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格的陷阱:如何修补童年形成的性格缺陷
- (美)杰弗里·E.杨等
- 2813字
- 2020-08-27 10:34:37
前言
为什么又出一本自助书
我们认为,本书填补了目前自我成长类书籍的一个重要空白。市面上有很多出色的自助书籍,也有同样优质的心理治疗方法。然而,大多数治疗和自助书都有其局限性。有些书只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例如依赖、抑郁、缺乏坚定表达的能力,或者总是选择糟糕的对象。也有些书虽然能帮助读者解决不止一种问题,但往往仅提供单一的改变方式,比如“内在小孩”类练习、夫妻伴侣类练习,或者认知行为方法。还有其他的书虽然很励志,或者能把一些常见的问题讲得很生动,比如讲述失去重要的人或物的感觉,但它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却太过于含糊,导致我们备受鼓舞后,却不知道该如何进一步行动以做出改变。
在这本书中,我和珍妮特·克罗斯科将与你分享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能帮你改变生活中的许多固有模式。“性格陷阱疗法”归纳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11种最具伤害性的性格陷阱。针对各种长期困扰生活的问题,本书将为你提供远比你以前阅读过的大多数书籍都更为周密和详尽的方案,并最终帮你逃离这些生活陷阱。
既然这是本关于个人成长和改变的书籍,我也叙述一下自己是如何一路走来开发这套“性格陷阱疗法”的。从很多方面而言,我作为一个治疗师的成长过程也反映了本书中我们为你描绘的自我探索之旅。
故事开始于1975年,我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生的时候。我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次作为一名实习生,在费城一家精神健康中心的经历。当时我正在学习一种非指导性的、罗杰斯式疗法。我记得自己多数时间都感到困难重重。患者带着严重的生活问题前来找我,向我倾诉强烈的情绪,而我则被教导要倾听、要复述、要澄清,因为只要我们这样做,患者就能自行找到解决方法。这里显然有个问题,那就是通常他们自己其实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有些人即使真的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也要花费太长的时间,以至于等到结束这段治疗时,我会感到无比烦闷。罗杰斯疗法不符合我的脾气和天性。或许是我太缺乏耐心,但我确实喜欢看到相对快速的进步和改变。有时候来访者有严重的问题,但我却只能无助地坐在那里观望,没法加以纠正,对此我常感到烦躁和无奈。
没过多久,我开始研读行为疗法,这是一种强调迅速、切实改变具体行为方式的治疗方法。对此我感到极大的欣慰,我可以主动向患者提出建议,而非像之前那样被动地倾听。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行为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就像菜谱或者操作手册一般明确。与我最初所学的那个含糊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治疗模型非常吸引人。它的推进速度快,短期就能带来改变。
过了几年后,我对行为治疗的美好感觉也幻灭了。我发现行为疗法太关注并且只关注人们做了什么,而太过于忽视我们的想法和情绪。我开始怀念患者丰富的内在世界了。就在那个时候,我读到了阿伦·贝克博士的《认知治疗与情绪障碍》(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这让我再一次激动起来。贝克博士兼顾了行为疗法直指问题本质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还有患者那丰富的思想世界。
1979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开始跟随贝克医生研习认知疗法。我热衷于帮助患者意识到他们的想法是怎样被歪曲了,并让他们了解到其实还有更合理的想法可以替代。我也喜欢一针见血地指出患者的问题行为,帮他们演练处理日常问题的新方法。患者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他们的抑郁状态减轻了,焦虑症状消失了。我还发现,认知疗法的技术对于我的个人生活也极有价值。于是通过讲座、工作坊等途径,我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向其他专业人士传播认知疗法的理念。
几年后,我在费城开设了自己的私人诊所,我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对有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患者。遗憾的是,随着时间流逝,我手上也攒下一些不成功的案例。这些患者要么没有任何治疗效果,要么只有少许进步。我决定坐下来仔细找找这些患者之间是否有什么相似之处。我同时还询问了其他的认知治疗师同事,请他们讲讲自己的顽固案例。我想弄明白,他们的失败是否有跟我类似的情况。
对照那些难有进展的患者和进步迅速的病人,我发现了一个颇有启示性的现象:那些最难有所进展的患者通常症状反而更轻一些。总的来说,他们并没有那么的抑郁和焦虑。他们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亲密关系领域:共同的特征是与伴侣之间的关系普遍不令人满意。另外,大多数这样的顽固患者在他们的大半生中都一直饱受这些问题带来的困扰。他们来寻求治疗的原因,也并不是重大的生活危机,比方说离婚、父母去世,而是他们长期存在的各种自我伤害的生活模式。
接着,我决定对这些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或者说行为模式列个清单。这后来成了我的第一份图式(又称作“性格陷阱”)的清单。这份清单仅涵盖了本书11种图式中的几种,诸如深度的自我残缺感、严重的孤立和孤独感、过度考虑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需求的倾向,以及对他人不健康的依赖。总结出这些性格陷阱,对我治疗那些之前一直缺乏疗效的患者价值巨大。我发现,通过这张性格陷阱清单,我能够把患者的问题拆分成一个个更容易处理的小模块。同时,这样我也能就患者的每个问题制订出不同的治疗办法。
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心理、行为模式的探寻也高度反映了我自己的性格特征。我一直希望能够有一个整体、有序,甚至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我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也一直觉得,如果我可以把这其中的总体模式和规律提炼出来,就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还记得在大学期间,我曾尝试按照自己对室友的信赖程度,将我和他们的友谊归入不同的类别。
作为治疗师,我职业发展的另一条主线是,我越来越不喜欢“做减法”或批判(其他流派的观点),越来越倾向于将其加以整合。许多治疗师觉得,他们必须选择某一种治疗方法,然后一心一意地使用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了很多严格限定于本流派的格式塔治疗师、家庭治疗师、精神分析师、行为治疗师。可我逐渐意识到,把不同疗法最好的部分整合到一起,会比任何一个单一的疗法都有效得多。精神动力流派、体验流派、认知流派、药理学、行为学流派的治疗方法都有很多可取之处,然而如果单独使用,每种疗法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但另一方面,我也反对在没有统一框架的前提下,草率地拼接不同技术。我相信,11种性格陷阱提供了这种统一框架,在此框架下,我们可以从不同心理疗法中,收集治疗的“武器”进行组合,用于与各个性格陷阱战斗。此外,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讲到,这些性格陷阱其实还为你提供了一种连续观察生活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过去和现在都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我们会发现,其实每种性格陷阱都与童年的经历相关,我们可以本能地确认这个源头。例如,一旦我们意识到小时候父母的苛求和惩罚有多严厉,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很容易选择一个爱挑剔的伴侣,以及为什么我们在犯错后自我感觉是那么糟。
我希望本书能够广泛覆盖各种潜藏于内心深处、贯穿我们一生的问题。我也希望这本书能为你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帮助你了解这些性格陷阱的产生过程和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由我们从很多心理疗法中归纳总结而来,相信能真正地帮助到你。
杰弗里·杨
199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