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姚且进骑着摩托车带着姚晶莹,花了将近八十元钱,买回了那《小学必会三百道奥数题》,《小学语文资料包》,《小学数学资料包》三本书,姚晶莹是爱不释手,这本书拿起看看,又放下,拿起那一本看看,又放下,拿起另外一本看看,舍不得放下,干脆把三本书都抱在怀里!
姚且进不时看看,感觉自家这一个姚晶莹,十二岁的姑娘,有时候看起来像大人,有时候又像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丫头片子。嘿嘿嘿,姚且进还自己心里笑了:这人真的有味道,看着自己的儿女麻烦自己折腾自己,心里还偷着乐。
姚且进建议道:“晶莹,你现在一边要准备小升初兼毕业考试,一边又要想报考卓越实验学校,时间是比较紧张,距离卓越实验学校七月九号的考试测评时间只有十天左右了,你必须合理安排时间。”
姚晶莹想了想之后,面色不怎么舒畅,有点不耐烦的回答道:“好的好的好的!我会安排好的!老爸你莫像一个啰嗦老太婆一样!”
姚且进仍然有点不放心这小女儿能够合理安排自己,追问道:“那么,你怎么安排学习时间呢?”
姚晶莹像个大人似的说:“我先会把《小学必会三百道奥数题》上面不同题型的做一到两个题,熟悉了解一下题型,另外《小学数学资料包》上面的知识点我只重点关注公式定理单位换算,再扫描一下各类题型,做到懂得解题就行了,主要是《小学语文资料包》上面要记的知识点很多,难度相当大一些!好了好了好了!我自己会搞定会安排好的,你莫老在这里操心这操心那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真是的!”
姚且进望着这个年龄才十二岁,身高已经有一米五多高度的小女儿,觉得有时候自己真的有点管她不住管她不着,力不从心的感觉油然而生了!姚且进赶紧出给园子里面蔬菜施肥浇水去了!
趁着公司休息放假的各种机会,比如春节啊,星期六星期天大小休啊,清明节啊,五一劳动节,中秋节啊,十一国庆节啊,都可以利用起来!姚且进在家里种了两亩多的水稻,菜园子里面种了菜,基本上蔬菜大米是不会要掏钱去买的。
姚且进常常想:公司那点工资,如果用来到城里租房买米买菜,只怕所剩无几,要想日子过得好一点,要想让小女儿能够去城里读书,可得到处节省,还得到处赚一点,我姚且进和艾梅好就只能一边当工人,一边当农民!白天去城里上班,晚上回家里住这不要房租不要物业费的房子,就是来来回回辛苦点,就是路上骑摩托车危险多一点!反正还不是老了,也不是身体有毛病,能劳动就多劳动点儿吧,劳动后多多少少有点收获有点回报。哦,当农民有时候感觉真好,有田有土,能耕能种,只要勤快一点,吃的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
七月三号,星期天,姚且进公司的休息日,按照姚晶莹从同学处捞回来的消息,七月三号七月四号两天时间,卓越实验学校这两天进行报考学生预先报名填表时间,要求携带目前就读学校的学生证和户口本去。
而姚且进是原则上不请假就不会去公司领导那里请假的人,当然要利用这无需请假的星期天。
姚且进骑着那辆钱江牌摩托车,载着姚晶莹到了城里的卓越实验学校。
学校门口张贴着‘家长止步’的牌子,校园内有学生志愿者在引导进去报名的学生。
姚晶莹有点胆怯地说:“咦咦咦!要我一个人进去啊!我都不知道去哪里找登记处。”
姚且进平时都是大事小事陪着姚晶莹去的,包括有一次去姚晶莹的姐姐姚爱舞的学校回来,姚晶莹说要上洗手间,姚且进把摩托车停下,指着对面一个加油站说:“你自己去哟!胆子大一点嘛!不要什么事情都要老爸陪着你去吧?你看看你,个子都差点儿赶上你老爸这一米六多一点点了!”
姚晶莹脸一板,马上晴转多云了!她冷冷的说:“那算了!你骑车骑快点!我回乡下去再上厕所!”
这个时候,姚且进是无语,到乡下至少还要近个把小时的路程!这排泄的事儿憋久了对人的身体不好吧!这是基本常识啊!不行啊,还是自己陪她去吧!这个小祖宗!我还犟不过她呢!
姚且进真拿姚晶莹没辙了!打也不行,骂也不行,说道理也说不通!因为这可能是姚晶莹的一种交际阻碍,一下子强烈要求是欲速则不达的。
呵呵呵!可别小看这姚且进,虽然初中没有毕业,但是初中的时候就想当一个作家,还办个一个钢板刻印了两期文字就夭折了的校园文学报,平时喜欢看书,肚子里还是有一点点墨水,在深圳打工的时候,业余时间还发表过几篇稿子,才有“交际阻碍”、“欲速则不达”等等东西涌上他的心头。
姚且进只好停好摩托车,陪着姚晶莹横过马路,去了对面的加油站的洗手间……
可是这次学校门口悬挂着的“家长止步”醒目的在眼前,姚且进认为锻炼姚晶莹的胆量的机会来了,双手一摊说:“晶莹,你看!这牌子上写得清清楚楚了!我们不能破坏学校的规矩吧?说不定,这也是学校考核你们这些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同学的社交能力的一个方面呢!”
姚且进这一次态度相当的坚决!大异往常对姚晶莹千依百顺的态度!
姚晶莹可能想到这是学校的明文规定,也不好再发脾气坚持己见,只好说:“老爸,你在门口等我啰,那我进去了。”
姚晶莹有点乡里伢子进城的畏畏缩缩,但是还是从门卫室一个人进了门卫室。门卫看到她出示的户口本和学生证,也不登记,就抬手一指学校里面说:“那里有张贴的标牌指示,你自己去找一找报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