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诗人黄学规印象

胡华丁

黄学规先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数十年来创作了约三百首格律诗词。神州社会和文化学界对他的认同推重,体现出一种哲理:“千磨万砺终出众,剔透晶莹闪闪珠。”笔者读之,深感他的诗词有以下特色:

一是心怀大爱,志接云天。

爱是人类的最高情操。有一首诗这么说:“人生,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爱。你对社会有多爱,决定你的人生成就有多高;你对亲人有多爱,决定你的家庭有多幸福。”人世间,只有爱是无厘头的。

学规先生的诗,是爱祖国的诗。他的七绝《中国申奥成功》,歌颂“登攀不止成正果,更快更高数巨龙”;《圣火上珠峰》欢呼“圣火珠峰亲热吻,祥云一炬照天红”;《贺北京奥运会》又庆幸“东亚病夫成历史,卧龙一跃上峰巅”。词章《风入松·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又云:“飞船绕地越十周,振翅竞风流。图强百载鸿篇展,壮国威,誉满全球。一艇重回随意,已与俄美同俦”。诗人以自己的韵律为祖国歌唱。

学规先生的诗,是爱自然的诗。他以自己的诗词拥抱自然,装点山河。

春天,他欣赏《堤上桃花》,“萧瑟长堤春唤醒,葱笼树下水淙淙”。诗人对春的感知是多么的细微入扣;甚至连《春雨》,他也能看出希望,“柳丝沐雨临湖舞,花杈笼烟爆嫩芽。最是温和勤润物,于无声处孕芳华”。

夏天,诗人特别爱荷。他笔下的荷花,有《月荷》《、新荷》《、季荷》、《风荷》、《清荷》,甚至还有《古荷》、《梦荷》等等,把荷花的各种姿质都写尽了。即使晚年的荷花,也是很有品位的:“芙蓉落尽无姿色,香藕沉沉水下深。依旧挺拔风里立,残荷犹作雨中吟。”

秋天,他寄情《九溪秋色》,“秋色醉人心自醉,十分秋色九分情。删繁尚简三秋树,山涧弯弯山水清”。甚至那片片《秋叶》,诗人也寄予厚望,“休怜落叶满园金,来岁新芽换旧林。春日芳菲花沐雨,声声鸟语动人心”。

冬天,他也有词章《临江仙·雪梅》云:“冰雪满坡梅傲立,山寒涧冻风吹。苍虬似铁展幽姿。清殊独抖擞,无意自称奇。不要人夸颜色好,疏林老干横枝。心甘僻野乐相宜。留得真气在,天地共长知。”

大自然的美景,让诗人陶醉,吟诗以寄情怀。他游过《西湖孤山》、《云南大理》、《海南亚龙湾》、《温州梅雨潭》,他也登过《张家界天子山》、《杭州琅珰玲》、《山东泰山》,他甚至直追《海南天涯海角》(采桑子),但见“南天一柱海边立,椰树云霞。椰树云霞,万里清波抱宝沙。绝非远古蛮荒地,海角天涯。海角天涯,四季和风四季花”。

诗人的胸怀是多么的博大,天地与人同啊!他是那种心中有一个大海的男人。他也启示我们,美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之上的。

学规先生的诗,是爱人民的诗。他爱人间的亲情、纯真和正气,爱人间的一切正能量。诗人爱先祖、先烈、先贤。先贤,是我们广义的亲人。他们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学规先生的诗词,写了《岳飞》、《于谦》、《郑成功》、《葛云飞》、《杨靖宇》、《冼星海》等等,写了《郑和下西洋》,写了《孙中山观潮》。孙中山于1916年9月15日(阴历八月十八日)到浙江海宁观潮之后,曾应邀写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题词。学规先生观潮忆圣,吟唱道:“万马奔腾惊大地,狂涛猛进上云霄。吞天沃日何能挡?澎湃心潮比浪高。”

真爱永恒。诗人黄学规启示我们:爱使生命澎湃。爱与岁月同在。爱是生产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没有比人类的爱更富于艺术性的事业”(梵高)。人类不要生活在冷漠和无情之中。当我们注入了一股爱的暖流,也为实现中国梦增添了强大的道德力量。能否让自己活得快乐,要从学会爱开始。生活因真爱而精彩。

二是语言质朴,明快晓畅。

绘画上有“咫尺千里”、“尺幅万寻”之说。诗歌亦然。诗歌要有深刻的思想、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诗歌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对事物作详尽细微的描绘,而要大胆地压缩事实的过程,选择那些为诗人感受最深切、印象最强烈、最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来描写,用精炼的笔墨来点染生动的形象。学规先生的诗词,在语言艺术上为我们作出榜样。

