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作者第二版序
-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 4142字
- 2019-06-11 17:31:10
以下几段文字显示,本序旨在回应读者对第一版的反应,以澄清各种误解。麦克卢汉欣然让步,用明快的字眼解说读者渴望他阐述的警语诸如“媒介即讯息”,这样的解说不见于他的其他著作中。无疑,他的让步是很不情愿、无可奈何的。读到本书末尾时,读者也许会理解“媒介即讯息”的多重含义,同时可能会理解他为何喜欢这样的文风;这种只探索、不解释的风格和“媒介即讯息”概括的主题是密不可分的。
——编者。小引
杰克·帕尔[9]提到,他曾经问过一位年轻的朋友:“你们这些孩子为什么用‘冷’(cool)[10]这个词去表示‘热’(hot)的意思?”这位朋友回答说:“因为你们老辈人在我们出世之前就把‘热’字用完了。”此话不错,“冷”字现在常被用来表示一向用“热”字传达的意思。过去所谓的“热烈”争论,指的是人们深深卷入的争论。相反,所谓“冷静的态度”一向指的是:争辩人抱着超然物外的客观态度和不大关心的无所谓心理。在过去的岁月里,“disinterested”意味着公正无私的高尚品性。突然之间,它滋生出了“与我无关”的新义。由于这些观点的深刻变化,“hot”这个字眼同样也不大使用了,但是,除了表示“hot”的原有意思之外,俚语中使用的“cool”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意思。它表示承担义务、亲身参与,使人的一切官能都卷入其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自动化是冷的,而专业分化、分解割裂、老式的机械“工作”却是“因循守旧的”(square)。“因循守旧的”人和“因袭旧规的”情景之所以不“cool”,那是因为在这些人身上和这些情景中很少表现出人的官能深深卷入的习惯。现在的年轻人说“幽默不酷”,他们最喜爱开的玩笑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问:“什么紫色的东西会嗡嗡响?”回答是:“一颗带电的葡萄。”“它为什么会嗡嗡响?”回答是:“因为它不会说话。”幽默之所以不“cool”,大概是由于它使我们因故而发笑,而不是让我们深深卷入其间。“冷”笑话和“冷”电影一样,都没有情节,伯格曼和费里尼执导的影片对观众介入的要求,比一般的故事片要高得多。故事情节包含一系列事件,颇像音乐中的旋律。旋律即所谓“环形路”,是一种不间断的、连接起来的、重复的结构。东方的“冷”艺术中不用这种结构。禅宗的艺术和诗歌凭借间歇的方式使人卷入其间,而不是凭借连接的方式,按视觉形象来组织的西方世界却采用连接的方式。在东方艺术中,观赏人自己就成了艺术家,因为他必须靠自己去提供一切使艺术连成一体的细节。
第二章“热媒介和冷媒介”使许多评论本书的学者堕入五里雾中。他们未能认清,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俚语是正在变化的感知结构的直接指数。俚语不以理论为基础,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研究媒介的专家把俚语当作感知变化的指南,因而他重视俚语。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媒介可以使人产生新的感知习惯,所以他才去研究媒介。
第一章“媒介即讯息”大概可以靠指出以下事实来阐明:任何技术都逐渐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的环境,环境并非消极的包装用品,而是积极的作用机制。哈弗洛克[11]在其宏著《柏拉图导论》(Preface to Plato,哈佛大学,1963年)中,就希腊人的口头文化和书面文化做了对比研究。到柏拉图时代,文字已经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新环境开始了使人非部落化的过程。在此之前,希腊人的成长受益于部落式百科全书(tribal encyclopedia)的机制。他们将诗人吟诵的诗歌铭记在心。诗人们为一切生活事件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性智慧——恰如用诗写作的安·兰德斯[12]。非部落化的、富有个性的人出现以后,人们需要一种新的教育。柏拉图为读书识字的人制订了这样一种新型的计划。该计划的基础是他提出的理念(ideas)。借助拼音字母表,分类智慧接过了荷马和赫西俄德的操作性智慧和部落式百科全书。自那时起,资料分类式教育一直主导西方的教育计划。
然而,到了今天的电子时代,数据分类让位于模式识别。模式识别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关键术语。当数据倏忽变化时,数据的分类必然太支离破碎。为了对付在典型的“信息超载”情况下以电讯速度变化的数据,人们就诉诸对外形轮廓的研究,正像爱伦·坡在《大漩涡》中所描写的水手。
学生中途辍学的恶果才刚刚开始。今天的年轻学生,是在电力塑造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不是一个轮子的世界,而是一个电路的世界;不是一个分割肢解的世界,而是一个整合模式的世界。今天学生的生活,既富有幻想也有其深度。但是,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环境,是靠分类的信息组织起来的。课程之间没有联系。课程是根据一个蓝图构想出来的。学生无法参与课程的构想,也不能发现教育场景与“神秘”世界的联系,这是一个电子加工数据和经验的“神秘”世界,学生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世界。正如IBM的一位经理所说:“和他们的祖父母进小学时相比,我的孩子已经生活了几辈子。”
