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引领新常态促转型本文由徐志宏、夏谊、马欣雅执笔,成文于2015年8月31日,原标题为《顺势而为谋发展主动引领新常态》,刊发于省咨询委《咨询研究》2015年第34期。

一、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理性确定增长速度,为转型升级留出发展空间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全球仅有12个国家曾实现过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20年。对于浙江经济发展的增速换挡,我们要客观看待,冷静理性,保持战略平常心。当前,浙江经济已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调整正持续推进,新的增长动力正加快形成。要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看到增速换挡、提质增效是规律、是大势,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浙江经济年均增速只要达到6.3%左右,就可以实现省委提出的2020年实现“四个翻一番”的目标。因此,未来一段时期,我省经济只要保持7%左右的合理增速,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就能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推动浙江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准确把握新常态,就要顺应未来发展趋势,为转型升级把正发展方向

要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大力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要积极完善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信息消费、健康养老消费、休闲旅游消费、文化体育消费、医疗保健消费、教育消费、绿色循环消费等,适应居民消费习惯的转变,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有效扩大内需。

要顺应产业组织形态新变化,在培育发展大企业的同时做精做强中小企业。要准确把握未来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引导企业转型和发展,做精做强我省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某一专门领域的技术、生产和应用,走“做专做精再做强”之路,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要顺应对外贸易结构新变化,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要从根本上扭转对外贸易走低端领域的格局,必须转换思维,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要进一步加大进口力度,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技术设备的进口,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浙江制造业,进而提高浙江制造的质量和品牌,推动企业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形成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

三、积极引领新常态,就要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为转型升级增添发展动力

一是向市场要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新常态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市场能做的,都应该交给市场来做,由市场来配置社会的人、财、物的流动和分布。政府减少行政干预,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

二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要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突出问题入手,清除传统发展方式赖以存在的体制条件,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真正落到实处。要重建和完善激励机制,改变目前地方干部中出现的“不会干”“不敢干”和“不想干”的“不作为”或“不愿作为”等问题,要切实调动地方干部积极性,让真正想干和会干的干部脱颖而出。

三是向创新要助力。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进一步突出“互联网+”战略的引领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力度。健全绿色发展目标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环保、节能和低碳等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