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工业创造美丽世界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工业社会发展在不断美化人类生活的同时,给人们呈现出一个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世界。工业科技进步使自然美感、艺术美感、工业美感融为一体成为可能,使人类的心灵沟通、亲情表达、行为展示更为便捷,从此,人类的思想与视界可以真正地飞上蓝天,跃出云层,遨游太空,在云海与湛蓝之间、在速度与力量之间、在真实与虚拟之间,体味着工业美的神奇与激情,享受着工业美的和谐与愉悦。

1.工艺美术之美

工艺美术产品的创造与生产并非简单地附加装饰图案,而是将注重产品的功能和造型与其实际的手工业或工业化生产相结合。因此,工艺美术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创作,还是介于普通工业生产与纯美术创作之间的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使用一定科学手段制作物质产品的艺术创作行为。它是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术,不以技术加工的程度为标准,而以美化加工的程度为依据。

工艺美术既是一种物质生产活动,也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融合了生活美、艺术美、工业美。所谓生活美,是研究人们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美的观念,研究民族的审美特点,研究生活发展中流行心理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思想、心理、品质、意趣及习俗等内容;所谓艺术美,是研究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如形式法则、形式感等,它反映人们的智慧创造,是工艺美学中的主要方面;所谓工业美,是指在制作中的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装饰美、工艺技术美等内容。只有生活美和艺术美,还不能构成完整的工艺美术创造;有了工业美,才能有美的体现,才能达到物化。

首先,工艺美术之美是建立在工艺美术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与审美性基础上的美学。工艺美术的产生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作为实用器物,其首要作用就是实用性,它的审美性是在其实用性基础上产生的。从石刻、岩画、石器到彩陶、棉布再到后来的染织、玉雕、青铜器等,都说明了工艺生产中的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例如,在陶器的发展中由素陶发展为彩陶的过程,首先出现的成型的素陶满足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但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人类智慧的提高,对简单事物的美化意识随之产生,鱼、山、人等自然物的形态引起人们关注,并将其直观图形绘制在素陶表面,这样既不破坏陶器本身的实用特性又增加其审美功能。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逐渐出现经过人脑创作、加工的图案、纹饰并将其绘制到陶器表面。如此的发展过程,陶器本身的实用功能并未变化,审美性的发展也是与其陶器本身的实用性紧密结合的。

其次,工艺美术之美是生活与艺术相统一的美。创造生活美,其物质体现往往集中体现于各类工艺作品上,如服装、器皿、家具等。这里所谓的艺术美,是指各种工艺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丰富的、具有美感的形式,它直接反映出人们的智慧创造。生活中艺术美无处不在,并与生活用品紧密结合,小到一套纹饰精美的瓷器餐具,大到一处精心设计的园林,它们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与环境,也是一件件大大小小的艺术品。工艺美术作品正是融合了生活与艺术,并将工艺制品批量生产以适应并满足人们对物质生活中的生活美与艺术美相统一的追求。生活美是生活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结合体,艺术美是装饰性、典型性、观赏性的结合体,而生活美与艺术美相统一、相融合不仅是工艺美学有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美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更使工艺美术作品能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与审美享受。

最后,工艺美术之美是典型的工业美。工业技术将工艺美术品的美学物化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造型美、色彩美、材料美、装饰美、工艺技术美等。在人类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等工艺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不同时代的结构、材料、制作技艺等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在当代,工艺水平的发展、材料的革新、机械化的制作手段等使得各类工艺品的精密、精美程度更好地与其实用性相结合。与建筑艺术一样,工艺美术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自由创造的产物,因为它是工艺第一性的,工艺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复杂性会对艺术家精神、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羁绊。[3]

总之,工艺美术品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审美价值上。工艺美术品的审美价值,是艺术美、生活美、工业美的“三美合一”。

2.机械之美

机械是人们制造的装置,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与机械似乎并无牵连,但是,机械本身蕴含着美感,不仅是带来实用的功能之美,更主要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造型之美和交互之美。机械本身的合乎功能、技术逻辑的构造和外表具有一种朴素的不加雕饰的美,契合了人类讲求逻辑理性的天性,又与人的求新奇变异的心理倾向若合符节。

