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新谋划与经济形势

浙江改革发展的标杆意义本文由省咨询委办公室整理,源自2017年3月10日与新华社浙江分社交流座谈会上委员专家发言压缩而成。

一、史晋川:经济转型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浙江经济近五年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标杆参考意义。

十八大以来的的五年中,浙江经济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浙江人均GDP达到1250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12年标准,已经进入高收入国家(地区)的行列。浙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正确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靠的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总结浙江的发展经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标杆性的参考价值。

第二,浙江在这五年当中是如何通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顺利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创新创业培养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五年中,浙江经济发展的创新事例比比皆是。比方说,在“互联网+”、电子金融、电子商务等领域,浙江打造的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国际领袖企业;像杭州、宁波等城市,特别是杭州,初步地成长为一个“互联网+”创新创业的国际引领城市。浙江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等。

浙江经济在过去五年中,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和绿色生态农业为两翼,这样的一种产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浙江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互联网+”的产业大发展,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由新生代在新的产业领域中的创新企业替代,这是发展规律。浙江已经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到了高收入国家地区的水平,所以要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视野,来看产业结构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浙江在这五年中基本完成了经济发展新的空间结构转换。

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要素是不一样的,需要更多高端的人力资源、资本、信息、物流条件等。这种要素需求的变化对经济空间结构的转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端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的集聚不可能分散在一个个县域经济当中展开,一定是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区中来进行集聚。十八大之后的五年中,浙江的“十二五”规划实施了都市经济圈战略,“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四大都市区战略,并加以实实在在的推进,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说,浙江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已经从县域战略转向都市区战略,转向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这一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浙江经济在新常态发展阶段,集聚高端要素,发展新产业、增强新动力,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下一步的发展来看,浙江经济的发展要从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定位。在新常态发展阶段,国家的空间发展战略在做调整,包括世界经济的空间战略格局和国内的空间发展战略格局,以及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布局,都在调整。杭州市不可能仅仅依靠自身的区位条件,也不可能仅仅靠单个城市的规模优势,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浙江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必须依靠长三角南翼的大杭州湾城市群及发展起来的新产业带来发挥现代都市经济的引领功能,才有可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二、刘亭: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在空间形态上,四大都市区(圈)和百个特色小镇相得益彰。

都市区经济也即区域的中心城市、首位城市,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辐射带动周边的中小城市包括农村共同发展,捏成一个拳头参与更高层次的区域竞争。城市群是城市化的主体形态,也是区域竞争的火车头和主阵地。四大都市区发展,也不是沿袭老的中心城区“摊大饼”式的平面扩张方式,而是通过便捷高效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以“葡萄串”式的城镇有机组合,崛起为城市化发展的新高地。我们编制和执行四大都市区的规划,也进一步明确了都市区的特色定位和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浙江推出了特色小镇理念并付诸实践。浙江版的特色小镇,突出的是“特色小镇”这四个字。“特”是指“产业很特别”,要么是新兴产业,譬如梦想(小镇)的互联网创新、云栖的云计算、基金的风投创投等;要么是历史经典产业,譬如湖州丝绸、龙坞茶叶、越城黄酒、龙泉青瓷、开化根雕等,要能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要么是转型升级的高端制造,譬如余杭艺尚、海宁皮革时尚、濮院毛衫时尚、诸暨袜艺等,都是些时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制造业,一般的制造就不必去插那个特色小镇的队伍了。“色”是指“环境很出彩”,其中特别要出彩的,一个是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还有一个是景色怡人的秀美山川,未来高端的科创和研发,就是应当“孵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小”是指“规模很小巧”,总量少而精、个体小而美。“镇”是指“体制很合理”,原则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市场化运作;突出产业、旅游、文化、社区的“四位一体”。我们要走好“本真版”的浙江特色小镇创建之路,要力戒那种政府主导、人为造镇的“新瓶旧酒”。

第二,在经济形态上,城市服务经济和农村生态经济相得益彰。

浙江的经济转型体现在未来二三十年,城市将主要发展以网络信息智慧应用为核心的服务经济,乡村将主要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人居业和生态加工业“三生业态”为表征的生态经济。

浙江这几年一直抓的生态经济,也是对习总书记“两山”理论的认真践行。绿水青山不会“坐地”就成为金山银山,其中需要两个方面的配合。一个是财政体制需要改革,要把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做到位,让保护绿水青山“物有所值”。另一个也要形成独特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把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本,转变成全面小康的货币资本。从经济形态来讲,沿海、城市抓好服务经济,包括服务化的制造业,山区、农村则要抓好生态经济。

第三,在主体形态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和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相得益彰。

