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业文化属性

属性是本质的外在表现。工业文化具有多重属性,通过种种属性,可以加深对工业文化本质的认识。

1.继承性和变异性

工业文化既具有继承性也具有变异性。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都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要吸收外来文化以壮大自己。

人类生息繁衍,向前发展,文化也连绵不断,世代相传。继承性是文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继承性,也就没有文化可言。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历史现象,工业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工业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生命,在特定的工业生产活动中传承。因为工业文化是工业生产活动中经验和制度的总结,若无继承性,那么每个新生的一代都必须一切从头做起,这样,工业文化始终在最低层次不断重复,不可能进化,可见继承性也是工业文化的基础。工业文化的继承性主要表现为在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被逐渐模式化的特定传统,构成了特定文化系统中从个体到群体的集体文化无意识。

在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新的阶段在否定前一个阶段的同时,必须吸收它的所有进步内容,以及人类此前所取得的全部优秀成果。工业文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空间的变换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工业文化会不断地发生变革与异态,这就是变异性。

总体来说,工业文化发展稳定是相对的,而其变异是绝对的,变异有其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工业文化内部结构的矛盾运动,新发现、新发明、新技术、新产业是其变异的源泉,新的观念、规范或技术得到推广以后,就会产生新的工业文化特征,甚至成为整个时代的标志。工业文化变异的外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产业革命与社会变革。

2.普适性和多样性

普适性与多样性,也可称为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适性与多样性是工业文化的一体两面,是任何一种文化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属性。

世界文化的崇高理想自古以来一直使文化有可能超越边界和国界。工业文化的普适性指工业文化所具有的为人类的基本生存、为工业的生产活动需求而服务的特性,这种特性不因种族、民族、地域、阶级、时代而有所区别,因此,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财富。这种普适性表现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阶级、职业的背景中,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现象,其特点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共同的、同一的样式。工业文化的普适性在内涵上可以理解为文化观念上的某种趋同和文化现象上的某种类似。例如,发生在工业文明史上的物质创造、制度规范、经营哲学、管理方式、工业精神等丰富多样的工业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中,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即包含全人类的普同原则,这些原则促成各国人民相互接近,相互融合。目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生活方式的差距逐渐缩小,各地域独一无二的作坊文化特征正在慢慢消融,整个世界的大工业文化更加趋向普同。这种现象既是工业文化普适性的必然表现,也是人类物质基础的相似性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工业文化在不同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工业文化种类和模式,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如民族性、阶级性、地域性、时代性等。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构成了各国工业及其所代表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通常,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历史越长,其文化内涵就越丰富,其民族性也就越突出、越鲜明。例如,英国工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经验的、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由此导致英国人重视经验,保持传统,讲求实际;法国工业文化是崇尚理性的,喜欢能够象征人的个性、风格和反映人精神意念上的东西;美国十分强调个人的重要性,是一个高度个人主义的国家,但美国也是一个高度实用主义的国家,强调利润、组织效率和生产效率,重视民主领导方式,倾向于集体决策与参与;日本工业文化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具有群体至上和整体献身的忘我精神,注重人际关系、家庭和等级观念,具有对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能力和强烈的理性精神。多样性是交流、变革和创新的源泉,对人类来说,保护工业文化的多样性就像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维护生物平衡一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工业创新发展的共同财富。

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之前,欧洲文化与东方文化彼此相对隔绝,因而都属于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虽然两者文化都发展到较高的程度,但都没有跨越洲际区域而产生辐射力的能力,因而都不具有世界文化的性质。工业革命之后,一方面,具有本民族典型特色的民族工业文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产品技术的输出,导致带有西方国家色彩的民族工业文化向世界广泛传播。总体来讲,人类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的交流大于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交流,由于工业强国在工业价值观输出和规则制定上掌握先发优势,使得全球工业文化交流呈现出不平衡、不对等性。

