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大宗商品产业协同与跨界融合发展研究
- 王永龙 伍婵提
- 9172字
- 2020-06-28 09:39:00
第一节 产业融合的含义和分类
一、产业融合的含义
在研究产业融合的诸多文献中,出现比较频繁而且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个提法就是产业边界的“模糊、收缩和消失”,这也可能是“融合”的直观含义。产业融合,必然是发生在至少两个产业之间的经济现象,产业概念的界定,是研究产业融合问题的基础。
产业概念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研究中,产业的含义是不同的。实际上“产业”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英文中,“产业”“工业”“行业”等都可以称为“industry”,比汉语的含义更为模糊。《麻省理工学院现代经济学词典》(1983)对产业的定义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内,产业是指生产同质产品、相互竞争的一大群企业。”我国学者杨治(1985)将产业定义为:“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企业和家庭)与宏观经济的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产业是具有同一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具体地说,在产业经济学中有三个大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第二层次是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划分的产业,第三层次是大致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以上关于产业的定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当分析同一产业的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因为只有生产同一或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彼此间才会在同一市场上发生竞争关系。第二个层面,从整个产业的状况以及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和关联的角度,“产业”可以界定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
第一个层次上的产业定义强调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关系,第二个层次上的产业定义则比较有弹性,既可以是广义上的第一产业(大宗商品产业与畜牧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也可以是狭义上的石油产业、机械产业等。本书对产业的概念界定从宽,既可指狭义的具体产业、行业,也可以指广义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目前,国内外有关产业融合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五个不同的方面:
(1)技术融合论。认为是某种通用技术或通用生产过程在一系列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和扩散导致了融合。产业融合的本质就是技术融合,就是通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2)边界模糊论。如美国学者格林斯坦和卡恩纳(Greensteinand &Khanna)的定义: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3)过程统一论。认为产业融合是一个从技术融合开始,到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这样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如欧洲委员会“绿皮书”的定义里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
(4)产业组织论。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革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产业间的壁垒,加强各产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
(5)产品(产业)创新或产业发展论。美国学者尤弗亚(Yoffie)对产业融合的定义是:“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的整合”。我国学者厉无畏等人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产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其特征在于产业融合的结果出现了新的产业或新的增长点。
以上定义提供了研究产业融合问题的不同视角和思路。实际上,产业是一个中观的概念,它是从事特定经济活动的企业的行为集合,不管是前述广义上的产业定义还是狭义上的产业定义,“产业”实际上都是被定义为具有同类产出结果和相似产出方式的同质性经济活动。从事特定经济活动的所有企业构成了这一产业的微观基础,特定产业与特定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是确定的。