城市化的主体是人、是农民;城市化要以人为本,以农民的转移转化为核心。这绕不开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让农民之所以成为农民”的制度安排,其中的要害就是要切实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好农民身份和其原有财产权的可分离和可流转问题。浙江创造性的实践就是两句话,一句是“让愿意进城的农民进城,让愿意下乡的市民下乡”,另一句是“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还有包括“三位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改革。所有这些捏在一起的组合拳,最后就能够在切实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同时,内在地有效促成农业绿化、农村美化和农民转化。农民转化和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良性互动,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也就慢慢变成了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

三、程惠芳:创新企业发展与就业结构

第一,浙江正在为全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示范性的成效和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浙江的发展战略主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浙江通过推进结构性改革,正在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行业龙头企业、全国的示范企业和世界级的企业平台。阿里巴巴就是国际领袖级企业,海康威视也可以称为世界级企业,发展成效非常突出,可以成为全国的样板。这一轮发展,浙江的产业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最近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产品质量许多都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我觉得浙江可以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示范成效和发展的路径。

第二,浙江的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新格局、新动能正在形成,推动就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浙江过去是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低小散的特点很明显,就业的层次也比较低一些。这一轮就业结构变化就不一样,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特色小镇培养是发展的一个特点,创新人才创办的企业,就业层次比较高。

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那就是就业数量扩大和就业质量提升协同发展。这一轮的就业质量明显比以前好,就业质量提升包括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安全性、工资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工作满意度、职务升迁机会明显比以前好。像浙商银行在很多城市需要设立支行,需要扩大高端人才队伍,浙江在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浙江在不断加大力度。杭州已经成为引进人才居全国之首。通过这一轮的发展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过三五年或五至十年后,浙江将会出现全新的产业格局和就业格局。

第三,浙江的特色小镇为全国的双创发展和创新驱动,提供了创新样板。

浙江的特色小镇,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把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互动构建起一个创新发展的格局,起点比较高,特色小镇成为凝聚高端人才的一个新空间、新平台。这个空间、平台,不但凝聚了高端要素,而且也吸引了高端人才,正在培育出新的产业。我觉得中国未来要引领世界,要减少跟其他国家矛盾的话,不光是去切世界的蛋糕,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国要做新蛋糕,不断地做出新蛋糕,让世界各国来分享中国做的新蛋糕。

四、顾益康:“两山”理论在浙江的实践

第一,统筹城乡谋“两山”。

为什么“两山”一定要统筹城乡发展?因为“两山”不仅仅是农村的,对“两山”的定位一定要放在统筹城乡的角度来思考。

要重新定位什么叫新农村,新农村既是农民的幸福家园,也是城里人养生、养老、休闲的幸福乐园。什么叫新农业,农业不仅仅是种植业、养殖业,按照供给侧改革,农业是全产业链的新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加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文化产业,还有创意产业等,可以说农业“接二连三进四”是第十产业。什么叫新型农民?第一是爱农业,其次是懂技术、会经营,这叫新型农民,所以新型农民是没有身份定位的,只要热爱农业,谁都可以去搞农业,这赋予了新农民的概念。我们要重新定位新“三农”,这也是统筹城乡谋“两山”的要义所在。

第二,要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护美绿水青山。

只有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护美绿水青山,才能实现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来越大,怎么做到?就是用法律等多种手段,打好护美绿水青山的组合拳、治理生态环境的组合拳,就是浙江正在实施的“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这是关键举措。为什么浙江的农家乐、民宿经济等休闲农业发展得好,农村有魅力,因为我们把它保护好了、建设美了,关键就是这两年浙江生态环境的整治,倒逼绿色经济的发展,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浙江“两山”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是可以实现双赢的,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就会越来越大。

第三,就是用改革创新的思路来建设“两山”。

“绿水青山”要美起来,金山银山要大起来,关键是“两山”要活起来。怎么激活?就是要改革创新,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最核心的就是要按照城乡生命共同体的新理念,“两山”之间的资源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鼓励城里人到农村绿水青山来消费、创业,也鼓励农民到城里去投资、创业。城乡生命共同体就包含城乡投资共同体、城乡消费共同体、城乡创业共同体,城乡就业共同体等含义,要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城乡生命共同体。

五、夏阿国:精准扶贫与对口援建

第一,浙江很早就实践了精准扶贫,还为中央扶贫标准的确定做出了贡献。

习总书记在全国提出了精准扶贫,实际上浙江很早就实践了精准扶贫,在全国率先划定了贫困线,2009年浙江确定为4600元。当时国家扶贫办也在谋划国家扶贫线,后来吸纳了浙江的做法定为2300元,即将浙江贫困线的一半,作为全国的扶贫线。扶贫工作还要落实到地区、落实到人,划定了26个县,再加3,即“26+3”贫困县,并划定了271万人属于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5200多个村。

