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理念的突破和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的发展理念,特别是提出了快速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要求。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把党在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定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同志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提出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我国发展理念的一个巨大突破和进步。此前,我国很少使用人均指标,通常是以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为标准来衡量发展。由于这一指标不能反映净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所以尽管从数字上看增长速度不低,但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改善,也难以体现我国的真实发展水平。实际上,197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56美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后列,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提出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来衡量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使我国对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目标有了比较精确的定位,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都更加符合国情和发展规律。

在发展目标中强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在当时也有国际发展大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从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发展生产力、缓解贫困、增强国力,它们多数确立了以经济增长,更确切地说是以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联合国20世纪60年代实施的《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1960)和70年代实施的《联合国第二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1970),都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首要发展目标。而且,在这一时间段,东亚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也印证了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性。然而,片面强调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而忽略全面发展,在一些拉丁美洲国家也引发产业畸形、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债台高筑等问题,导致有增长而无发展,甚至使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认识到完善发展理念的重要性。早在1982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通过“第六个五年计划”时,就把“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正式改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的理念。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又提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发展理念,并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扩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理念的提升伴随改革发展进程,推动改革发展实践取得更大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提升。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体现在我国的发展理论形成了从发展动力到发展目的的一个完整体系,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不可或缺;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也体现在第一次把“创新”引入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问题导向和现实针对性,深化了我们对新形势下发展动力的认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创新,还体现在突出地强调了共享的发展目的,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