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爱好者(2016年第2期)
- 《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 2024-12-21 03:03:28
Figure 人物
路易·史威兹格贝尔
文字_潜韵婷
“谢谢你当初逼我练琴”
路易来自一个从事视觉艺术工作的跨国家庭:父亲是瑞士动画电影导演乔治·史威兹格贝尔,他创作的动画短片《没有影子的人》曾获2004年第五十七届戛纳电影节年轻视野大奖之最佳短片奖;母亲则是地道的上海人,受她父亲——画家王麦杆先生的影响,同样从事绘画工作。路易六岁的时候,家里买了台立式钢琴,请老师一周一次来教路易和妹妹两人弹琴陶冶情操。
学琴后的三个月,路易随父母去参加朋友的家庭聚会,席间听到别的小朋友弹起了贝多芬的《致爱丽丝》,顿时被迷住了,回家后便央求父母给他买了《致爱丽丝》的磁带,一遍一遍地听,一遍一遍学着弹,直到弹会为止。路易当时的钢琴老师从其小小的倔强背后看到了宝贵的音乐天赋,便不收额外报酬,主动为他加课,从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再到后来的一周三次。在恩师的倾力指导下,路易的音乐天赋被彻底激发,八岁便破格考入瑞士洛桑高等音乐学院,九岁举办了首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十五岁就获得了硕士演奏文凭。
在路易走上音乐道路的过程中,父母间中西式的教育理念产生过不小的分歧。和很多西方国家一样,瑞士人非常重视小孩子“玩”的权利。有一段时间,路易将兴趣转移到了小提琴上,而且将原本花在练琴上的时间用来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时候,路易的妈妈坚持使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严格规定路易每天必须在练琴满两至三小时(假期为每天四小时)之后,才可以自由活动。一开始,不光路易不服气,就连他爸爸和瑞士的爷爷奶奶也给他撑腰,说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玩。但经过沟通,他们尊重了这位中国妈妈对于“勤学苦练”的坚持。后来,当持之以恒的练习给路易带来演奏会上如雷的掌声后,路易自己跑到妈妈面前说:“谢谢你当初逼我练琴。”
好奇心是一切的动力
与其说瑞士人尊重“玩”的权利,不如说他们尊重的是孩子心中的那颗“好奇心”。“小时候,我对一切东西都很好奇,我爸爸从不拒绝我的好奇心。八岁的时候他带我去听歌剧,是意大利语的,我听不懂,但是对剧情很好奇,他就会边看边翻译给我听。当我想了解莫扎特故事的时候,他就让我看了有关莫扎特的电影。”虽然路易的父母都不从事音乐工作,但他们深知要走专业钢琴家的道路并不容易,除了精进音乐上的技艺以外,人文积淀也必不可少。美国朱利亚音乐学校少年班曾在路易小的时候向他抛出过橄榄枝,但路易的父母希望让他一边学琴一边正常地读书,多方面地涉猎知识,便婉拒了。
受到外祖父以及父母的影响,路易从小也喜欢画画,常常去博物馆看展览。他说自己会自然而然地把音乐的表达与绘画联结在一起理解,比如弹德彪西的《雨中花园》时,他的脑海中会想象莫奈的《睡莲》;弹海顿和莫扎特的奏鸣曲时,他的脑海中浮现的是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维米尔也是路易最欣赏的画家,他曾多次执笔临摹维米尔的画作。绘画过程中所积累的空间塑造能力、色彩运用能力、情感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在路易的音乐中清晰可探。
除了绘画外,路易还喜欢一切挑战手指灵活度的事情,比如折纸、魔术等。普通的白纸通过他双手的折叠,可以变成富有想象力的立体动物及科幻电影人物,普通的扑克牌在他手中可以变幻莫测。这些兴趣爱好都成了路易除音乐之外最为媒体与大众所津津乐道的,它们让路易成为了一个立体存在的人,而非传统印象里的古典音乐演奏家那么“遥远”与“不食人间烟火”。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源于路易一直抱有的那颗“好奇心”。一个人在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好奇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促使着人们不懈地去追求个人的成长,充满孩童时代的纯粹初心,尽情享受每一个成长的过程。
“我注意到,如果人们知道了音乐背后的故事以及想要表达的意思时,他们会有意愿不止一遍地去聆听这部作品,并更为享受聆听它的过程。我想,吸引更多人来听古典音乐的方法,就是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然后创造一个愉悦的聆听体验。”当被问道如何吸引更多人来听古典音乐时,路易这样回答。
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2005年的瑞士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上,第一次参加大型国际比赛的路易过五关斩六将,出人意料地夺得大赛的第二名(第一名空缺)和观众奖,并赢得了灌录人生中第一张唱片的机会。2012年,他又获得了世界四大钢琴赛事之一、以高手云集著称的英国利兹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也正是通过那次比赛,BBC古典音乐电台发现了路易身上优异的音乐才能与极高的综合素质,挑选其为BBC 2013-2015年度新锐艺术家,与旗下各大乐团合作音乐会并录制专辑。通过BBC在西方音乐界的影响力与转播力,路易开始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
