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君诗句忆当年

周舸岷

春节期间,我怀着喜悦之情,细心品读学规君的诗集,一幕幕往事浮现于眼前。1958年,我在浙江师范大学的前身杭州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的第二年,9月,迎来了新一届学生,这中间就有学规君。数年接触,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待人友善、学习勤奋、热爱诗词、成绩优异。那时我也还年轻,跟他不存代沟,彼此率真交往,渐成莫逆。1962年秋,学规君毕业后留校任教。可他并未留在本系内某一教研室,而是分配至外文系。1965年暑期,省里以战备疏散之需,决定学校从杭州迁往金华,外文系因情况特殊,没有随迁,后并入杭州大学。1970年,在“文革”期间,学校一分为三,我被分配到浙江临海。在那动乱的年代,我自顾不暇,遑论与朋友联系,竟至连学规君的去向都不甚了了。

世事纷纭,沧桑巨变。我与学规君再度取得联系是在三十多年后的2001年。这年正当浙江师范大学建校45周年,我主编的刊物《师大校友》拟组织校友撰文,让我最先想到且认为必须取得联系的一批校友名单中,就有黄学规君。经过辗转查找,终于获悉他在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任教,且知其在长期从事美育、德育、挫折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中,成绩突出,其著作《挫折与人生》获1999年全国教育艺术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而其本人,则于2000年获全国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最高奖“铸魂金杯奖”,这是他继深受全国人民尊敬的吴运铎、孙敬修、高士其、张海迪等人之后的又一位获此殊荣者。欣喜之余,旋即致函,约其为《师大校友》撰稿。学规君不孚所望,不久即寄来北京《教育艺术》杂志2001年5月号刊载的,特约记者阙维军对他的访谈录《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永远是开拓》,后该文转载于《师大校友》校庆特刊上。从此我们就又有了联系。

前不久,学规君把他的格律诗词集寄给我,并嘱我为此集写点文字。这一诗集是艺术瞭望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系当代名家推荐与出版工程系列丛书之一种。如果说学规君的心理学专著《挫折与人生》受到社会上广泛好评,令我感到意外;三十年后他成为国内卓有成就的教育工作者,使我感到欣喜;那么这次他以著名诗词艺术家名世,我并不感到意外和惊奇。因为学规君本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他是以其中文的功底、育人工作中的心灵感悟,移注于诗词创作之中,其诗词作品达到为国内诗界瞩目的成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学规君的诗词不仅协韵合辙、平仄有序、极具审美欣赏价值,而且我们又可窥见他的脉搏跳动完全与时代合拍。石涛尝云:“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学规君的诗词正是如此。他曾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欢欣鼓舞,“回眸笑数过来事,开放强国最足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北京举办奥运会而意气昂扬,“东亚病夫成历史,卧龙一跃上峰巅”(《贺北京奥运会》)。过千岛湖而思明代清廉自守的清官海瑞,“碧水连天云淡淡,长思海瑞若清荷”(《淳安千岛湖》);临千步沙而抒发少年激流勇进之志向,“莫道回头才是岸,少年偏爱雪浪花”(《普陀千步沙》)。观雨感其润物,“最是温和勤润物,于无声处孕芳华”(《春雨》);览月赞其诚信,“月缺辉光照不改,诚信原来胜珍奇”(《月缺光不改》)。这些诗句无不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高尚志向和广阔胸怀。

学规君的诗词或绘景、或叙事、或抒怀,均令人耳目一新,常得人生哲理的启示。学规君诗中有言:“十里东风吹碧草,柳摇新绿换年华。行人渐老心休怨,常驻青春岁月遐。”(《春》)此诗先绘景,后抒情,情景相融,耐人寻味。又如:“碧海清辉亘古秋,婵娟千里共温柔。从来夜月多残破,圆满不常亦可求。”(《中秋望月》)此诗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欣赏中秋圆月,描写的是自然现象,令人联想到世间万物,别有一番意味。再如:“山高无语仰朴厚,深水平波澈底澄,玉碧冰清尘不染,云轻心静得安宁。”(《养心》)此诗由山高、水深、玉碧、冰清,写到云轻、心静、安宁、淡定,自然物象与诗人心象相融而成一个淡泊自若的艺术形象,表达了对一种人格操守的追求。还有《英雄》一诗也非同凡响:“莫临挫折叹计空,奇瑰多出绝境中。巧借穷途成杰作,败而取胜是英雄。”学规君在大学求读之年,学习和生活条件很差,校舍建设滞后,天灾人祸不断,诗中所言,均非虚谈,而有当时实际生活的影子。而所谓“挫折”和“穷途”,从“文革”中过来的人们感受到的还会少吗?学规君可谓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又把芳香留世人,作为教育家兼诗人的他,拳拳之心于此可鉴。

我已步入耄耋之年,最让我会心的莫过于他的《知足》一诗:“知足常乐少烦恼,心到无求气自平。世事纷纭难美满,浮沉进退皆人生。”这对忙碌一生、白首夕阳的我来说无疑是一服清凉剂。

学规君,我衷心祝贺你新的诗集出版,并祈望更多的佳作问世!

2014年1月于丽泽花园


周舸岷:浙江师范大学原中文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