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言论(2015—2016)
- 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 章猛进
- 1559字
- 2020-06-28 08:34:33
保持中高速的关键
2015年一季度,浙江经济保持了上年一季度以来的持续回升,并以8.2%的GDP增速位于沿海省市前列,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领跑好态势。而同期全国经济增速下滑了0.4个百分点,沿海发达兄弟省市中除了广东省外,均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有着0.3~1.3个百分点的回落。
2015年一季度全国及沿海省份GDP增速情况比较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日紧的趋势下,理解浙江为什么会连续四个季度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对于保持浙江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意义重大。
在惯常的短期宏观经济分析框架里,我们常观察需求端投资、消费、出口变化,来分解经济增长构成,寻找提振经济的办法。出口下滑拓市场,投资不行拉投资,消费不振促消费。这是数量型增长阶段非常典型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入世”以来屡试不爽,既是常态手段,更是应对危机的法宝。
但是,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这种危机调整式的凯恩斯思维,在政府经济政策干预中已颇难生效。消费有其稳定性,出口高速增长更是昨日黄花,唯一能奏效的是通过政府引导性投资托底,带动社会投资,实现经济回升。但这一手段又面临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产能过剩背景下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并不多;二是政府性投资持续资金来源成问题,一味“扩量”且不说投资边际效益递减,更可能引发债务偿付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高度市场化背景下的经济下行压力,政府保持经济增长只能无为而治,至少在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的阶段不是。换个思维从供给端来看,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劳动生产效率、劳动参与率和就业人口变化率的提高。根据近年来浙江的数据测算,劳动参与率提高对经济增长拉动幅度不到一个百分点,就业人口变化率随着外来人口进入我省的速度明显放缓和老龄化加速,对经济拉动已起负向作用。唯一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的,就是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
过去几年浙江不仅通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大举措,倒逼企业加快适应形势变化,实现健康持续发展,而且通过浙商回归、“四换三名”、市场主体升级、创新驱动、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产业培育等“组合拳”,正向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不仅加出了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更使得拉动上行的更高效率的经济加速改变和替代明显放缓、较低效率的经济。这可以大部分解释浙江经济增速逆全国趋势持续回升的动因。
在国内经济“三期叠加”背景下,浙江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就是要把市场调节和地区调控的着眼点放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上来。为此需探索三条路径:
一是创业创新之路。经济强劲增长动力来自边际革命,来自民间力量。强化供给端调控政策,营造创业创新生态,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新金融、新智造,加速变为新企业、提供新服务、建设新城市,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路径,也是为旧常态经济注入活力使之加速迈向新常态的最有效手段。
二是制度改革之路。创新需要新思维,更需要新制度支持。改革能降低制度性成本,改变激励约束,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浙江无论是“四张清单一张网”、还是“4+6”国家改革战略事项的制度性创新,都是为了在市场化背景下整体性提高区域发展的制度性效率,是政府“必须为,坚决为”的选项。发展创新中突出的制度性矛盾,只能通过制度供给创新和法律固化的手段实现。
三是开放竞争之路。开放已今非昔比。立体交通网络加密加速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让“世界变得更小”,全球化持续深化、投资贸易制度趋同让“世界变得更像”,发展中地区不断加速、地区竞合加剧让“世界变得更平”。“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和自由贸易区建设,让中国开放站在世界的前沿。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中高速,浙江就必须占据全球经济的中高端。而实现的手段只有“全方位开放”——产业开放、人才开放、平台开放,去参与竞争、充分竞争。
这应是未来一个时期浙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