除了收到来自美国与欧洲的独奏邀约外,路易还与法比奥·路易西指挥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与卡尔·戴维斯指挥下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在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上与夏尔·迪图瓦合作。美国《纽约时报》评价他的演奏“轻盈、充满火花,乐句清晰且充满条理,是个极具个人洞察力的音乐家”;英国《卫报》评价他的演奏“看似举重若轻,其实蕴含着惊人的力量与冲击力,有着令人惊叹的天赋”。
繁忙的演出并没有让当时二十五岁的路易冲昏头脑,他依然保持着谦逊低调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借助美国青年艺术家计划,他得到了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朱利亚音乐学校随伊曼纽尔·艾克斯和罗伯特·麦克唐纳教授继续深造。他们不仅传授路易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还给予其演奏生涯的提点和建议。路易曾打趣地说:“在家里练琴总会被这样那样的事分心,而在朱利亚的琴房里,你总能被其他琴房里传来的琴声所激励,认真刻苦地去练习。”
2015年初,路易在星期广播音乐会上演奏
如今签约国际顶级经纪公司的路易,有了专业艺术管理团队的策划与推广,已经是一名职业的钢琴演奏家了。他说自己非常享受这个职业身份,可以通过演出来环游世界,去不一样的地方,遇到许许多多有趣的人,这对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是让人兴奋的状态。
2013年,路易的首张独奏专辑《Poems》发行,灵感来自诗歌,曲目包括拉威尔的《夜之幽灵》以及李斯特根据舒伯特作品改编的乐曲,一经推出,即艳惊四座,其诗意的诠释与干净轻盈的触键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2014年,路易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贝多芬《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唱片发行,在这张专辑中,路易展现了一个冷静、平和的贝多芬,他以精致的触键体现了古典时代音乐的严谨与高雅,配合指挥家蒂耶里·费舍尔(Thierry Fischer)率领伦敦爱乐乐团的协奏,呈现在听众面前的是一道精致的英式甜点,当然也具有如瑞士巧克力一般的甜蜜和满足。2015年,路易与BBC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圣-桑《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唱片发行,法国人的精致细腻在他清澈透亮的演奏中被一一呈现,每个音符与乐句在他的手指间都好似被细致地推敲与打磨过,随着主题的层层推进而难以抑止的华彩充满戏剧张力,让人拍案叫绝。
一个80后钢琴家的开放度
2016年1月初,路易在厦门、武汉、北京和上海举办了自己首次中国内地的独奏巡演。在这四个城市里,路易最不陌生的就是上海,不仅因为这是他的半个家乡,也因为他曾于2009年和2015年两次登上过由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经典音乐频率FM94.7主办的“星期广播音乐会”的舞台,这与他在BBC古典音乐台的提携下逐渐打响欧洲知名度的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为此次巡演做宣传时,路易的一系列活动都体现了一个80后钢琴家的开放度与时代性。他会走进上海松江大学城和北京大学的校园,与大学生们坐在一起聊新时代下的古典音乐传播,聊王尔德、莎翁,聊古典音乐中的戏剧形象,也会通过微信在“星期广播音乐会”微信乐迷群里接受广大乐迷的采访,还会与乐迷通过沙龙活动一起做折纸和变魔术……每一次与乐迷的互动,他都在身体力行地激发年轻一代对古典音乐的好奇心。“中国和欧洲比起来,台下观众的年龄要年轻得多。我希望以己之力,带动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音乐厅,当他们体验到音乐的美妙时,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愿意再回来的。”路易说。
此次巡演的曲目,路易选择了莫扎特、舒曼、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他喜欢莫扎特的天真、烂漫,喜欢舒曼的沉思遐想与诗意的浪漫,于是把它们放在了上半场,用自己标志性的清澈干净的音色与轻盈的触键,将这两位作曲家的形象用音乐投射到听者的心中。下半场的贝多芬与舒伯特则恰恰相反,两者充满戏剧的张力与凄美的柔情,有着不同于上半场的雄健的和声旋律和磅礴的结构框架,路易的演奏充满爆发力与穿透性,将贝多芬投射在技巧上的疯狂与舒伯特内心的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拥有让每个作曲家的特点跃然耳中的能力,同时又不失路易·史威兹格贝尔自己的风格,这种“具有辨识度”的特质对于一个年轻钢琴家来说太重要了。
此次巡演的每一站演出,都不乏在乐章之间鼓掌的观众,对此,路易都礼貌地转头报以微笑,丝毫没有鄙夷或气愤的神情。这些掌声恰好说明了在场有不少是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的新观众,也是路易想要为古典音乐“寻找”的新观众。他们或许一开始是被路易偶像的外表与多才的兴趣所吸引而走进了音乐厅,但相信最终能触动到他们心弦并让他们一直铭记的,还是路易的音乐,这一点,每一场音乐会结束后被围得水泄不通的签售台以及抢购一空的专辑便是一个明证。
这个资源丰富的时代不单造就了富有创意与活力的年轻一代音乐家,也培养了一批具开放欣赏态度的听众。传统并没有被抛弃,而是以不同的创新形式被呈现出来。对于那些被路易的外表与才华吸引而初次走进音乐厅的新观众来说,路易的琴声定能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古典音乐之美”的种子,在未来引导他们走进更为广阔的古典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