用电子时代的话来说,“媒介即讯息”的意思是,一种全新的环境被创造出来了。这一新环境的“内容”,是工业时代陈旧的机械化环境。这一新环境对旧环境进行彻底的再加工,正像电视对电影正在进行彻底的再加工一样。因为电视的“内容”是电影。电视是外部环境,难以为人觉察,在这一点上它与一切环境无异。我们所能觉察的,只是其“内容”,即原有的环境。机器生产兴起之时,它逐渐创造了一种新的环境,其内容是农业生活和工艺技术原有的环境。这一陈旧的环境被新的机器环境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机器使自然转化成一种艺术形式。人第一次把自然看成是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源泉。人们惊叹,世世代代的人为何不能察觉自然中艺术的一面。每一种新技术都创造一种环境,新环境本身常常被视为是腐朽堕落的。但是,新环境能使此前的旧环境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字刚发明时,柏拉图把先前的口头对话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印刷术诞生时,中世纪变成一种艺术形式。“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观”是对中世纪的一种看法。工业时代又将文艺复兴时期转变成一种艺术形式,这一转变反映在布克哈特[13]的作品中,西格弗里德·吉迪恩[14]反过来又告诉我们如何将整个机械化的过程看成是一种艺术进程[见《机械化挂帅》(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我们激增的技术创造了一整套新环境,所以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工技术是“反环境”(anti-environment or counter-environment)的东西,给我们提供了感知环境本身的媒介。正如爱德华·霍尔[15]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说明的那样,人们从未意识到环境系统或文化的基本规律。今天,各种技术及其后续的环境一个紧接着一个很快发生,所以旧环境使人觉察到紧随其后的新环境。通过使我们意识到它的心理和社会后果,技术开始发挥艺术的作用。
“反环境”的人工技术前所未有地成了一种训练感知和判断的手段。把它们作为消费品而不是作为训练感知的手段,和任何时候一样,都是荒唐的、势利的。媒介研究立即开启了感知的大门。正是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做高层次的研究工作。老师只需请学生列出一份详尽无遗的清单,就能引导他们进行研究;任何一个儿童都可以开列出一张目录,显示电话、电台或汽车对朋友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媒介影响的详尽清单开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觉渠道和调查渠道。
受雇于费城市镇规划局的埃德蒙·培根(Edmund Bacon)发现,在改造城市形象上,儿童可以成为非常宝贵的研究人员和同事。我们正在进入新型的教育时代,它的目的是发现,而不是传授。正如信息输入的媒介在增加一样,对洞察力和模式识别力的需求也在增加。几年前,芝加哥附近的西部电器公司做了一项有名的实验,叫霍桑实验,结果有点神秘难解。
无论工人的工作条件怎么变化,他们都干得更多更好。无论暖气、照明和闲暇时间的安排是否令人愉快,结果都是产量上升、产品质量提高。实验者得出沮丧的结论:测试歪曲了证据。可他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当工人得到许可,把自己的精力和学习与发现结合起来时,由此而增加的效率是惊人的。
前面曾经提及,学生辍学的形势会更加恶化,因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一情况与“文化弱势的儿童”(the culturally disadvantaged child)这个问题也有关系。这样的儿童不光贫民窟里有,而且在郊区上层家庭中也日益增多,文化弱势的儿童是看电视的儿童。因为电视提供的新环境不大重视视觉,高度重视卷入,这就使儿童难以适应传统的教育机构。唯一的文化回应策略,是提高电视形象的视觉水平,使年轻的学生能享受到教室和课程原有的那种视觉世界。这是值得一试的权宜之计,然而,电视只不过是瞬息电路组成的电子环境的一个成分而已,而电子环境接替了轮子和螺丝的旧世界。我们要用一切手段,使我们现存教育机构这一支离破碎的视觉世界顺利轻松地完成转折,否则我们就是傻瓜。
存在哲学和荒诞戏剧表现反环境,指出了新的电子环境中的关键压力。萨特以及贝克特和米勒[16]明确宣示,蓝图、分类数据和“就业”都不是出路。连“逃避”和“代理生存”(vicarious living)这两个字眼都在电子卷入的新场面中衰亡了。电视工程师已开始探索电视形象与盲文相似的性质,他们把电视形象映射到盲人的肌肤上,借以使盲人“看见”电视,我们需要用这样的方法使用一切媒介,使自己能看见置身其中的环境。
第一章有几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台词,是我心血来潮、略作修改以后,用来暗指电视的。而有些评论家却想象,这是我无意之间的误引。
艺术能够预见超过一代人的未来社会和技术发展,这一点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在本世纪里,埃兹拉·庞德[17]将艺术家称为“人类的触须”。雷达这种人工技术行使“早期预警系统”的功能,使我们能提前很多时间发现社会的和心理的目标,以便能做好准备去对付它们。认为人工技术能用来预见未来的观点,与人工技术是纯自我表现的观点适成对照。如果人工技术是一种“早期预警系统”——姑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雷达刚问世时的术语吧,人工技术就不只是与媒介研究有极大的联系,而且与媒介控制的开发有极大的关联。
雷达问世时,人们发现有必要淘汰先前保卫城市的气球系统,因为气球影响新雷达信息的电讯反馈。我们许多学校现行的课程设置,就是这样的情况,人工技术的总体情况不用说更是如此。我们只能利用人工技术中的某些成分,它们能提高我们对技术和它们带来的社会及心理后果的感受能力。雷达环境这种人工技术发挥着必不可少的感知训练功能,而不是扮演精英阶层美味佳肴的角色。雷达反馈机制这种人工技术提供了动态的和变化的整体形象,然而人工技术的目的也许并不在使我们变化,而是在向持久目标前进时保持平稳的进程,即使是在造成最大震荡的革新中。我们已经发现,像改进技术那样经常改变我们的目标,是没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