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

1 《魔王》的故事

1781年4月某夜,德国东部图林根库尼茨村一个农民抱着重病的孩子,骑马赶往耶拿,向一位著名的内科医生求治,但医生对这病却束手无策,农民只好抱着病孩返回家去;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家里,孩子已经死在马上。几天以后,诗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来到库尼茨村附近,在一家旅馆里听到这桩伤心的事,使他联想起雾王在黑夜里抢夺孩子的民间传说;他的同时代人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所编《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里有一首丹麦民歌《魔王的女儿》,也在他脑子里浮现起来。诗人在这首丹麦民歌的启发下,把耳闻到的真人真事和关于雾王的民间传说联系起来,就在这家旅馆里写下了著名的叙事诗《魔王》。

figure_0016_0001

歌德

1815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的朋友施鲍恩(Josef von Spaun,1788—1865)来到维也纳天门街十号(今圆柱街三号)——舒伯特的老家,看见舒伯特手里捧着一本书,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大声朗读着歌德的叙事诗《魔王》,忽然坐下来振笔疾书,很快就写出了一首出色的叙事歌曲。但舒伯特家里没有钢琴,不好试奏。当天晚上,舒伯特带着手稿和朋友们一起到孔维克特学校去,由他的朋友霍尔查普斐尔(Anton Holzapfel,1792—1868)试唱。由于这首歌曲的戏剧性很强,表现手法非常新颖,就连舒伯特的年轻朋友们也不太能够接受。当孩子三次惊呼“爸爸,我的爸爸”时,三个互相不协和的音(大二度加小二度)碰在—起(谱例1标有*号处),听来有些刺耳,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和声教师鲁齐茨卡在钢琴上反复弹奏这些不协和音,为舒伯特辩解,说为了表现歌词的内容,这些尖锐的音响是完全必要的,而且用得恰到好处,解决得也很自然。鲁齐茨卡本来是科策卢(Leopold Koželuh,1747—1818)、克罗默(Franz Krommer, 1759—1831)等老一辈作曲家的崇拜者,如今对后起之秀舒伯特独出新意的作品表示热情赞赏,是很难得的。

figure_0017_0002

谱例1

figure_0018_0003

施文德绘制的《魔王图》

舒伯特写作《魔王》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他恭恭敬敬地抄了一份谱子寄给歌德,歌德却漫不经心,连信也没有回一封。直到晚年,歌德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女高音歌唱家德夫里昂夫人(1804—1860)演唱这首歌,极为感动,他热烈地鼓掌,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但当时作曲家已经辞世二年,歌德对舒伯特为他的诗歌谱曲的一片情意,已经报答得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