工业革命之后,机械产品深入了人们的生活,次第出现的庞大复杂的车床、火车、起重机、油轮、运输机等无不以尺度、效率、声响、见所未见的奇特外形刺激着人们,并激发出无穷的想象。

1923 年,天才建筑家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指出:“一个伟大的时代刚刚开始,存在着一种精神,存在着大量新精神的作品;它们主要存在于工业产品中。”书中热情洋溢地赞扬了远洋轮船的美、飞机的美和汽车的美。如果暂时忘记轮船是一个运输工具,我们面对着它会发现一种无畏、纪律、和谐与宁静的、紧张而强烈的美。它们都是建立在数学和谐基础之上的。接着他指出:“今天已没有人再否认从现代工业创造中表现出来的美学。那些构造物,那些机器,越来越经过推敲比例、推敲体形和材料的搭配,以致它们中有许多已经成了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它们包含着数,这就是说,包含着秩序。”

机械不仅成为人们活动的一种工具,而且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把机械制造与人的需要和愿望充分地结合起来,是新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机械不再依靠外加的装饰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自身的价值上,由此突出了色彩、形状、线条、结构、适宜和象征的意义。

对精密机械的痴狂恐怕是许多人的通病,从机械钟表、刀械枪具到汽车、轮船,纠结的螺丝、弹簧、齿轮、轴承、滑轮,以及钢铁铜铝等金属材料散发出的诱惑力。机械表的机芯属于纯机械的结构,通过轮系的传递把发条的能量传递给摆轮游丝,摆轮游丝的振荡频率再通过轮系传递出来显示时间。对于机械表忠粉,他们享受机械运动带来的美感。“把手表凑到耳朵边上,可以清晰地听到擒纵机构工作的声音,那是时间流逝的声音。如果有背透,看到齿轮精密地咬合、转动,那是时间流逝的样子。”成百上千个零件的装配,工作量细微巨大,那是机械之美的极致体现。

对于机械之美,主要涉及功能美、造型美、互动美三个方面。

一是功能美。机械的内部结构是由一定数量的机器零件组成的,它的运作是通过不间断地相互运转去完成某一任务,重复、渐变、有规律。机器犹如一个人的身体,有心脏、有骨骼等,通过它们协调合作才得以持续运动,从而产生一种功能秩序的美,虽复杂却有序。

二是造型美。机械的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造型美离不开材料、技术、设计的进步,多种因素促进着机械造型美在不断发展。

三是互动美。机械的服务对象是人,人与机械的互动从适应开始,逐渐变得熟练,甚至融洽到代替人的身体某一部分,如手指与键盘的互动形成了动态的美感。这种互动美的不断发展逐渐使人机交互设计更加受到重视,使当代的机械美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寻找机械与人体在形式、材料、功能、工艺、气质、精神各方面的平衡支点,唤醒冰冷的机械美与人类的心灵美有机融为一体,这是人类对未来的机械发展的预期。

3.时尚产品之美

时尚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及经济现象。依照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凡勃伦的看法,时尚源于社会上层群体的炫耀性消费。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机制,部分群体的炫耀性消费会引来其他群体的跟风和效仿,于是,部分群体会不断地变换炫耀性消费的物品,从而保持炫耀优势,这样便形成了服饰、装饰、摆设等物质消费潮流的变动。

时尚产品就是在特定时间内率先由特定人群购买、使用,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或仿效而争相购买的各种热销产品,是短时间里一些人为满足自我崇尚所使用的各类新兴产品。包括服装、鞋帽、皮草皮具、珠宝首饰、香水、化妆品、手表、箱包、眼镜、家居饰品和消费类电子等,但一般来说,服饰类、珠宝类、化妆品类、箱包类被视为时尚产业的四大主流产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的生活。然而,时尚产品之美的确具有一些与其他美的现象不同之处。总体上,时尚产品之美的独特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尚产品美的人本性,即一种旨在炫耀人的感性存在、确证人的感性价值的生活方式;二是时尚产品美的大众性,即受到人们推崇而流行的行为方式。

