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优越性

Q 今年33岁,三流的本科院校毕业,工作快10年了。最近的五年里,我晚上经常做同一个梦(几乎都是相近的内容),就是回到高中,回到高中可以重新参加高考。我始终为自己少壮不努力耿耿于怀。三流的大学就是一个贴在我身上的标签,我非常介意。有时,客户无意间问及我毕业的学校,我会面红耳赤。当然,这个标签现在也改变不了。我似乎觉得自己终将辜负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每每想到这些,我就很沮丧。但我并没有自暴自弃,我依然很努力,只是我怀疑这份努力终将是徒劳的。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从这个问题里,我可以感觉到焦虑。

恭喜,这是一种正确的、有长期好处的反应。

你们知道吗,那些上了一般大学或者干脆没上过大学的人,对于一般大学、名校这个话题,最常见的反应不是焦虑,而是denial(拒绝)。他们经常会找出一些个别的极端案例来说服自己“没上好大学”不是一件坏事,鸡汤喝多了的,还会产生一种“这是成功必经之路”的错觉。

名校毕业没好下场的案例也一贯很有市场,比如什么某偏远小镇惊现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文章,绝对是媒体的流量担当,五道口清华大学毕业有什么用,反正也买不起五道口学区房这类的段子,被广为传颂,也是同一个道理。

由此可见,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是:名校毕业没有用,一般大学毕业发横财。

拒绝是人类一种常见的应激反应,在碰到令你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你的一种本能是假装这事没发生。比如,你刚刚失恋,或者你的一个亲人刚刚去世,最开始一段时间,你会觉得这不是真的,处于一种拒绝承认的麻木状态,往往是一段时间以后,你才会真正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开始悲痛。

有趣的是,从统计学角度讲,亲人去世跟失恋对人造成心理创伤的持久性,是明显不同的。

你猜猜,丧偶和失恋,哪个坎更难过?

记得《经济学人》上讲过一个心理学实验,实验比较了丧偶、失恋、失业等几个常见的人生挫折,在实验人群中引发焦虑、抑郁的比例和持续的时间。结果有点出乎意料,发现失业、失恋比丧偶造成的长期负面影响要大得多!

妻子、丈夫去世,大多数人痛苦一段时间就好了,而一次失业的经历,即使后来找到了工作,却往往还是能引发人长期的痛苦和焦虑。

文章的作者是这样解释的:从进化心理学来看,丧偶的确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影响你基因的繁衍),但是,丧偶往往不是由于你的过错导致的,所以负面的心理刺激并不能有效地导致有利于你生存、繁殖的行为变化。但失业或打猎失败,却往往是你的过错或者能力不足导致的,负面的心理刺激有助于你记住这个教训,然后做出有益于你长期生存、繁殖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失恋更接近于失业,而不是丧偶。

这是进化的选择,让你有机会变得更好。

那高考失利是更接近丧偶,还是失业呢?显然,周围的人里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反应是我刚才说的,拿马云安慰自己的那种,这种人的反应要么属于拒绝(还处于麻木阶段),要么是把高考失利当丧偶了,难受两天,就已经没事了,这一种最常见。

另一种反应就是你在问题里描述的这种,一直觉得高考失利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显然,对于你来说,高考失利更像是失业、失恋。你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至少很少人敢像你一样公开承认。

你要问我,我觉得你的反应是正确的反应,是最有益于你生存、繁殖的反应。因为你的焦虑,你和你的子孙也许会比那些高考失利的××过得更好。

这不是褚老师为了安慰你而编的,这是进化心理学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