但是,实际上,产业与企业的关系并不是确定的。某一企业既可以只从事一个产业内的经济活动,也可以同时从事两个以上产业内的经济活动,前者可以称为专业化经营,后者可以称为多元化经营。比如,“制造业”所对应的经济活动(特定产出结果和相似产出方式)是确定的,但并不是制造业内的所有企业都单一地只从事制造业的经济活动。某产业内的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只有在某一产业里的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都出现了原属于某个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时,或者在某一产业里有足够产业影响力的少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原属于某个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时,这种现象才可以称为产业融合。所以,产业融合并不意味着理论上的产业界限出现了模糊化,而是在产业划分清楚的情况下,某一产业所对应的经济活动出现了趋势性的跨产业存在的现象,而这种具有双重或多重产业属性的经济活动难以划入现有定义下的某一个确定的产业。从这个意义上看,发生模糊化的并不是理论上的产业边界,而是融合之后的产业在原有产业划分标准下的产业定位。
二、产业融合的分类
如果我们把产业融合理解为既定产业经济活动的跨产业存在,那么就可以按照既定产业经济活动跨产业存在的不同表现和路径,对产业融合进行分类,而且这种分类必须能够基本涵盖现实中所发生的产业融合现象。从产业经济活动的层面来观察产业融合的发生,可以发现,某产业内的经济活动跨产业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相应地就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形式来划分产业融合的类型。
如果把产业看成具有同类产出结果和相似产出方式的同质性经济活动的集合,把产业融合看成既定产业内的经济活动跨产业存在的现象,就可以发现,既定产业经济活动跨产业现象实际上就表现为既定产业的产出方式和产出结果的跨产业现象。尽管既定产业经济活动跨产业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但这种类型产业融合的发生都是由该产业的生产方法创新而引起的。
(1)产出方式跨产业。某一产业产出结果的物质形态或功能相同,但是该产业的产出方式增多了。除了本产业原有的产出方式,现在还出现了其他产业的产出方式。其中一种情况是产出结果的物质形态相同,但是产出方式改变了。比如,大宗商品产业的产出结果物质形态未变,但是现在除了传统的大宗商品产业产出方式外,还出现了工厂化的大宗商品产业产出方式,基因技术、航天育种等高科技产业的生产方式也不断融入大宗商品产业生产之中。另一种情况是产出结果的功能相同,但产出结果的物质形态改变,产出方式也改变了,比如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传统电信与IP电信,普通传媒与网络传媒等。由产出方式跨产业而形成的产业融合如图2-1所示。
图2-1 生产方法创新型产业融合:产出方式跨界
(2)产出结果跨产业。某一产业内原有的资产体系,产出了更多的结果,而且新产出的结果原属于其他产业。这种情况或者是因为企业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产体系,比如铁路运输部门、电力产业部门利用原有网络提供电信、互联网接入业务和数据传输业务。或者是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产业原有资产体系产出了其他产业的结果,比如分布式能源技术的采用,使天然气产业可以向一定区域内的用户同时提供电力、蒸汽、热水和空调冷水(或风)等能源服务,而传统的电子商务体系也不断地拓展着网上购物业务和网络金融业务。由产出结果趋同而发生的产业融合如图2-2所示。
图2-2 生产方法创新型产业融合:产出结果跨界
(3)不同产业的产出方式和产出结果都趋同。在一些经营内容接近且具有很强替代性的产业间,由于技术的进步,使这些产业之间形成了通用的技术平台,再加上产业规制政策的相应调整,使这些产业的产出方式和产出结果都出现了殊途同归的融合现象。这种融合方式在信息产业内的广播、电视、通信业等产业之间的表现最为引人注目,在物流产业的运输、仓储、邮政等产业之间和金融产业的银行、保险、证券等产业之间,融合的趋势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种形式的产业融合如图2-3所示。
图2-3 生产方法创新型产业融合:产出趋同
上述三种产业融合的表现形式中,在第一种形式下,产业的产出方式增加,这本身就是生产方法创新的表现。在第二种形式下,产业的产出结果增加,这或许是因为原有的产出方法改进,从而增加了产出功能,也或许是原有产出方法的潜在功能得到发挥,同样也增加了产出功能。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是生产方法创新的结果。在第三种形式下,产业的创新幅度更大,变革性的技术进步甚至使原有产业的产出方式和产出结果逐渐被淘汰,从而使不同产业在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完全融合为一个新的产业。总之,产出方式和产出结果跨产业的情况都可以归结为生产方法的创新。可以说,生产方法创新是现代产业融合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由于生产方法创新而引发的既定产业经济活动跨产业现象外,还有一种产业融合的情况,就是生产有形产品的产业与相关服务产业之间的业务延伸和交叉引起的产业经济活动跨产业,使不同的产业分工被内部化于同一企业而形成的内部化型产业融合。在这种方式里,既定产业的经济活动跨产业是通过将原有产业价值链转向或延伸而实现的,其实质是企业在价值链创新基础上的产品服务化和产业服务化。相比于生产方法创新型产业融合,内部化型产业融合是出于产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而非产业技术的先进性。不管企业价值链创新的方向和方式如何,该产业的经济活动都超出了特定产业的经济活动范围,即把外部产业的经济活动纳入本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内部化型产业融合的发生,表现为具有一定内在关联性的不同产业之间的不同程度的重合、交叉与重组。特定产业内的企业在分析核心能力的前提下,以自身原有的资产体系为依托,将产业的价值链进行前向、后向延伸或重新整合,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增值,并在提高自己产品或服务差异性的基础上开拓更大的利润空间。追求范围经济是这种产业融合发生的根本动机,消费服务化是这种产业融合发生的市场诱因。