比如,服饰要符合人的整体形象美,服饰的造型与形体要和谐统一,且服装色彩要明朗、亮丽、醒目,带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浓厚的韵味。服饰要讲时尚美,指人们广为接受并喜欢的服装款式、色彩、质地、装饰等。服装的审美取向,一讲时代气息,款式新颖;二讲色彩鲜丽,配置合理;三讲个性风格,有所创意。新颖、美观的服饰,其配色和款式,与善于择料有密切关系。设计新颖的款式和色调,如果没有合适的面料来体现,或者再佳的面料,如果设计的款式不配套,都达不到审美的意图,引不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只有配色、款式和择料协调统一,才能体现服饰之美。

装饰美可通过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段来装饰加工生活实用品和供欣赏的陈设品来增强审美属性,对于建筑、房屋、用具等,可以增加图案、纹样、色彩和形体,产生装饰效果的艺术美。

4.虚拟世界之美

人机对战、角色扮演、虚拟现实……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的彼此缠绕镶嵌,将以超乎人们传统想象的方式,大步向前……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工业之美不断地融入新的内容,更紧密地向艺术领域迫近。特别是在数字文化、数码艺术、数字媒体、网络空间领域,美学设计基本摆脱了物质层面,向纯精神层面靠拢,体现出人类审美取向时代内涵的演变,表达着人类审美观念的不断扬弃与超越,并形成了虚拟世界之美。

自古以来,在人类生活的众多变化中,一直只存在于审美想象中的虚拟世界。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使人类社会的文化嬗变进入一个空前的大转变时期,使得图像化认知时代伴随而来,因语言、文化传统不同所导致的交流困难淡化了,凭着简单的操作,人们就能进入共同的多维度图像世界,在视觉审美中,实现了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这些新美学业态的出现,不仅重构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且依托互相迥异的网络空间,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内部改变了我们的文化,使得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审美世界——虚拟世界。

在虚拟世界中,科技再次显示其不可违抗的主导权威,人们的审美方式不能不服从技术的专横,也心甘情愿地服从这种力量的强大,并从中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工业科技实际上已触发一种新的美学形态,这种审美是以全球人类共同认同的法则进行的,它的全球性几乎不需要任何人论证。

第一,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虚拟世界里面,艺术与技术之间界限消失,而且技术在其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就发展趋势而言,很可能体现出:当每种技术刚刚开发出来后,也就是在应用于艺术的起始阶段,技术问题占据主导。有可能在技术问题被破解后,非技术问题就会逐渐占据主导。从人类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越到后来的情况主要是,技术一般而言都是从属于艺术的,从而成为“为了艺术的技术”,而不是相反。就欧洲艺术乃至西方艺术来说,油画这种主流造型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比较注重诸如颜料、画布这些技术性的要素,如许多景德镇陶瓷艺术大师都有自己研磨颜料和配置比例的独特方法。毕竟,这些技术要素都是辅助性的,艺术性是绝对的内涵。虚拟世界艺术彻底颠覆了这种既定结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构成了其革命性的基因。

第二,交互性的角色。互动或交互性,在虚拟世界艺术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应该说,在技术条件不成熟的初期,这种交互性并不存在,只有简单的“人与器”单向的输出。这种角色作用,是从无到有的,在数字文化逐步发达的今天愈来愈重要。特别是在互动数码艺术、VR/AR艺术中,更体现出这种重要的互动价值。

第三,生产性创作模式。这种创作模式是生产,而非复制。传统艺术只是生产,而且是一次性的、即时的、独一无二的创造。后来是文化产业时代的兴起,从印刷出版到广播电影电视技术都参与了其中的运作,文化产业时代的艺术就是复制化的艺术。然而,虚拟世界艺术的时期,其优势在于生产。这是由于虚拟世界艺术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拷贝技术,而是在被创作和被接受的过程里,都会产生信息衍生的现象,传播也就是创作,或者再生产。

