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爱好者(2017年第1期)
- 《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 1294字
- 2020-08-29 16:52:58
Music book音乐书屋
MAGAZINES 外刊介绍
BBCMusic2016年12月号《BBC音乐》
●2016年末,我们送别了英国指挥家内维尔·马里纳爵士。1924年出生的马里纳在六十余载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五百余个录音,大部分是率领1961年成立、日后名扬四海的“田野里的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出的作品。乐团早期主攻巴洛克音乐,之后不断拓宽曲目。2011年退休之后,马里纳将指挥棒传递给了同样是小提琴家出身的约书亚·贝尔,如此薪火相续。
●本期专稿以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梳理了J.S.巴赫的一生:十部作品,分别象征着巴赫一生的十个重要节点。原来,除了像《无伴奏小提琴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与《B小调弥撒》这样耳熟能详的作品之外,还有不少我们容易忽视的呢:《为送别即将出发旅行的哥哥而作的降B大调随想曲》,作于1704年,代表着巴赫的早期风格,多彩的赋格在管乐上展开,对马车声和喇叭声的仿效暗示了送别的场景;编号为BWV 243的《圣母颂歌》是作曲家1723年到莱比锡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所写;《圣马可受难曲》与另外两部受难曲或洗练、诗意,或繁复、宏大的风格完全不同,它折现出高度虔诚的仪式化,除两段独唱咏叹调之外几乎全部是合唱,可惜迄今仅存歌词。
●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多面手音乐人才大卫·蒙洛(David Munrow)生于伯明翰,就读于剑桥大学,不仅擅长林林总总的乐器(以管乐器居多),有着丰富的个人乐器收藏,还在1967年组建过一支早期音乐合奏团,曾为Virgin厂牌多次录音,成果丰硕。不过在英国乐迷心目中,蒙洛的主要功绩仍然在于音乐普及。最早他在大学开设过早期音乐课程,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制作的普及类节目《花衣魔笛手》(PiedPiper)在BBC三台播出,前后跨度五年,共计六百余集,也许很长时间内都将是古典音乐电台史上的一项纪录。我们不免猜想:在今天的数字传播条件下,蒙洛说不定能取得更大范围的影响力,况且伯恩斯坦等一群大专家都愿意来电台讲解个几集。
Gramophone2016年12月号《留声机》
●才四岁时,约翰·鲁特(John Rutter)就在家中一台走调的立式钢琴上开始了他的作曲生涯。如今,七十多岁的他已然是与约翰·亚当斯、帕特等人并列的、其作品在世界舞台上演频率最高的作曲家了。他那些保有英国风味的赞美诗、圣诞颂歌,以及更大体量的荣耀经、圣母颂歌和安魂曲等,清甜的旋律莫不如彩色玻璃窗间投入的一道光线。况且,由于容易排演到位,世界范围内没有一支合唱团能够将鲁特的名字轻易略去。然而他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半个世纪以来,怀疑与批评的字眼如“肤浅”“缺乏独创性”“满是糖精味”等等一直没有间断,在一众英国严肃当代作曲家间,大师可算是“在夹缝中生存”了。
●阿诺德·勋伯格时长约十五分钟的《第二弦乐四重奏》是一部革命性地加入了女高音声部的无调性四重奏作品,第三、四乐章的歌词来自德国诗人施特凡·安东·格奥尔格(Stefan Anton George),可想而知,当年首演时让观众惊讶不已。杂志别开生面地为这部奇作提供了另两条延伸聆听路径:第一是诗歌和音乐的融合,如韦伯恩编号Op.14的六首歌曲都基于特拉克尔的诗歌,作曲家诺诺则要求四重奏组员们在《片断-寂静,致迪奥蒂玛》里“内在性地”唱出荷尔德林的歌词;第二条途径来自声乐与小乐队的独特体裁,例如肖斯塔科维奇1967年基于诗人勃洛克作品的Op. 127,就采用了钢琴三重奏与女高音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