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爱好者(2018年第8期)
- 《音乐爱好者》编辑部
- 2024-12-21 03:10:28
Star of the month 当月之星
陈锐的“金色年华”
我们生活在多彩的时代,
却时常渴望回到“黑白”色调的黄金时代听一听、看一看。
音乐将这个时代与那个时代连通,
叠加出更为多元的颜色,也勾勒出未来时代的光泽。
Ray Chen’s Golden Age
新专辑《金色年华》
当今国际上炙手可热的青年小提琴家陈锐近日发行了他签约Decca Classics后的首张专辑——室内乐与管弦乐作品集锦《金色年华》。这是他人生中的第四张专辑,此前他曾在SONY厂牌发行过三张专辑。作为被《华盛顿邮报》称为“现象级天才”的音乐家,陈锐亲自为专辑挑选了曲目,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堪称小提琴的“黄金时代”,也是陈锐在演奏风格与创造力上的“金色年华”。
2018年6月,本刊在北京对陈锐进行了专访。
在赢得两个大奖之前输了一大堆比赛
陈锐1989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后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他四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十五岁时考入美国科蒂斯音乐学院,跟随小提琴大师阿兰·罗桑德(Aaron Rosand)学习,并受到青年音乐家协会(Young Concert Artists)的资助。2008年,陈锐一举夺得梅纽因国际小提琴大赛首奖,受到小提琴大师文格洛夫的关注,被后者赞誉为“一位非常纯粹的、具备伟大品质的音乐家,有着优美而青春的音色、活力与轻盈”。陈锐还是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大赛的金奖获得者。近年来,陈锐以最年轻的评委身份回到了比赛中。2012年,陈锐成为登上诺贝尔奖音乐会、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瑞典皇室演奏音乐的最年轻的独奏家。他与指挥家萨卡里·奥拉莫(Sakari Oramo)执棒皇家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演以及与指挥家里卡多·夏伊执棒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音乐会一票难求,反响热烈。
陈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具备“绝对音准”,这也成为他学习音乐的优势。“其实绝对音准是很多音乐家包括不少提琴家都有的能力。听说华人特别会拥有这一项能力,这可能和语言有关。虽然我的中文不好,但是我从小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用中文讲的,我刚上幼儿园时都不会讲英文。”四个多月大时,陈锐就随家人搬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生活了,后来才开始讲英文。
良好的乐感使陈锐学习小提琴成为一种必然。不过大部分小孩子都不太喜欢练琴,陈锐小时候也是如此。“我的父母坚持鼓励我练琴。家长的鼓励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小孩子自己愿意练琴。”陈锐还记得小时候不想练琴的时候,他妈妈就对他说,那你以后不要拉了。“我好害怕,我怕被父母骂,但更怕的是以后不能再拉琴了,我已经在拉琴上投入了那么多精力。这就是反向心理。”
就这样,陈锐在“反向心理”的作用下练琴,直到变得自觉自律,真正走上了音乐的道路。对陈锐来说,在科蒂斯音乐学院学习的那几年是最辛苦的。十九岁那年,陈锐一举赢得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首奖,之后又拿下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大赛的金奖。“那一年我连续赢了两个国际比赛大奖,这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之前的他过着一般学生的日子,得奖之后,他有了音乐会、巡演机会,签约了经纪公司。“现在看来,十九岁、二十岁,得奖时的年纪是很年轻的,但当时我却有种‘我快来不及了’的感觉,因为有很多小提琴家十岁、十一岁就已经崛起了。”他想要赶紧努力追上。
签售中的陈锐
我觉得没有太早成功也是件好事。在赢得这两个比赛之前,我输了一大堆比赛,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