他的七绝《瀑布》:“ 千旋百转激澜啸,奔放自如无日休。昂首危崖飞跃下,骁腾到海不回头。”短短28个字,形象地勾勒出瀑布的形、声、势,而且以景喻情,寓意做人要有志不衰,勇往直前。七绝《红桃白李》:“ 红桃白李春风里,碧水青山秋月中。心底无尘天地阔,从容面世乐融融。”以“红桃白李”来形容“心底无尘”,用“碧水青山”来暗喻“从容面世”。文字明白,寓意深刻,真乃质朴晓畅之句。七绝《雁荡山大龙湫》:“ 穹崖旷谷仰高崇,千尺险峰奇不同。海上名山幽且壮,飞来天瀑撼神雄”。这首诗平仄工整,语句有音乐性,音节和谐,铿锵动人,有如鼓点,使诗的音调更加响亮,增加读者听觉上的悦感。再如《圣火上珠峰》:“登攀冰壁雪风中,山脊滑行气势雄。圣火珠峰亲热吻,祥云一炬照天红”,同样是文字清新、节奏明快而寓意深刻之佳构。

三是想象奇崛,神韵盎然。

诗,要有形象性。诗歌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他的特征是形象性,可感性。一首诗如果缺乏感性的形象,那就很难被认为是诗,更不能成为好诗。读好的诗,就像整个心身走进作者所创造的同时又是可信的一个环境、一段生活里去。

诗,要用形象的东西去引发感情。恩格斯批评普拉顿“把自己理性的产物当作是诗”的谬误。由于普拉顿的诗篇失去了形象和抒情的特点,因而它的作品“缺少浓郁的诗的气息”,“诗的力量放弃了自己独立的地位,轻易地屈服于强有力的理性的统治”,成了“大部分是理智的产物”,使它成了“诗中理性的代表”。(《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恩格斯对德国另一位诗人夏米索的诗则大加赞扬,因为他有“如火如荼的热情”,从中“可以听到高贵的心的跳动”。学规先生的诗中凸显的,正是这种“热情”和“跳动”。

七绝《茶韵》:“沸水翻腾才出彩,无声舒展放清芳。繁华过后沉杯底,一口温馨一盏香。”短短的诗句,把茶叶的色香味形描写得淋漓尽致,还写出了自己品茗观茶的感受。在诗人的笔下,茶叶有了神韵,被人格化了。《渔歌子·渔港之夜》:“夜港静泊万里篷,海山一色影朦胧。灯闪闪,雾濛濛,云帆梦里盼长风。”这首词,同样是神来之笔。诗人把渔港的夜景,描绘得真切生动,很有气派,而且把那静泊着的帆船人性化了,连做梦都盼着来日有风,可以出航。诗词写得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会引发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到许多东西。

诗人有时还把自己放进诗里,天人合一,物我共鸣。七绝《梦荷》:“入梦犹思君作伴,亭亭玉立满湖栽。今生久有平常愿,我似荷花水上开。”诗人把荷花当作朋友,连做梦都想以荷作伴,要像荷花那般圣洁。这样,作者把自己融入诗行,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心潮起伏,感染人心。

拟人化是文艺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它把客观物体描绘得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实际上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物体对象上的反映和折射。学规先生的诗词也启示我们,诗词表现思想要用间接的方式。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忌讳议论。即使发议论,也应该注意到诗歌的特点,以形象的东西去引发感情。要通过想象,把天上人间,把存在与幻想,联结起来。想象,可以极大地丰富诗词的形象。拟人化手法,就是一根神奇的“魔杖”。搞艺术,只有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才能不断进取。

四是情景交融,蕴含哲理。

思想境界,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灵魂和命脉。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它的思想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健康,是否高远。如果作品的思想贫乏,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论它的词藻有多华丽,也只是文字游戏。而学规先生的诗词,言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意在言外,令人生发遐想。

七绝《黄山松》:“落脚悬崖峭壁中,横出石缝体如弓。根无沃土先天苦,绝处求生气若虹。”前三句,描写黄山松的生存条件是多么恶劣,可它却顽强地“横出石缝”,“绝处求生”,得以“气若虹”。诗人在这里,由景生情,以物喻理,歌颂人生百折不挠的意志。七绝《迎春柳》:“老树轻添细柳丝,鹅黄点点报春知。梧桐遍地参天立,不及刚柔相济枝。”这首诗,前两句诗描写开春来柳枝的神态,后两句作物物对比,认为凡事要“刚柔并济”,以物喻理,触景生情,使思想得到升华。

再如七绝《春笋》:“未见百花始斗妍,竹芽破土已凸尖。常怀向上凌云志,日日攀高段段坚。”诗人寄语春笋,做人谋事要有向上的志向,要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字里行间,蕴含哲理。

学规先生诗词的这些特色告诉我们,作诗要自然真实,从肺腑中流出,切忌矫揉造作,干巴巴地毫无感情;要有广博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也就是要“接地气”,这是创作的必要条件;要善于在普通的事物中发现深刻的哲理,诗的本质就是发现。因此,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世界新的美。


胡华丁:浙江大学教授,著名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