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
- 李培林主编
- 2764字
- 2021-03-29 23:57:12
三 创新发展理念是一种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创新发展理念,是基于国内外环境变化、创新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提出的,以实践为基础,尊重实际、崇尚科学、遵循规律的一种科学发展观,这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提出创新发展的理念是在全面分析世情、国情,清醒认识发展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问题,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基础上做出的科学选择。
从国内看,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依靠创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工资水平上涨,我国基于低成本形成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许多行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库存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扩大、“僵尸企业”增多等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致力于推动工业化,我国经济正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基础上的旧动能渐趋耗尽,依靠劳动力、资源、土地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要化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和深层次矛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在于“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对于创造新的增长点的重要作用,他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他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从国际上看,抓住新工业革命带来的赶超机遇需要依靠创新。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清晰地认识到,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能深刻地改变世界发展格局,都是迅速增强经济、科技、国防等综合国力的历史契机,是后发国家实现赶超、成为工业强国的难得机遇。由于世界各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差距不大,而且后发国家在旧技术系统的沉淀投资少、转换成本低,如果高度重视、抓好创新,就可能借势新一轮创新浪潮,实现从跟随到对先发国家的赶超。例如,美国在电气革命时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日本在电子信息革命时期成为制造业强国。反之,如果对于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重视不够,后发国家一度缩小的技术差距可能会被进一步拉大。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材料、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蓄势待发,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将对传统产业的产品、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领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和政策,加强对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资源的争夺,抓紧布局新兴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后发国家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对于我国来说,科技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已经具备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条件,不用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而是可以利用这一赶超的“机会窗口”实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的提升,在一些重要领域从原来的追随、模仿向并行、领跑迈进。面对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和产业条件与新工业革命机遇的结合,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第二,在把握创新发展的规律和分析我国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认识到完善创新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科技体制同样要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具体包括科技及相关体制变革,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布局与相互之间的合作,发挥地方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技术创新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规划和资源整合、军民融合发展等方面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实施好国家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等等。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颁布,针对影响创新驱动的各类体制机制问题,提出了30条具体意见。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颁布,进一步提出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创新体制机制中,人才培育和使用机制十分重要,因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通过制度创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科技普及工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