导和促进疼痛护理临床实践,有效地促进了疼痛护理学的快速发展。

(童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