内部化型产业融合趋势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表现得非常突出,“‘由生产活动与融入制成品制造、生产和分销过程的服务活动所形成的综合体’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最快速的产业部门之一”。同时许多服务部门也凭其熟悉消费者需要、熟悉有关产品性能和与服务功能匹配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轻而易举地进入相关设备制造业。不单是制造业,在大宗商品产业、建筑业也出现了这种“服务化”或“服务增强”的趋势:大宗商品产业企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形成完整的一体化的农产品产品链。大宗商品产业改变传统的价值增值方式,不仅是传统农产品,而且大宗商品产业的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生产场景都被整合成旅游资源,从而使大宗商品产业产业链的价值构筑方式和市场定位发生改变。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整合自身资源开展工业旅游、商业旅游;建筑业进入房地产业;等等,都是产业价值链移动、延伸、整合,而将产业外部分工内部化的产业融合的具体表现。就跨产业的经济活动之间的产权联系来看,内部化型产业融合的基本特点就是原来属于不同产业的经济活动,被内部化于一个独立产权的经济组织,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种类型的产业融合意味着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前向或后向一体化。
产业分工内部化型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的增长而将其他产业的功能和业务整合在本企业的内部,从而使本产业和外部产业发生重合与交叉,催生出新的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产业融合是把产业外的经济活动融入本产业边界之内,强调产业间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内部化。实际上,如果把产业融合定义为特定产业的经济活动的跨产业存在,那么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产业分工就需要不断深化和细化。当一个广义上的产业既定的经济活动必须由不同的狭义上的产业共同完成,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通过契约关系建立具有战略联盟性质的企业网络时,就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产业融合:整合型产业融合。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有两种:第一,供应链联盟,即围绕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最终需求,不同产业在核心功能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从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营销服务、一直到消费者的完整的价值创造系统。第二,虚拟企业,即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而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分担费用,联合开发且互利的企业联盟体。
实际上,不管是供应链联盟,还是虚拟企业,其本质都可以归纳为企业网络。一个企业网络包括了不同产业内的企业,是不同产业内的经济活动形成的一个价值网链。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企业网络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相关服务商等组成;从企业功能的角度看,企业网络是各个组成单位的生产、技术、管理、销售、服务、商标和专利等技能和资产的有机融合。企业网络的形成过程就是产业融合的形成过程,或者说,产业融合是企业网络化经营的客观结果。
企业网络是一个拥有独立产权的企业组合,这种形式的产业融合既不同于由于技术进步、产出方式进化而发生的产业融合,也不同于由于产业增长的需要而把产业之间的分工整合在一个特定产业的内部而发生的产业融合。这是一种由特定核心企业围绕特定市场需求,整合不同产业的价值创造功能而发生的产业融合,不同的产业在这里以不同的“价值模块”的形式而存在。具有价值链整合能力的“盟主企业”、基于企业核心功能的价值创造模块、价值协同创造的快速反应能力、全球化的信息网络所构成的战略管理平台、契约化和竞争合作的市场文化伦理是这种形式的产业融合的构成要素。企业网络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这种处于市场功能和企业功能之间的价值功能网链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同产业价值模块的整合。如果说生产方式改进型产业融合的基础是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融合,内部化型产业融合的基础是产业功能分工的内部化,那么整合型产业融合就是由不同产业价值模块围绕一个商品或服务的总体价值创造而引发的价值网络融合。如果说生产方式改进型产业融合和内部化型产业融合都发生在特定的产业边界以内,那么整合型产业融合则发生在价值网链上的实体产业(企业)之间、中间组织(“类企业”)之内。
从理论上来讲,社会是一个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不同产业、企业之间一直就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关联,一种商品或服务从原材料供应到消费者之间的所有价值创造过程在客观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然而,整合型产业融合的出现却是一定产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组织结构的变迁、信息化商业网络的形成是价值模块整合型产业融合得以发生的前提和基础。
