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金融改革发展二十年(1992-2012)
- 蔡惠明 谢庆健 陈国平
- 2555字
- 2020-06-28 09:31:00
第五节 浙江银行业的发展优势及面临挑战
一、发展优势
(一)市场化的先发性机制优势
浙江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板块,较早开始了民营化、市场化的改革探索,创业者数量多、中小企业竞争意识强、民间资本积累丰厚,是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发育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凭借民营经济和市场化改革产生的区域性经济体制差异,浙江银行业在机构设立、资金投入、金融创新等方面获得先发性优势,各种金融要素不断自我强化并循环积累。
浙江银行业一方面持续加大对支柱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的信贷支持,促进金融要素配置不断优化;另一方面,扎根地方经济,定位于小微和三农服务,较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成为支持浙江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金融组织形式。
(二)政府有效参与的区位优势
作为市场化改革长期走在全国前列、制度创新活力旺盛的省份,浙江地方政府持续发挥促进性、辅助性、倡导性和支持性作用,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助推浙江银行业改革发展。
一方面,浙江地方政府确定“金融强省”的战略方向,积极谋划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各种支持政策,推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等试点改革,为浙江银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另一方面,浙江地方政府大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生态,早在2002年起就部署建设“信用浙江”的战略决策,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政、银、企之间的信息互动。同时,定期组织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及时分析研判各时期浙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走势,帮助企业和银行机构准确把握浙江经济发展态势。此外,地方政府还积极出台鼓励政策,使得长三角地区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和省内区域金融中心辐射效应逐步呈现。
(三)特色鲜明的创新驱动优势
纵观全国各省份金融优劣,浙江银行业就机构单体资产经营规模而言,不强也不大,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活”和“特”。一方面,浙江各类金融机构众多,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部分金融资源十分可观,使得市场主体间的竞争活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浙江广大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特色显著,多年来成长业绩全国瞩目,使得浙江一直保持全国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地位,树立起良好的“浙银品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呈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创新产品与创新领域不断拓宽,结合浙江市场实际,各机构积极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包括运行机制、组织管理和服务产品等方面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个性化,各类金融理财产品不断出现,融资顾问业务迅速增长;金融业务逐步多元化,银行理财、信用卡、电子银行、债券承销和衍生品交易等业务逐步成为银行优化利润结构的重要途径。浙江银行业改革创新的持续推进使得其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结构持续调整、运行效率稳步提升。
二、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金融形势的挑战
自2011年以来,受世界经济下行、欧债危机蔓延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处于下滑周期,浙江经济自身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开始暴露,原先过度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遭遇不利境况,增长速度下滑、企业持续面临风险。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担保链断裂等原因,出现企业“跑路”现象,这一现象对全省信贷资产有较大影响。虽然在全省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信用风险有效得到遏制,但仍未取得根本性好转,银行经营效益明显下降。
(二)业务转型压力的挑战
金融脱媒迅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提速、行业监管日趋规范,这都将从根本上倒逼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升级。一方面,伴随着金融脱媒的演进,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业务快速发展,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占比持续下降。2012年全年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为57.9%。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自2012年6月8日起,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金融机构贷款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长期以来的利差主导型模式使金融机构盈利空间收窄。这就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业务模式和内部管理的加快转型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此外,针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杠杆率和贷款损失等方面,政府准备提出新的监管标准,这些都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战略转型成为“强资本约束时代”浙江银行业摆脱发展困境的现实需要。
(三)新监管标准的挑战
商业银行新资本管理办法即将于2013年实施。新资本管理办法针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提出新的监管标准,这些都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战略转型就成为“强资本约束时代”浙江银行业摆脱发展困境的现实需要。浙江辖内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在新监管标准实施过程中将面临一些共性的困难与挑战。一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或将导致机构人员对新制度理解不深,进而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二是风险计量和管理的水平亟待提高。浙江辖内银行机构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以及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和建设方面与新监管要求尚存较大差距。三是法人银行机构数据基础总体较为薄弱,缺乏完整的经济周期数据,难以为高级计量方法的使用提供支撑。四是随着未来银行存贷利差的逐步缩小,内源性资本增长难以持续,加上增资扩股和次级债发行难度增大、资本补充渠道狭窄,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实现监管持续达标面临较大困难。
(四)风险管理的挑战
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发展,银行业风险管理相对滞后,风险管控压力增大。一是受欧美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和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及劳动力成本、汇率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企业效益滑坡,资金链紧张,信用风险压力增大。这表现为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持续蔓延。二是银行操作风险上升,案件防控形势严峻。在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银行机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特征明显,在强化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员工异常行为管控等方面相对滞后,导致道德风险上升,违规问题多发。三是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基础比较薄弱。法人银行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需要,在电力等基础设施规划和灾备建设等方面,部分机构没有建立完整的业务连续性框架,“重表面、轻基础、弱管理”的倾向明显,信息安全管理形势严峻。四是表外业务盲目扩张,银行机构利用表外业务带动负债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这一现象导致大量风险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