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华人离乡别井,漂泊海外,各有不同原因。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徐福领五百童男童女远涉东洋;为了国家安定,昭君手抱琵琶出塞和亲,远嫁匈奴;为了坚守气节,苏武身居塞外,受难十九年,持节牧羊;近代更有大量合约华工漂洋过海到美国修筑铁路,到澳洲开采金矿。虽然这些海外华人是因各种不同原因离开祖国,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情结,那就是“乡愁”。

一九六六年,学校停课,整整一代知识青年丧失了继续求学的机会,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许多从城市来的知青,一年到头在田里辛勤劳动,但到年底结算,他们所得工分却不足以购买自己的口粮,最后还得靠城里的父母接济。为了前途,万般无奈之下,他们选择投奔香港。有的由陆路翻越梧桐山,然后游泳抵达香港;有的选择海上之路,夜间用小艇横渡伶仃洋。本书《品茗香江》中的诗句“一叶飞舟向海东,中原无地住英雄”就是那种景况的描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仍然是国门紧闭,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海外关系定位为里通外国、叛国投敌的最大嫌疑。因此许多海外华人不敢回乡,害怕被基层干部盘问,甚至担心被扣押回乡证。《江河万里》一诗中的“游子有家归不得”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自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仅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就赶上了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用了两百多年才能取得的成就,速度实在惊人。在研究中国经济为何能迅速崛起时,有人认为海外华人的鼎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不容忽视。更准确地说,是海外华人在中国经济腾飞的过程中起到了第一级火箭的推动作用。《乡愁》上编“情系中华”详细地记录了一位英国华人从回国考察到投资办实业的整个心路历程。细读《新一代华侨奋斗录》《流溪月》以及《赠广州市市长黎子流》等诗或附文,会令人感受到海外游子关心家乡建设及支持改革开放的浓情厚谊。也就是这一股由千千万万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中小企业汇聚而成的巨大经济能量推动了珠三角初期的经济发展,从而深化并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九九一年,新加坡李光耀以卓越的政治远见提出了建立全球海外华商网络的建议。随后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陈永裕先生倡导,联同香港中华总商会及泰国中华总商会共同发起了“世界华商大会”。同年九月,第一届世界华商大会在新加坡胜利召开。荣毅仁先生带领庞大的全国工商联合会代表团参加了这次盛会。随后世界华商大会第二届会议在香港召开。霍英东先生以香港中华总商会主席的身份邀请到会的全球华商代表前往珠三角参观,让大家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就此大大地拉近了全球华商与袓国的距离,从而为全球海外华人支持并参与中国经济建设铺平了道路。二〇〇一年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于南京召开,会上朱镕基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他明确指出: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台湾同胞及港澳同胞的回国投资总和占了中国利用外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一。这充分肯定了海外华人对袓国改革开放所作的重大贡献。会议期间,大会组织了全体与会者到南京中山陵拜祭国父孙中山先生。这一活动把世界华商大会推向了高潮。它反映了祖国对海外华人的强大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海外华人与袓国血脉相连,并激发了他们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的热情与决心。如果读者有兴趣研究这一段独特的海外华人史,那么本书中《缘》及《上黄山》这两首诗及其附文均可提供一些具体史实和线索。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政府以“一国两制”这一新颖的政治概念,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历史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籍华人凭着地利优势在当地社会宣传“一国两制”政策,以确保香港顺利交接并平稳过渡。《惜别姜恩柱大使》与《惜别李新茂参赞》两诗及附文均有助于读者对当时的“民间外交”作进一步了解。

陈水扁自二〇〇〇年上台以来便疯狂鼓吹“台独”,妄图把台湾从袓国的怀抱分裂出去。陈水扁的阴谋引起了全球海外华人的高度警觉和极度愤慨。为此,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地纷纷组建反“台独”、促统一的社团。“全英华人华侨统一祖国促进会”就是在这海外华人反“台独”的大潮中诞生的。《看兰花》一诗及其附文以日常生活中朋友间的交往为素材,用典雅而轻松的笔法写出了海外华人捍卫祖国统一的决心。《看兰花》一诗值得人们去细心体味,慢慢品尝。

以上简单的介绍只是挑选了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诗与附文。《乡愁》收集的诗与附文记录了一个普通海外华人在不同时代的人生经历,特别是“文革”、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以及海外华人反“台独”、促统一的特殊历史时期。对于那些有兴趣研究海外华人文学以及海外华人历史的学者,他们一定能在《乡愁》中找到对他们有用的信息。而对广大诗文爱好者来说,《乡愁》会令读者领略到海外华人思念家乡的游子情怀。当读者进入诗的深层意境时,他们将能感应到海外游子那一颗跳动着的“中国心”。

何荣佳

二〇一五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