在市场体系发展不充分、由供应推动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大型的一体化组织是市场的主导力量。整个商品的价值创造过程构成一体化企业内部一条完整的、闭合的企业价值链。在这种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下,生产商品的不同流程和环节构成了企业内部分工的主要内容,由垂直的企业内部管理机构强制性、计划性地整合,既不存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也没有产业融合的必要。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围绕一个商品或服务的整个的价值链条越拉越长,产品生产的中间需求越来越大,技术进步速率也越来越快,这是分工和专业化经营推动社会经济效益提高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趋势。同时,消费者中心化的市场压力,多样化、个性化小批量的需求特征对企业生产能力的弹性要求,使大型的、一体化的、囊括一个商品的完整的价值链条的刚性生产组织失去了存在基础。原来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分工环节,被社会化的产业分工所代替,完整的产业链条被分解到不同的产业领域和市场空间。相应的企业形式由大型的一体化科层组织演变为突出企业核心功能的扁平化网络组织。有分工,就会有协作,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劳动的两个方面。产业分工带来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在“速度经济”的压力下,一个完整的价值创造过程需要价值创造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快速联动和整合。产业功能的模块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使价值模块整合型产业融合的发生成为可能。最后,即使这种跨产业的不同价值模块之间的整合不是发生在固定的模块成员之间(当然对相关模块的选择会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甚至对模块整合的发起者来说特定整合的发生也可能具有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机遇的不确定性),但是,当这种“偶然的”“动态的”甚至具有“一次性”的产业间价值模块整合成为企业商业模式的常态时,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型产业融合就出现了。
林民盾(2007)所提出的横向产业的概念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析这一类型的产业融合现象。横向产业理论把商品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为元素对其进行分割,即商品的三个过程元素——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整合(集成)销售与服务,如表2-1所示。
表2-1 按商品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分类
表中元素Ⅰ是以知识为主体的商品规划、创新、设计元素;元素Ⅱ是以体力劳动配合知识工具为主体的商品制造元素;元素Ⅲ是以知识为主体的专业服务、营销战略、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的商品营销服务元素。商品是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因子,它可以是有形的农副产品、工业产品,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和技术产品,在传统的企业内部存在着针对这个三元素的,完成整个商品生产过程的三个组织。传统的企业,以至该类型的行业,再延伸到其他同类行业的产业范畴,凡是从事商品活动或广义的商品价值创造过程,都包括这三个完成商品过程的不可或缺的组织。福特制生产经营组织就反映了这样的传统企业的特征。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企业功能的“归核化”,几乎没有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完全由一家企业提供。商品价值形成和实现的三个元素,以及对应于这三个元素的三种组织,日渐发展成三种分立的产业。实际上,这三种组织只是商品价值生产和实现过程中不同价值环节的简单概括,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随着专业化的发展,商品价值生产和实现的过程远不止这三个环节,任何商品的价值生产和实现都需要不同产业间的协作和整合,横向产业理论实际上是从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的角度说明了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
整合型产业融合赋予产业融合新的意义和表现形式。各种类型产业融合的发生原因,甚至所有经济活动的发生原因,都可以归之为价值创造和实现的动机。但是,整合型产业融合的特性,却在于价值创造的网络化和组织载体的动态化。生产方式进化型产业融合可以具体化为“工厂化大宗商品产业”“电信业和电视、出版业的融合”等等。内部化型产业融合可以具体化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大宗商品产业和休闲业的融合”等等,但是整合型产业融合概念中的“产业”却不具有确定性,“融合”发生在围绕某一市场最终需求的价值协同创造过程中。