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加快,以及工业技术和产品对艺术创作的深层介入和干预,高科技给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美学新质。2010年,3D电影《阿凡达》在全球热映,并造成轰动效应,票房收入近28亿美元,观众感受到的是由技术所带来的全新审美视野。电影《阿凡达》的胜利,首先是技术的胜利。

5.工业景观之美

工业景观是景观类型中的一种,反映人与机器、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业景观元素包括地形地貌、建(构)筑物、水体、道路、植被、景观设施等;这些元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构成了更高层面的工业景观:场地结构、空间关系、尺度标准、新旧共生、生态和谐等。

社会对工业景观的认知水平是不断提升的。20世纪初,一方面,功能主义发展新的标准化的技术美学观,认为目的是美学关系的前提,它把传统的“美学优先”转变为与目的结合,把艺术家认为“丑”的工业机器肯定为美,这样人们从轴承或曲面上突然发现了对称结构的造型美,从机器加工工艺上发现了几何美和技术美;另一方面,一些前卫艺术家如毕加索、托尼·史密斯、安东尼·卡罗尔等使用水泥、工业钢材创作艺术作品,用立体构成的方式直接处理材料,使体量造型向空间造型发展。构成主义的成就,突出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介入,它引导了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工业景观与如画的风景一样,能够打动人心。20世纪50年代以后,艺术疏离工业与科技的倾向转变为对工业、科技、机械的利用与信赖,不同流派的艺术家、设计师,通过种种方式——现成物的集合、工业废品的重新处理、新材料的综合利用,表达了对工业文明的怀疑与赞美、批判与肯定的复杂情愫,并且包含了某种自我反省的意味。到了60年代,美国出现了极简艺术,它追求抽象、简化、几何秩序,使用工业材料,采用现代机器生产中的技术和加工过程来制造作品,崇尚工业化的结构;形式简约、明晰,多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极简主义对当代建筑和景观设计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很多工业景观往往在形式上极度简化,以较少的形状、物体和材料控制大尺度的空间,简洁有序。还有一些工业景观,单纯的几何形体构成景观要素或单元,不断重复,形成一种可以不断生长的活的结构;或者在平面上用不同的材料、色彩来划分空间,材料上通常使用不锈钢、铝板、玻璃等。无论是艺术家使用工业材料进行艺术创作,还是设计师对工业厂区进行规划设计,都大大拓展了民众的审美视野。

工业景观审美源于对工业化生产形态和方式的高度认可,体现了工业文化和工业文明,主要表现为几何美、材料美和结构美。

机器创造了纯正几何形状和以精密加工为基础的美。在手工业时代,青铜器、金银器、刺绣表现出的错彩镂金、雕饰满目之美,青花瓷、明清家具所表现出的清淡雅致、纯朴自然之美,均可概括为工艺之美。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机器的生产方式极大地增加了产品产量,改变了产品的质量和形态,改变了人类传统的造物方式。机器代替手工,它制造的球面是光滑的,圆柱体具有理论上才能达到的那种精度,机器制造的表面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在工业的建构筑物或景观设施中,不难发现那些完美无缺的几何美,它代表着工业制造的核心,体现着无与伦比的人造美。

材料美主要指表现工业时代追求的钢铁、玻璃、混凝土及塑料、钛合金等人工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学特征。通过各种机械加工工艺,例如精密铣、抛光、表面纹理、电镀、磨花、防锈处理等,又表现出特有的精准、规律、完美的工艺技术美,同时在材料表面形成连续、一致、均匀的光洁美、光顺美、肌理美。

材料以不同的形式构成三度空间的实体时,又存在着不同结构形式所产生的结构美,其本质是简洁、轻巧、可靠、方便,是通过紧凑、轻便、折叠、装配和集合等构造手段实现的。

作为工业活动的结果,工程技术建造所应用的材料,所造就的场地肌理,所塑造的结构形式,无一不饱含工业景观之美。

6.大工业的韵与美

美的创造总是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必须从社会实践去理解美的规律,去总结大工业系统美学上的风格的发展、变化。

工业产品给我们的印象是冰冷、僵硬、机械感,但是工业生产的批量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及材料、材质、造型、色彩、功能会带来美感。事实上,自古以来,从古代手工业产品到现代工业产品就一直具有艺术感,它不仅追求实用,也追求华丽。

大工业之美,美在原理、美在功能、美在制造、美在规模;大工业之美,美在创意、美在品质、美在服务、美在环境!