在扶贫方面,浙江十分注重制度建设。比较突出的就是制定了特扶政策,从26个县中选了6个县作为特别帮扶对象,后来又增加了6个县,也就是“6+6”。省财政每年给予一般转移支付特别帮扶资金,第一批6个县每年2亿元,第二批6个县每年8000万元,一直执行到现在。省财政每年拿出16.2亿元用于帮扶,开始要追加到18亿元,而且制定了结对帮扶、山海协作,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省级部门同欠发达地区结对,而且结对到村,每个村都有联系对象。

第二,浙江扶贫工作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对外扶贫,这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局意识和发展理念。

对外扶贫帮扶了全国很多地区,如汶川地震中受损较重的青川,长期结对的包括新疆阿克苏、西藏那曲,青海、贵州,这些地区都是浙江的对口帮扶对象。二十年来,浙江财政帮扶资金210亿元,帮扶2700个工程,这很不简单,都是拿出真金白银。这是真扶贫,是浙江坚决执行中央政策的具体体现。

六、姚先国:民生保障与公共管理

第一,浙江对习主席提出的执政理念,领会到位、落实得力。

执政为民,归根到底是要让老百姓也过上好日子,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从浙江来看,省委、省政府确实是认真践行这样的理念,无论是经济创新发展、践行“两山”理论、城乡居民收入的分配、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改革等等,这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与发展举措,浙江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效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全国领先,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走在前列,平安浙江、美丽浙江,富裕浙江让外地人羡慕,本地人自豪。

第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都遵循和践行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五大思维”,在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良性循环方面体现得尤为充分。

一是底线思维。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以损害社会稳定、人民安全为代价,不能以牺牲人民福祉为代价,提出了确保平安浙江、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这三条底线,并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落实、确保了经济对民生改善的正向促进作用。

二是辩证思维。把解决民生难转化为新增长点,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的经济,经济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为依归。浙江则把解决住房难、乘车难、上学难、看病难等视为潜在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与此相关的新兴产业,提供有效供给。“五水共治”“四换三名”既是产业升级、环境整治,又倒逼转型,改善民生,收到了一石多鸟之效。

三是创新思维。浙江人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在全国独树一帜,世所公认。

浙江又是民营经济发达、市场意识超前、市场化领先的省份。这种环境使得浙江各级党政部门在官民互动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在注重发展和保护民间创业创新的同时,加快政府自身改革,以体制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来改善发展环境,激发民间力量,增强市场活力。浙江率先提出“政府转型”是关键,率先进行权力清单改革,推行“四张清单一张网”,最近又推出“最多跑一次”的口号与举措。进一步改善政府管理,推进全社会创新创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七、蓝蔚青:“平安浙江”与社会治理

第一,统筹五大建设,全面建设“大平安”,针对突出问题,集中力量进行专项整治。

“大平安”是浙江最早提出的,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小平安,抓治安。而我省是“五大建设”通盘考。这几年充分体现出建设“大平安”的效果。比如经济平安,如资金链、担保链断裂,浙江有效地化解了经济风险。在政治领域,浙江非常重视规范政府权力,方便群众办事,比如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现在的“最多跑一次”,实际上对解决干群矛盾、政企矛盾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还有扎实抓好民生工程,下大力气治理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特别是“五水共治”“三改一拆”,还有像食品安全,浙江省这几年花大力气化解了,拔掉了社会矛盾的导火线。

第二,抓好源头治理,多渠道化解社会矛盾。

建立了预警体系,我们的信息收集处理相当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向上反映,及时得到处理。普遍建立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第三方参与制度,省里有一套相当完善的办法,怎么征求意见?怎么安置?怎么补偿?都有明确合理的规定。还有条块结合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机制和平台,条条块块都有,而且相互衔接,实行联动,有一套应急机制,还有一支比较强的队伍。

第三,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浙江各级政府比较早地摈弃了垄断资源、与民争利的思维。政企之间“亲清”关系本来就做得比较好,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政企关系、官民关系,这是浙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政府往往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力,办事公开透明。

第四,重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和民间力量的作用。

社会治理不仅是为了人民,而且要依靠人民。现在政府为了人民的意识都比较强,强化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浙江就比较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社会组织、民间力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实行“以社管社”,用社会组织来引导、服务、管理社会组织。

第五,建立并且落实严格的责任制。

比如说通过“两张报表”落实了主要领导的责任,还建立了系统的组织架构,明确由哪个领导负总责,谁负专责,还有条块结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责任制、考核制,还有一整套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等等,这方面确实做得非常细。

第六,以智慧治理作为科技支撑。

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实现信息共享,线上线下结合,运用大数据技术、移动终端,有效地提高了治理效率,扩大了参与面。像政法委开通的平安浙江app已有400多万用户,随时可以报案,随时可以检查。“互联网+矛盾化解”“互联网+公共安全”“互联网+执法司法”“互联网+基层自治”“互联网+诚信体系”把智慧治理运用到平安建设的方方面面,明显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