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华文化,《易》乃源头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那么孔子集大成的源头是什么?这个源头就是伏羲氏一画开天而成的《易经》。

《易经》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一部经典,是华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然而,《易经》所具有的卜筮功能,使得人们长久以来,都把它当作是玄而又玄的占卜之书,觉着它十分深奥难测。实际上,《易经》能对未来事态发展进行预测的根据,就是古代先民对宇宙自然规律长期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总结。

大道至简,其实《易经》想要告诉我们三件事情。

第一,人类要与万物和谐共存,必须求同存异。《易经》想要告诉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万事万物,不管是人、动物、植物、矿物,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基因,那就是太极。我们存活于同一个地球,我们拥有共同的基因,但是我们也存在许许多多的差异。为了彼此间能够和谐相处,我们需要求同存异,也就是要保留共同的部分,但更要尊重彼此之间的不同。当今世界,地区之间的确存在许多差异,但是就人类整体而言,我们仍有许多共通点。

第二,《易经》告诉我们,地球万物之间拥有共同的基因——太极,并且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所以我们想问题,应该多从合的观点出发,而不要只从分的观点出发。一个人生了病,找谁看?找外科医生看,外科医生说,这个跟外科没有关系;找内科医生看,内科医生说,内科检查没有问题,你可以去找外科医生看……那究竟应该找谁看?所以,如果医生继续分科的话,病人就会很惨。病人看病前,必须要先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要不然挂了外科,外科说没事,挂了内科,内科也说没事。内科外科医生都说没事,可病人却奄奄一息,于是去挂第三科,第三科说,太晚了,都快没救了,必须专家会诊。来了十几个专家,东看一下西看一下,然后这个专家说,这儿有问题,那个专家说,那里有问题。身体内部是相通的,这样的案例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现在许多中国人做学问,都在学习西方的模式,就是会将某一领域的知识不断地进行分割,分到最后实在是不能分了,就叫专业。我们甚至可以这么理解专业,专业专业就是你讲的我听不懂,我讲的你听不懂。现在人与人之间,已经很难用语言文字沟通,还设置那么多专业名词,岂不更糟糕?

《易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分中有合,合中要有分。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我们不是不分,而是只能合中有分。不分怎么行?但分了以后,合不起来也不行。对于一台空调的生产,每个部件都做得非常完美,可是最后不能组合,那就等于零。因为只有零散的部件,构不成整体,与我们一开始的生产目标完全背离。这样,我们就很清楚了:人类分析问题时,必须要有合的思维。

第三,《易经》告诉我们,天无不覆,地无不载,人应该向天地学习,无私奉献。天无不覆,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天都可以覆盖,可见天是大公无私的。地无不载,任凭再多的东西,大地都可以承载,可见地也是公正无私的。天无私,地无私,那人呢?《易经》告诉我们,人是有责任的,人有责任把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私,变成无私。我们要把自己的私心慢慢转变为公心。古人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人不能只关注个人私利,要推己及人,要奉献,要将自私变成无私。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在这里,我们要为《易经》正名,《易经》不是一本纯粹讲知识的书。如果把《易经》当成是一本只讲知识的书来看,那《易经》老早就被大家丢弃了。现在有很多人反对学习《易经》,说它是落伍的传统,不合时宜,会阻碍中国发展,阻碍我们思想进步……之所以有那么多关于《易经》的负面看法,那是因为持负面看法的人认为《易经》是一本只讲知识的书。知识是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现在适用的知识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就可能不管用了。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有关于“大哥大”手机如何使用的知识,对于现在使用触屏手机一点用处都没有。正因为《易经》不只是一本讲知识的书,而是讲智慧的书,所以它才会流传这么久,并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