3.时间性和空间性

衡量任何文化,都不能没有时空参照系。工业文化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特定的人群所创造的。

工业文化总是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它的流转、运动、变化的过程,如果没有时间的参数,则无法加以描述。时间性是指工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持续性、绵延性和阶段性、间断性。没有无时间的文化,任何工业文化特质,如工艺美术作品、产业政策、影视文化等,都是有时间性的。

工业文化时间性的内涵包括:

(1)工业文化在量上的累积和延续。

(2)工业文化在质上的变异与区分。

(3)工业文化特质在流变过程中的暂时性或长久性。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工业文化发生、发展、成熟、衰亡、复兴、重构、再生的过程即量上的累积和质上的变异之间矛盾的统一过程,也就是旧特质的衰亡与新特质的增加的过程,其间亦不乏由量到质的转变。例如,从人类工业史上看,从科技创新引燃工业革命,再到工业革命加速科技创新,展现了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从工业文化特质的延续与变异来看,有的易于变迁,如服饰款式、劳动工具;有的难于改变,如工业遗产、工业价值观。

空间性是就工业文化发展中的广延性、拓展性来说的。工业文化的流转、运动、变化的过程,如果仅有时间参数,没有空间参数,也是无法加以描述的。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空间之中的,因此,没有无空间的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空间性内涵包括:

(1)工业文化发源、生存的空间一定与地理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环境和工业科技条件相关联。

(2)工业文化特质在空间扩散、传播。

(3)工业物质文化占据一定的空间,工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地域性不是指直接占据空间,而是指被一定地域的人所创造、沿用或采借。

总之,工业文化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而且在空间上由此及彼,由某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由这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乃至扩散至全世界。工业文化的时间属性、空间属性与它的运动变化是不可分割的,尽管每一具体文化变迁、发展的时空有限,但整个人类的工业文化活动的时空是无限的。

4.功能性和劣根性

世界上任何文化都有其“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一面,只不过或大或小、或显或隐。

文化,也必有特定的功能,失去了功能的文化,迟早会变异或消亡。从本质上讲,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需要。这种满足,其实就是一种功能实现。工业文化的功能性主要表现为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用和发展的需求,它是为满足工业活动的需要创造出来的,这些工业活动主要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更好地利用这些财富。

劣根性可能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缺点,这种缺点可能来源于劣根文化的遗传,也可能是区域社会环境所致。工业科技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工业文明的繁荣,另一方面又在世界上越来越大的范围内留下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工业文化的劣根性是指人类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不良品质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例如,自私其实是人类天生的劣根,劣根性不能完完全全地被驱除,某些劣根性可能变为人下意识的判断,但是通过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自身文化素养、素质的提升,也可减少劣根的存在。显然,工业文化也有其不好的、丑恶的一面,如殖民掠夺、物质至上、丛林法则、欺诈失信等糟粕。

5.人为性和群体性

大自然中的自然物不是文化,如纯粹的山川、湖泊、海洋、动物、植物等,只有人类的活动作用其上、精神投射其中时,才呈现出文化的意义,并延展出人为性与群体性的属性。

人为性指工业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工实现的,只与人的工业活动及结果相关。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使能源和生存所需的资源日益减少,人类对自然物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今天的地球空间中,人类的足迹与影响几乎遍及每个角落,纯粹的自然物与自然景观越来越少。人类为了生存发展,人为地对自然资源改造及其破坏的结果非常可怕,由此所引发的连绵不断的生态灾难与文化病变,正以触目惊心的方式警醒人类,工业文化的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将适得其反。

工业文化是在人类的群体活动中体现的,是为满足群体的需要而创造、为群体所享用、通过群体而传播与继承的。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个人特殊行为,但这种行为如仅限于他自己,就只是一种个人习惯,会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工业文化为群体所共享,也对群体中的每个人实施一定的限制。工业文化的群体性也可以进一步地用来说明人类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以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说明了工业文化的群体性创造的巨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