高耸入云的烟囱,震耳欲聋的机器声,曲折复杂的管道铁架及其间忙碌的小小身影,这就是能源、钢铁、冶金、化学、机械、建材等重工业所展示的大工业美之所在。

复杂且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流水线,上亿个元器件叠加在比邮票还小的集成电路芯片上,工人们驾轻就熟,像彩蝶穿叶般游走在现代化的车间,这就是电子、食品、纺织、皮革、造纸、日用化工、文教艺术体育用品等轻工业所展示的大工业美之所在。

案例:流水线之韵[4]

人们对流水线和大规模生产的热情还延续到了教育、艺术等领域。一般来说,人们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机器的审美观对现代的建筑、绘画艺术风格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俄国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德国的包豪斯建筑学派和新客观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和达达主义、法国的立体主义和纯粹派,以及美国的精确主义都深受其影响。1927年,the Little Review在纽约举办的“新机器时代博览会”充分展现了这种新的审美标准。此次展览展出了来自波士顿齿轮公司生产的齿轮、起重机公司生产的阀门,以及斯图贝克生产的曲轴等机器和零部件。曲轴的构造让我们意识到,大规模生产已经成为电影、摄影和舞蹈中现代主义象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达达主义的电影版芭蕾舞剧,在舞剧开场的时候,一个女人的身体在像时钟的钟摆那样不停地前后摇摆,随后,镜头逐渐被齿轮和电动机等机器的运转所替代。女子合唱队演唱时站成一条直线,穿着相同的衣服,完全借鉴了流水线的审美标准。

由此,大工业美学催生了家居之美、建筑之美、桥梁之美、道路之美、城市之美;催生了冶炼之美、机械之美、车辆之美、船舶之美、飞行器之美;催生了工业语言与符号之美、微电子之美、网络空间之美、工业遗产之美、时尚之美、工艺之美、服务之美……

工业之美区别于其他形式的美,不仅在于单个产品之美,更在于由工业技术、产品组合而形成的大型构件、超级工程形成的庞大系统带来的震撼效果。巨大的喷气客机、超级油轮、海洋钻井平台、石化冶炼工程、大型天体望远镜、跨海大桥、大型机械等以其庞大的体形,给人以震撼心灵的美感。我们欣赏桥梁公路、建筑景观、轮船高铁、飞机火箭、水电工程等现代工业成就时,并不仅仅是对形式美的观赏,而是从中感受到人类科技的创新、产业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从中看到工业无比巨大的创造力。

尽管生活在工业时代,很多人却从未见到真正的大工业。真正的大工业景象是如此雄伟壮阔,震撼人心!

工业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负担,一个现代人要生存,需要付出的努力大概只有古人的1/10、1%,他的物质享受却高得多。虽然工业化过程中会引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但是只有大工业才能给我们带来优质的生活享受。大工业的壮美与稳固,让人类明白了看上去娇弱不堪的生活是建立在钢筋铁骨、坚不可摧的大工业基础上的。

人类离不开工业,工业是百万年来人类耕耘出的产物!


[1]陈望衡.“全球美学”与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如何与世界接轨[J].学术月刊,2011(8):16-21.

[2]白崇礼.钱学森同志谈技术美学[J].装饰,2008(增刊).

[3]燕建泉,燕天池.论工艺美术中的美学内涵[J].大众文艺,2012 (15) :133-133.

[4]大卫·E.奈.百年流水线——一部工业技术进步史[M].史雷,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