《易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易经》不是带给我们知识,而是带给我们思路!由于《易经》所带来的思路与众不同,所以由此产生的中华文化也与西方文化不同。因为各民族的思路不同,大家观察同一个地球,心得体会各不相同,看法也就会千差万别,从而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产生不同的文化。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觉得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只要大家会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懂了《易经》。《易经》是讲阴阳的,但是阴阳到底是两个东西,即一阴一阳,还是一个东西呢?阴阳当然不是一个东西,因为它有一个阴一个阳,可是阴阳也不是两个东西,因为阴是阳变来的,阳是阴变来的,即阴变阳,阳变阴。我们用一句话解释,叫作一而二,二而一。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经常听到,这件事情就是一而二,二而一而已。但是很多人会听不明白,心想这件事情到底是一还是二呢?这些人大多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人的习惯是会把一和二分得非常清楚,而中国人却不会这样。中国人认为数字是活的,大自然里所有的数都是有生命的。比如现在,这里有十只羊,可是过了一会儿,就可能跑掉两只,只剩下八只。中国的数是经常变化的。

西方人的数字是固定的。比如我们问一个欧洲人,那边有几个人?他会先仔仔细细地看一遍,发现有两个,他就说两个,有三个,他就说三个。但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不会这样确切地回答的。如果问中国人同样的问题,中国人会迅速地回答,三五个。“三五个”永远是对的,因为虽然现在有五个,但是谁都说不准一会儿就可能会跑掉两个,只剩下三个;现在虽然只有三个,但是说不定一会儿又增加了两个,变成五个。可见“三五个”这个答案包含了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最后呈现的结果才算确切的答案,何必急着给出固定的答案呢?

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就因此抱怨中国人这样做是模棱两可、模糊不清的表现。然而一而二,二而一,三五个,都是《易经》里面很深刻的道理。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才能悟通,才会懂得《易经》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道理。

所以,中国人做学问,只要关键点一突破,一悟通,就什么都懂了。因为所有的系统都有共同的脉络,“一窍”通了,所有就都通了。《易经》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系统,包罗万象,所有的东西都能囊括其中。所以,为什么古代的人,一辈子只读几本书,天文地理都能知晓呢,就是因为贯穿所有学问的道理只有一个,悟到道理,就什么都通了。

读《易经》的时候,想想伏羲氏一画开天之前的自然景象,只有天,只有地,只有人,这样才会明白伏羲氏的目的,是要人类帮助天地来改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责任。这责任也叫作赞天地之化育。孟子曾讲,老天特地给中国人一个很神圣的责任,就是要我们体会天地的无私,从而把自己从自私修到无私。这应当成为我们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易经》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能够把握重点,要能够随时回归太极,回归原点,再从阴阳重新出发。学习到了一个阶段,需要进行回归,重新出发。再回归,再重新出发。这样一路演变,往来无穷,就会时时有新念头迸发,这样的读书当然要读一辈子。日常工作、生活同样是这个道理,要懂得及时归零。

知识技术很快就会因为更新换代而被淘汰,只有智慧会永远流传。所以作为一个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要时时刻刻重视开发自己的智慧。智慧越开发,知识越多越好,因为会用;智慧没有开发,知识越多越糟糕,因为一点都不会用。那样的你只能被叫作两脚书橱,因为你跟家里的书橱一样,都只是搁放了很多书而已。读了半天不会用还不如不读。

《易经》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向自然学习,顺应自然,按照自然的法则去改造社会,按照自然的规律来为人处世,而不是处处要征服自然。对待自然,我们一要以自然为老师,向自然学习;二要视自然为自己行事成效的检验标准,行事要努力合乎自然;三要不停地追随自然的脚步。自然永远是最无私的,对人类永远是最包容的。我们不能因为天灾时常发生,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就开始斥责大自然,认为他在对人类进行反扑。

