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心便若磐石坚定

所谓茶心,其实就是生活之心,一杯茶,映射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的生活态度,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我相信,一杯茶,有着过去的中国,更有着未来的中国!

习茶,偶然的美丽遇见

偶然的一次美丽遇见,我便爱上这世间最美妙的艺术,从此茶在我的内心打开了一扇关于自然淳朴、优雅唯美的心灵窗户。得兴味于一杯茶的滋养,十多年来我从茶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十五岁时,我第一次与茶相遇,在九华山一处宁静的庵内,跟随师太学习禅茶。那时,懵懂的青春刚刚翻开第一页,一片叶子构成的世界,于我是陌生而新奇的。

最终,偌大的庙庵,二十人修行禅茶的队伍,只剩下我一个人。

应该是与茶有着很深的缘分,我不觉得学茶枯燥,反而感到津津有味,即便是在酷寒的冬日,提着装满热水的十几斤重的铁壶,笨拙地往暖瓶里注水。

那一年,茶醒了,活了,我第一次走进了甘美鲜活的茶心。

中日茶文化交流

寻茶,寻觅过去与未来的中国

茶是有生命的,它的第一次生命绽放于枝头,又在制茶人手中涅槃,它的第三次生命,则要靠泡茶人唤醒。

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一片叶子凝聚着历朝历代的注意力。国盛茶香,一片叶子时刻伴随着国运的起伏,在盛世芳香,在衰落期无味。

于是,我萌发了为中国茶的三大文明著书的念头,以亲身经历为中国茶写“cha story”。

茶树起源于中国云南,当我走进云南的原始森林,看到原始野生古树群落保护区,看到那棵2700多年的古茶树,我再一次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历史都化成了灰烬,一棵名为“茶”的树却苍翠依旧,年年芬芳,一直到今天。

在西南大地,我走过100多个古茶树山头,聆听千年古树茶的故事,视野逐渐开阔。

人的态度决定茶的命运,制茶的技艺,因为手掌的参与,并倾注了茶人的细密心思和庄重态度,而成为值得传承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寻找各地的顶级制茶大师,与他们做深入的沟通。访问制茶大师的过程,是逐渐放下忐忑之心的奇妙之旅,大师的热情、坦诚、博爱,让我一次次感动。我忍不住为中国茶骄傲,内心深处对制茶大师们肃然起敬。

因为一杯茶汤中凝聚着对传统的坚守,才让它有不同寻常的力量。中国茶的技艺之魅,让我相信,一片叶子里,有未来的中国。

“中国茶三大文明”丛书之《醒悟|茶境与自然文明》封面

传茶,传播中国式的生活态度

我们总是要明白,为什么这一杯茶如此迷人,它代表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如何在一杯茶里安放心灵?

作为茶的传播者,泡好眼前的一杯茶很容易,弄清楚这一杯茶的来路和去处却不简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梳理,把这杯茶放到国际视野中,去思考它在当下的意义、它能够产生的影响。

我的“茶仙子”之称号,来源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会结束后,我把传播中国茶文化视为毕生己任,在许多重要的场合、历史性的时刻,我以“茶仙子”的身份行走在世界每一块对中国茶文化感兴趣的热土上,不遗余力地构建和支撑一个饱满但更加回归本真的茶—人世界。

茶文化的传承需要落地!

曾经有过很多到知名茶企、研究机构、大学等单位工作的机会,但在我的内心,只坚定一个伟大的梦想:让一杯中国茶香飘全世界!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创业。

2010年10月,在高楼林立的上海浦东陆家嘴我成立了茶文化工作室“茗约”。这是我所痴迷的中国茶文化传承事业的开端。数年后,我联合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一起成功创立了国内首个中国茶三大文明体验空间——茗约茶文化艺术中心。再后来,基于以往的经验,我以“ 文化+科技+旅游”为发展方向,决心将茗约打造成中国式生活方式的集大成者,构建茶文化艺术中心、茶博物馆、茶馆品牌门店、茶叶基因研究中心、国际茶文化学院、茶主题酒店等,意在打造最有影响力的中国茶。

思索未来要做的事,未来的传播方式,未来的影响力……没有多余的想法,只愿将心注入,带着使命感努力将中国茶文化传承、创新、再传播。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茶都以宁静的力量,给人希望,予人哲思,引人前行!

对我而言,茶在,心便若磐石,路便能稳稳地走下去。

雷殿生

北京雷殿生个人展览馆馆长

北京雷殿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来商习院导师

徒步中国第一人,也是世界徒步最远的人,打破了吉尼斯徒步世界纪录;从1987年年末至1998年做了十年准备,自1998年10月20日至2008年11月8日,连续十年零二十天自发自费徒步走遍全国。十年风雨行,他先后走掉了19个脚趾甲,穿烂了52双鞋,走访了中国56个民族集居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及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市和农村,包括港、澳、台地区,穿越高原峡谷、草原河流、沙漠戈壁、原始森林及边境线、沿海线,31天成功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无人区,是历史上只身徒步穿越罗布泊无人区的第一人。总行程81000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是世界上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被评选为“首届中国十大徒步人物”,被誉为“当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