产业融合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产业融合本身来说,既可以从宏观经济结构演化角度来考察,也可以从中观的产业组织演化角度来考察,还可以从微观的企业经营角度来考察。本书采用微观和中观相结合的角度,从特定产业内企业经营活动跨产业的角度来考察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机制和规律。从企业生产经营的角度来看,企业经营活动跨产业的现象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涉及产业技术变化、企业战略选择、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市场需求变化、经济信息化程度、宏观产业政策调整以及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等内外因素。
本书对产业融合的分类依据是:推动产业融合的主要力量。由技术创新推动的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生产技术的创新,由价值链创新推动的内部化型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的服务化,由价值网链整合推动的整合型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组织方式的网络化。其中,整合型产业融合是对产业融合内涵、外延、融合方式的拓展。从内涵上来看,产业融合不仅仅意味着技术的融合、产品的融合和业务的融合,而且也包括价值创造功能的融合。从外延上来看,产业融合不仅是指企业内部的产业经济活动的跨产业融合,而且包括在“中间组织”内部所发生的经济活动的跨产业融合。从融合方式上来看,产业融合的发生,不仅包括不同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线性的一体化融合,而且包括不同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链式、网络式动态融合。
对复杂的产业融合现象进行大致的分类是理论研究的需要,但是考察现实中的产业融合现象却不能简单明确地将其归类于上述三种类型中的某一种。就本书总结的三种类型的产业融合来说,其中也存在相应的交叉和联系,因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产业融合,不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同产业之间协作整合的动态发展过程。生产方法创新型产业融合强调由技术创新所引起的原来分立的产业间技术的融合,融合后的通用技术同时也是发生融合的产业的主导技术,比如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出版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技术创新不仅是生产方法创新型产业融合的推动力量,它同时也是内部化型产业融合和整合型产业融合的背景和条件,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内部化型产业融合来说,基于信息化的生产技术创新使产业间技术关联加强,并使范围经济成为可能。不同产业间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的通用性的加强,强化了企业追逐协同经济效应的动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不同产业之间的通用性,正是波特所说的企业业务单元之间的“有形关联”的重要表现。企业的价值链活动如何创新,企业经济活动跨入哪一个外部产业,或者企业究竟把哪些产业“内部化”,技术的关联性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参考因素。对于整合型产业融合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整合型产业融合发生的重要背景和条件。信息技术虽然不是整合型产业融合的主导性生产技术,但却是整合型产业融合的主导性管理技术;互连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是企业网络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构成了产业融合的技术背景。
同理,技术创新使特定产业的生产方式得以进化,不同产业之间日趋相似的产出方式和产出结果要求产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媒体产业的生产方式日益网络化。2001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公司的合并,既反映了传媒产业的生产方式进化,也是原来处于分立状态的不同产业的内部化的表现。
最后,内部化型产业融合和整合型产业融合往往是相互交错和重叠的。从静态的角度看,产业之间的协作和整合方式极其灵活,既可以通过企业合并、兼并、控股等方式发生产权关联,也可以通过市场契约和战略联盟方式组成企业网络。从动态的角度看,产业之间的协作与整合服务于经济主体对经济效益的追求,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不同组合,产业协作和整合的方式也会随之进行调整。
整合型产业融合中,整个企业网络的整合方式,以及整个企业网络的不同节点上的企业之间的整合关系,既可能不相同,也可能不确定。在以契约方式为主的整合型产业融合方式中,可能存在着处于不同产业的某一价值链前后环节的产权一体化,即内部化型产业融合。同理,当内部化型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把跨产业的经济活动通过外包等方式分离出去,使接受外包的企业和原有企业之间形成契约化的企业网络时,内部化型产业融合就转化为整合型产业融合。一个实现了内部化型产业融合的企业,可能正是另一个实现了整合型产业融合的企业网络的组成部分。总之,随着不同产业之间协作与整合方式在产权联结和契约连接之间的调整,内部化产业融合与整合型产业融合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部分重合的,也可以是相互转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