——陈锐
“我觉得没有太早成功也是件好事。在赢得这两个比赛之前,我输了一大堆比赛,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我每一次输掉比赛,当然会很伤心,但我会反省,这样自己就会进步,同时成为一个更坚强的人。”有些人觉得比赛对于音乐、艺术不是件好事,但陈锐觉得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多比赛是好事。“你可以拥有更多舞台上的经验,这在做学生的时候是很难得到的。”
如今满世界飞的陈锐不是在做小提琴家的路上,就是在做“段子手”的路上。“也许我自己的个性本来就是非常开朗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和气质,阳光、真诚、温暖,充满幽默感。“我妈妈是个很阳光的人,很爱笑,爸爸比较严肃,虽然他不笑时看起来很凶,但他其实也是一个很温暖的人。”
心向往之的“黄金时代”
“我的老师阿兰·罗桑德教授今年已经九十一岁了。他的音乐生涯很长,曾经听过小提琴大师海菲茨的演奏,也见过艾萨克·斯特恩、米尔斯坦这些小提琴家。”陈锐告诉我,他的新专辑《金色年华》和他的老师有很大关系。“我老师的音色很特别,是黄金时代那个时候的音色。现在的演奏厅越盖越大,很多人拉得越来越大声,离亲密的感觉越来越远。如果要回到‘黄金时代’那种音色的话,在一个超级大的音乐厅里是没办法拉的。”但这样大型的音乐厅,对于录音是很适合的。“你可以想象很多年前用黑胶唱片放出来的声音。”
关于专辑《金色年华》,陈锐最初的想法是代表他很喜欢的小提琴家海菲茨、克莱斯勒那个年代。由于一张专辑中只能放五十几分钟的曲目,所以专辑中选取的曲目只是一个代表。”他的上一张专辑是在四年前出的,在过去的四年里,陈锐对于新专辑的设想有了越来越明确的方向。“我认为自己在这四年中,无论是人生还是在小提琴上、音乐上,都有了不少进步。”
陈锐把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专辑的核心曲目。事实上,布鲁赫的这部协奏曲大家都在拉,非常受欢迎,于是他问自己:我们还需要再录这部作品吗?“我觉得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必须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演奏古典音乐的人,几乎所有作品都已经被别人演奏过了,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你能够加什么东西在音乐上面?”最后,陈锐和制作人想出了“金色年华”这个主题。“这部作品非常靠近我的心,我从小就开始拉这部作品。这是我选择这部协奏曲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部协奏曲很适合这种拉法。”为了录制新专辑,陈锐专门回去找老师复习。“他之前在科蒂斯讲的那些东西我都记着,不过我在毕业之后自己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这次再回去向老师确认。”
在录布鲁赫的协奏曲时,陈锐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在创造一个新的东西。“之前录音都是把麦克风放到面前,然后开始拉。就像拍照一样,你拍日出、日落,却永远无法抓到最真实的东西,除非你去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在这张专辑里,我第一次往这个方向想。”陈锐运用新的、无法在一般音乐厅里演奏的方式来录音,“尤其是布鲁赫,会给人更亲密的感觉”。
不仅是布鲁赫,新专辑中的每一首曲目都是不一样的音色和录音方式,都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这些曲目在技术上并不是特别难,任何音乐学院的学生都可以拉。技术不是问题,现在的学生技术都特别好,问题在于找声音,你会不会被声音感动,对声音有想象力,声音带你去到什么样的位置。艺术家既要平衡作曲家的意图和自己的表达,又要有自己的性格在里面,一生都要在找平衡。”
在《金色年华》这张专辑中,陈锐实现了很多的改编。“黄金时代的海菲茨和克莱斯勒都会这样改编,我们也必须要自己改编一些曲子。”新专辑中有三首改编作品,都是陈锐与他所在的“柏林制造”四重奏的另外三名成员一起演奏的。“我们虽然都不是德国人,但我们是在柏林认识的,他们三位都是柏林爱乐乐团的成员。四重奏的另一位小提琴家诺亚·本迪克斯-巴格利(Noah Bendix-Balgley)是柏林爱乐的小提琴首席,中提琴家阿米哈·格罗茨(Amihai Grosz)是柏林爱乐的中提琴声部首席,大提琴家史蒂芬·孔茨(Stephan Koncz)则是‘改编之王’。”
