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记得十年前,也就是在2007年10月,当医院任命我为“疼痛管理高级临床专科护士”时,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遍杭城的图书馆及各大书店(那时网购还不太便捷),寻找疼痛护理专业书籍。结果喜忧参半,我抱回了一摞疼痛医学专业书籍,却没有找到一本与疼痛护理相关的书。我只能借助阅读国外文献,打开通往专业之路的第一扇窗。至今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从PubMed上疯狂下载数百篇文献并如饥似渴地阅读它们的情景。那些年,由于现实工作的迫切需求,建立、编撰、完善护士疼痛知识培训资料及医院疼痛管理规章制度,是我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由于缺乏合适的参考用书,我们只能依据网络资料及散落于疼痛医学书籍中零星的疼痛护理内容,“拙妇”硬为“无米之炊”。2009年和2010年,适逢去澳大利亚和美国之机,购回一叠好书。虽因此致行李超重,却甘之如饴,内心充满了得到好书的欣喜。2012年9月,我转至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任教,在疼痛护理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教学和科研思路。职业的变迁,令我对疼痛护理的热爱越发为甚。不过,内心却从未敢滋生出编书的念想。

真正萌生编书构想是在3年之前,和圈内人小聚,大家感慨国内适用的参考用书太少。感同身受之余,忽觉对专业的热爱应落实在促进优质疼痛护理的实践上。遂与一帮同道一拍即合,定下编书之约。3年来,编书“工程”之浩大,任务之艰巨,远超最初的想象,其间书稿几近夭折,所幸一帮“痴人”凭着对专业的热爱,最终坚持了下来。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为:体现疼痛护理学科特点,并秉承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在章节的设置上,本书突出了疼痛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第二至第六章涵盖了疼痛的解剖和生理基础、疼痛评估、镇痛药物、非药物治疗、疼痛与心理等通用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疼痛护理的情境,编写急性、慢性、癌症疼痛护理,特殊人群的疼痛护理及疼痛管理质量(第七、八、九、十、十一章)5章。本书的另一特色为书中融入了编写团队多年的临床研究成果,如活动性疼痛评估、镇静反应程度评估、疼痛资源护士项目、疼痛管理质量评价等。此外,本书还引入了国外疼痛管理的最新理念和进展,如国外疼痛管理质量评审标准、疼痛护理专业的发展等。

本书主要为三类读者而写:第一类读者为广大的临床护理同仁。疼痛是门诊及住院患者最常见的不适症状,希望本书能成为广大护理工作者非常实用的参考用书。第二类读者知识和技能。第三类读者为有志于从事疼痛护理教学的临床护士及护理专业教师。本书提供了39个微课教学视频,希望能成为疼痛护理教学人员有益的教学用书。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长期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田素明医师及全体编写人员的辛勤付出及通力合作。《疼痛护理学》的出版,归功于全体编委。

此外,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延青教授、美国疼痛护理学会前任主席Turner教授和澳大利亚Alfred医院疼痛中心主任Dr.Konstantatos为本书作序,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广大同仁的帮助和支持,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也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谨致以真诚的感谢。

由于自身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谅解并惠予指正。

童莺歌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