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book 音乐书屋

外刊介绍

MAGAZINES

文字_子庚

《BBC音乐》

BBCMusic

2016年6月号

●小术语“Accidentals”意为乐谱上的临时记号,即置于某音符前的变音提示,或升、或降、或还原。变音原则是:仅限于这一音高(上下八度不负责),只到最近的小节线为止,且在多声部中也只对一个声部起作用。当变化简单时,演奏者会觉得还好,可是比较复杂时往往不易应付,例如在不少钢琴家眼里,肖邦对“重升”或“重降”的癖好就有点让人吃不消。然而没想到,在步入无调性音乐时期后,事情会变得愈加棘手:既然调性基础不复存在了,你该如何判断一个音究竟是升A,还是降B呢?中世纪的记谱法发明者怕是无论如何都估计不到这一局面吧。

●你是否知道,在爱沙尼亚共有过九位“雅尔维家族”成员活跃于舞台之上?当代作曲家图宾和阿沃·帕特曾经居住的地方在哪座小城?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和穆洛娃,又与爱沙尼亚有过哪些密切的渊源?这个森林覆盖率超高、被誉为“全世界空气最清新”的波罗的海小国正是本期“音乐之旅”的目的地。

●杂志请来BBC3台的资深专家,为我们历数了从1800至1900年对西方音乐进程产生过最大影响的十部经典,依次是——年代的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一十年代的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二十年代的贝多芬《大赋格》,三十年代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四十年代的舒伯特《诗人之恋》,五十年代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六十年代的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七十年代的威尔第《安魂曲》,八十年代的马勒《第一交响曲》,九十年代的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文章归纳道,或许正是这些涌动着革新色彩的新曲子,筑就了那一百年西方音乐史的整体骨架。

《留声机》

Gramophone

2016年6月号

●杂志的头版头条带领我们聚焦法国近代作曲家萨蒂。对于这位作曲家中的异类,美国达达主义艺术家雷(Man Ray)给出的评价高得惊人“唯一有眼睛的音乐家”。而当代钢琴家鲁彼莫夫的评价看似相反,实则一致:“萨蒂就好比画家略过了一切上佳颜料,仅画线条,没错,他只表达抽象的概念。”这位落落寡合的法国人辞世至今已经九十年了,他生前不被理解,但一代代听众逐渐领悟到萨蒂音乐的魅力,意识到了它们的本质或许就像一个大泡泡:“能被吹得多大,何时瘪下去,完全取决于你给出空间与时间的多寡。”文章末尾推荐的五张代表唱片,分别由三位钢琴家奎佛莱克(Anne Queffelec)、德·里欧(Reinbert de Leeuw)、凡·维恩(Jeroen van Veen)在不同年代录制,此外还提及了BIS厂牌下的钢琴家小川典子(Noriko Ogawa)在萨蒂当年使用过的Erard钢琴上的“本真演奏”。视频方面,一张新近发行的萨蒂纪录片《满足》亦不容忽略哦!

●单簧管乐手古德曼(Benny Goodman)不仅专于爵士乐的编曲与演奏,也曾大量涉猎古典体裁,他早年的一份工作正是古典乐队中的单簧管乐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是古德曼最忙碌的时期,他一边带着自己的摇摆乐队引领爵士风潮,一边还不忘吹奏尼尔森或莫扎特的协奏曲,以及涉足各式各样的现代派作品,例如与巴托克商榷出了室内重奏名作《对比》等,真可谓精力弥满。1986年他的辞世对于爵士与古典乐迷来说,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聊聊由丹麦作家安徒生原著所改编的近代音乐作品,无疑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从舒曼的《五首歌曲》(5Lieder, Op.40),到二十世纪法国作曲家弗朗塞(Jean Francaix)的《赤裸的国王》(Le roi nu),莫不从安徒生的故事衍生而来。不过在十首中夺得魁首的,你也许就猜不到了:稍显冷门的、策姆林斯基的《海的女儿》!这张由Chandos发行、安东尼·博蒙特(Antony Beaumont)率领捷克爱乐乐团录制的唱片很好地展现了“策姆林斯基不可思议的音诗叙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