无论是做一个音乐家、艺术家还是从事任何其他行业,当你更了解你自己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陈锐
成长在澳大利亚的陈锐,特别选取了一首由澳大利亚民谣改编而成的作品《丛林流浪》(WaltzingMatilda)。“我们对它进行了不少改造。乐曲的开头和快速的部分,我们借用了美国的乡村音乐风格,很有民间音乐的感觉,同时也加入了一些摇滚。”在录制《丛林流浪》的前一个晚上,陈锐和大提琴家史蒂芬还在柏林爱乐的一个琴房里创作,直到凌晨两点半。正如莫扎特等一些作曲家一样,到作品交卷前的最后时刻才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乐曲中充满了陈锐和大提琴家的音乐灵感。
另两首四重奏作品——德彪西的《月光》以及陈锐YouTube频道里点击量超过五万次的弦乐四重奏《新派萨蒂》听起来也不是传统的古典音乐,后者融合了萨蒂《裸体舞曲第一号》(GymnopédieNo.1)、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等音乐素材。“在创作时,要有新的东西加进去,我们会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这在我看来很特别。”
在陈锐眼中,新专辑与自己之前的几张专辑有很大不同。“我身边的人包括我父母都这么说。一个年轻的音乐家应该是一年比一年更好,如果不是的话那就很惨。”陈锐表示,“金色年华”这个主题有着双重的含义,不仅代表那个时代,而且代表现在的他。“这张专辑继承了过去的多种风格,并保留了一项重要的哲学——只要不断获得启发并不断去创造,可能有一天我们也会留下‘金色年华’。”
费城和柏林的“双城记”
作为一个繁忙辗转于世界各地的职业演奏家,陈锐有着紧凑的日程表,也有着伸缩自如的练琴时间。他一有空就会练琴,有时候可能一天能练四五个小时,而有时候一天根本就碰不到琴。
由于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繁多,这两年,陈锐开启了在美国费城和德国柏林的双城生活。“长期在欧洲巡演时,整天住酒店也会很累,没办法给自己的身体充电,所以有个家在德国,有个家在美国,比较合理。”柏林还有一个吸引陈锐的地方,那就是很多音乐家、艺术家都住在柏林,同时它也是柏林爱乐乐团的所在地。“我在柏林可以吸收很多养分,这让我进步了不少。”
目前,陈锐百分之六十的演出是与乐团合作协奏曲,独奏会约占百分之三十的比重,而室内乐演出则占百分之十左右。但即使仅仅是百分之十,他依然对室内乐充满了巨大热情。“我非常喜欢室内乐。要做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你必须演室内乐,因为室内乐会让你有一种不一样的听法,跟你拉协奏曲或是与一个你熟悉的钢琴家合作不一样。你可以把这种听法带回其他情境,用室内乐的想法去拉协奏曲或奏鸣曲。”
陈锐的“柏林制造”四重奏经常会做一些特别专题。“我们常开玩笑说,我们这个四重奏一年才演出几场,靠这个吃不饱。”四重奏里的中提琴家曾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四重奏里担任了十三年的中提琴,辛苦不言而喻。“我们组合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一起拉四重奏是爱好,完全是为了音乐。”
从小全面发展多样的爱好,塑造了陈锐活力阳光的健全人格。“我喜欢健身,也喜欢户外活动。我在澳大利亚长大,对海有着特殊的情感,喜欢游泳。”陈锐生活过的每一个城市都给了他一些不同的东西。“每次搬到一个新的地方,你就会卸掉不是你本身的东西,那些环境放在你身上的东西。你只会带着真正的自己,你会更了解你自己。无论是做一个音乐家、艺术家还是从事任何其他行业,当你更了解你自己的时候,你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陈锐现在使用的是一把1715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由日本音乐财团(Nippon Music Foundation)提供。这把琴曾是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五把表演用琴之一。“我觉得从三百多年的斯特拉迪瓦里老琴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它的音色已经在里面了,你一拉,音色自己就会出来,就是对的音色,它知道你需要什么东西。你要是用现代做的琴,就要有不一样的拉法,什么东西都要你自己来,它的音色不会自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