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念孙
树森的专著《都邑赋史论》即将出版,送上校样嘱我作序。这些年,树森经常和我探讨各类学术问题及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每有论文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都拿来让我分享。看着他在学术上如雨后春笋般节节拔高,很是高兴和欣慰。不过,我向来认为给他人作序是件难事,不仅难在对他人著述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需要功力、眼光和责任心,还难在实事求是的评价在时下学术圈充溢溢美之词的氛围中往往显得不合时宜。好在经过这些年的相处,对树森的为人和品性已有相当了解,他深知书囊无底、学海无涯,对自己学术成果有自握灵蛇之珠的自信,也欣赏他人怀抱荆山之玉的风采。有时我对他的文字或观点提出近乎苛刻的看法和意见,他多能慨然接受,乃至闻过则喜,做到“知过不讳,改过不惮”。有了这份在为学态度上的相知,加上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缘分和情谊,作序之事自然不忍也不容推辞,更何况借此机会自己也能学习和掌握原来知之甚少的都邑赋知识呢。
都邑赋是我国文学中以描写都邑为题材的赋体作品。它是赋体文学的一个主要品类,自汉代诞生以来一直是文人创作的重要领域,可谓绵延久远,峰峦起伏,名家辈出,代有佳作。然而,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中,尽管前辈学者对其已有涉猎,但多半东鳞西爪、一枝一叶,系统梳理和探讨历代都邑赋发展流变的成果一直空缺待补。树森的《都邑赋史论》,作为第一部较为完整描述和评论此类题材赋作近两千年演变历程的专著,无疑具有筚路蓝缕、开拓先河之功。该课题的选取和研究,不仅彰显了作者学术视野的敏锐和独到,也从选题上凸显了该著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当然,一部专题性的学术史,仅仅捕捉到选题的缝隙和空当远远不够,它只是找到一条攀缘之路的起点,要登堂入室,窥其阃奥,必须辛勤搜集和辨析相关史料,并眉目清晰地将其演化嬗变的过程和盘托出。作者深谙此理,旁搜远绍,穷本溯源,在详尽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以都邑赋自身发展轨迹为线索,对从汉代到清朝此类赋体文学的流变做了悉心爬梳和依次呈现。汉代《两都赋》对赋体和赋家走出俳优境地的赋史意义、魏晋南北朝都邑赋的特点、唐代都邑赋形态变化的启示、宋元都邑赋的历史转向和定位、明代都邑赋的守成与开拓、清代都邑赋创作与理论的交相辉映,以及当代“百城赋”创作的源流与影响等,该著都做了有条不紊、头头是道的讲述。全书及每一章节,既有大处着眼的宏观鸟瞰、简明扼要的概括小结,又对主要问题和关键节点注重具体而微的细部刻画,对都邑赋在中国文化和文学版图上留下的或宽或窄、或深或浅的印辙,堪称做了较为完整的全程扫描和生动展示。
该书名为《都邑赋史论》,其长处不仅如上所述,在于“史”的追踪和寻觅,更在于“论”的探讨和剖析。一般通史或专题史著述,常常满足于对历史过程及衍变线索的考索和整理,而对历史进程更迭变化的背后缘由多浅尝辄止,深究不够。该书虽然主要描述都邑赋演进的历史轨迹,但处处注重追寻其兴衰演替的社会条件和文体内部的深层原因。这不仅表现在全书第一章总论古代都邑赋的特点和价值,谈论都邑赋的认识作用、文献意义和文体互动影响等诸多问题,提出“几乎所有的都邑赋创作高潮,往往都出现在国家统一、财阜民丰之时”,因而都邑赋体现了“崇尚统一”及“盛世作赋”的观念等;还表现在其他各章对不同时代都邑赋流变的原因均留意勘探,不少地方言前人所未言,开拓了都邑赋及赋体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如第四章评述唐代都邑赋创作状况,就对盛唐国运昌隆为什么都邑赋创作没有出现繁荣景象等问题做了反复追问,通过对统治者好恶、唐代科举以律赋取士、律赋体制较小不宜写都邑赋,以及唐诗中长篇歌行体与都邑赋关系等议题的探讨,抽丝剥茧,层层深入,颇有说服力地解答了学术疑问,同时也使研究步入探幽穷赜的胜境。全书类似这样穷本追源、别开生面的文字如夜空繁星,引人注目,这也使该著增加了学术的深度、厚度和分量。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这一著名论断,不仅说明对过去历史的描述总是蕴含当代人的视角和阐释,而且表明研究这种或那种历史多半由现实因素触发,常常包含更好认识和把握现实的目的。《都邑赋史论》也是这样,它研究古代都邑赋并非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当今相关文化现象。2007年至2009年,《光明日报》曾开辟《百城赋》专栏,连续刊载一百多篇抒写中国当代城市胜概的赋体作品,引起读者广泛追捧和研究者的热议。该书第九章专题讨论这一甚为难得亦甚为壮观的文化景致,对20世纪赋体文学由衰落而崛起的多方面原因、“百城赋”与古代都邑赋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百城赋”创作存在的问题等,都做了颇有价值的观察和思考,对我们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乏启示意义。
若取法乎上,《都邑赋史论》无疑尚有提升的空间。除文字表达需向精练、精准方面进一步锤炼,一些观点的论证和材料的运用尚须拓展、深化外;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本身内在形式的变化对不同时代都邑赋发展产生哪些影响,似也应成为该著重点关注的内容。赋体文学在汉代以散体大赋的形式称雄一世以后,其体制特色起码经历了骈赋(又称俳赋,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律赋(流行于唐宋时期)、文赋(又称宋赋,兴起于宋代,流行于宋元明时期)等嬗变。这些演变在历代都邑赋创作上有哪些反映?或者说不同时代都邑赋创作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异同特点?作为一部较为系统完整探讨都邑赋演进历程的专著,《都邑赋史论》对此类问题如能在已有涉猎、已有论述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笔墨,进行深入肌理的透视和分析,则将锦上添花、更上层楼。
是为序。
2017年8月29日于合肥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省文联第五届副主席、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