《易经》写得非常清楚,地球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我们看到茫茫的大草原,牧草生长得极为茂盛,最后却被牛羊啃食。草原没有抗议,因为它无私,因为它知道自己的生长,就是要给牛羊吃的,而且草原知道,明年春天牧草又能生长出来,这是它的使命。而现在人类引以为傲的高科技正使得地球自我修复的能力逐渐退化,过度索取草原资源,使得大片草原连牧草都根本生长不出来了。即使这样,地球还是在挣扎中努力修复,但人类却声称这是地球在反扑。多么令人羞愧,人类应该自我检讨。

人一定要无私,才有办法跟宇宙共存。什么叫无私?无私不是说人完全没有私心,那是唱高调,根本做不到。我们要一步一步地,慢慢地提升自己的品行,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十五岁有十五岁的责任,三十岁有三十岁的责任,四十岁有四十岁的责任……每十年就要进行一次调整。孔子说:“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要向孔子学习。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很自豪、很神气,因为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这么好的遗产,只要把《易经》悟透了,我们就知道该怎么走才会活得自在。但对于《易经》的学习将会穷尽个人的一生,不能急于一时。

链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易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易经》是一种人工编码系统。它由阴阳通码卦符组成了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三个不同水平的系统层次,同时配以卦辞和爻辞进行文字说明,有着严密、完美的内码数理结构,是目前所知的上古文明中层次最强、结构最严密的符号系统,也是最早运用系统论的典型。《易经》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易经》编码遵循严密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规律,运用简单卦符系统对宇宙万物发展演化规律进行模拟,找到了事物间的抽象关联,比之研究具象关联的现代科学可谓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奥妙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易经》编码的阴阳学说及其极变规律、先后天八卦思想对道家影响深远,是道家学说的思想根基,被道家推崇为“三玄之一”。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易经》的实时定位思想、与时偕行等思想对中医有着至为重要的影响,一人一方、因病成方的治疗原则皆源于此。同时对子午流注、八纲辩证、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等学说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的观念,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易经》对军事理论有直接影响。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六十四卦,适合战争机动战略的选择,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吴起、诸葛亮等,都根据《易经》原理排兵布阵。历史上戚继光抗倭,在创立阵法时也是参考《易经》原理。

《易经》对武术发展也有很大启发。《易经》中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的辞,说“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对习武健身、防身观念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八卦掌、太极拳等,都来自《易经》理论。

《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围棋也是根据《易经》原理演变的游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此外,《易经》在园林、养生、环保、农业等方面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在有些方面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献。《易经》编码独特的实时定位系统论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了现代科学可以“重复”的神话,强调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一面,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随着科学的发展,其深远意义将日益被证明。

《易经》强调与时偕行的变易思想,是和谐文化、与时俱进等国学传统思想的主要来源。

《易经》编码的序结构思想,是已知最早研究事物序结构的典范,比现在的基因排序早了五千多年。同样的卦符,由于序结构不同而有《连山》《归藏》《周易》《邵氏易》之别。

《易经》实时定位的思想,是形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至今对环保、保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易经》编码的模糊观念,是后世的模糊数学的先驱。《易经》编码所依据的四论对中国文字造字、用字的“六书”有着直接影响,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都可以在《易经》的相似论、相应论、相关论、相对论中找到依据。

《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是真正的一分为二观点,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主次要矛盾、普遍和特殊)、整体运动变化、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独树一帜。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驱。《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其二元世界统一论思想,揭示了我们目前所处的宇宙空间的真相,暗示了二元世界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法门。

《易经》中常用的很多词语至今仍在我们口头应用,“突如其来”“夫妻反目”“谦谦君子”“虎视眈眈”等。“咥”仍是陕西方言中“吃”的代名词,“与时俱进”典化于《易经》的爻辞,“和谐社会”典化于《易经》的“和谐律”,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海尔企业文化“日清,日新”、CL的合金文化等都来自《易大传》。21世纪中国的崛起,正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

《易经》对中国文化影响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对儒家、道家、中医、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影响深远,是世界上传承非常完整、绵延不绝、生生息息的文化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