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朝(1022—1063)

天圣二年甲子(1024)宋郊榜

杨佐 字良助。明州鄞县人。登天圣二年进士第,历官资政殿侍读,官至龙图阁直学士。玄孙珏,登绍定二年进士。

《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天圣二年甲子杨佐,据《四明诗汇》补。案《诗汇》:字良助,除宁海县令,累迁资政殿侍读,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光绪鄞县志》卷三十《人物传五》:“杨珏,字君实。高祖佐,官龙图阁直学士。”

注:《光绪鄞县志》前,历代宁波府、鄞县方志均不载杨佐,其虽据郑大节《四明诗汇》增补,然郑书已佚,不知郑氏所据。另查光绪前宁海诸志,亦无载杨佐为县令之内容。

沈兼(974—1046) 字子达。明州鄞县人。登天圣二年学究科进士第。祖籍吴兴,乃望族沈氏之后,五世祖沈陵吴越时任官明州,故徙家于明,天圣二年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历卫尉寺丞、知归安县、知邵武军归化县。官至太子中舍、苏州通判。为官甚直,与使、守议多不和,常与之争,遭诬坐免。晚年安居乡里,能文。子起,登庆历二年进士,事父孝。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九《太子中舍沈君墓志铭》:“沈氏世家吴兴,其后有陵者仕吴越王,卒官明州,家之,五世而生公。公讳兼,字子达,以五举进士得同学究出身,再补尉,有能名,用举者迁卫尉寺丞、知湖之归安县。移知邵武之归化,又有能名。迁太子中舍、通判苏州,其以能闻愈甚。

“公好刚,遇事果急不顾计。为通判日,与守争可否,不为之小屈。重犯转运使,使、守相与害公,入之法,除名,天子薄其罪,免所居而已。公归怡怡,间为五字诗自戏娱,无躁戚言。卒于家,年七十三,庆历六年七月也。

“子男一人,起;女三人。起好学,能守节法,为进士,与安石同时得科名者也,公之坐狱,为判官滁州,立弃官从公以得罪,世以为孝。将以某年某月葬公某处,以夫人柳氏祔,先三月来求铭。与铭曰:生也不得其须而死,死也何有,有嘉者子。呜呼!已矣夫!”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天圣二年宋郊榜:沈兼。”

注:宋天圣二年榜于《宋元四明六志》中,宝庆志、延祐志均失载。沈兼一支乃吴兴沈氏迁明之重要支脉,涉及吴兴沈氏及其迁徙的主要著作有唐燮军《六朝吴兴沈氏及其宗族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周扬波《从士族到绅族:唐以后吴兴沈氏宗族的变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天圣五年丁卯(1027)王尧臣榜

李弈 一作李亦。明州鄞县人。登天圣五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天圣五年王尧臣榜:李弈。”《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天圣五年王尧臣榜:李弈,《登科记》作亦。”《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天圣五年王尧臣榜:李弈,《登科记》作亦。”

虞协 明州鄞县人。登天圣五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天圣五年王尧臣榜:虞协。”《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天圣五年王尧臣榜:虞协。”《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天圣五年王尧臣榜:虞协。”

天圣八年庚午(1030)王拱辰榜

朱公绰(? —1077) 明州鄞县人。登天圣八年进士第。其族自吴越时朱琼守明州,故自越州徙至明州。父朱亿,曾知官邕州,并率族迁至苏州,故世称其族贯苏州。公绰少从学于范仲淹,为范氏所重,曾提出建州学之议,为范氏采纳,捐舍立学。登第后,初授盐官县令,究察民瘼,建盐法,损茭输,省茶税,清田畛,颇有官声。后历知广济军,仕至光禄卿、知舒州,兴修水利,亦有政绩。《全宋文》录其《赐司命冕服记》一文,《全宋诗》则录有《与宋景文公唱酬牡丹诗》诗一首。其子朱长文,登宋嘉祐四年进士,于方志、艺术、诗文等皆有建树,著《琴史》等。

宋朱长文《乐圃余稿》卷九《朱氏世谱》:“至我高祖,为越州剡人。高祖讳滋,会董昌乱越,钱氏据杭,隐居田里,涵德匿耀,乡人尊之。武肃王常召置幕府,卒辞以去,年八十九,生于唐乾符之丙申,卒于本朝乾德平蜀之岁,葬剡之游谢乡。有子四人:长曰某,次曾祖也,次曰承厚,次曰承福。曾祖讳琼,百行完粹,达于从政,钱氏以宗子守明州,高选僚属,仕于四明,遂家焉,卒,葬于鄞县。生四子:长曰曙;次曰昉;次曰万;季,吾大父也。昉生正伦。公,言公辅正伦,三班奉职。吾大父讳亿,始来京师,太宗皇帝召对便殿,仍命以官,自壮年越于耆龄,其所历皆有功最。接人和,待物厚,取与义,治家严,赒亲戚不吝。以内殿崇班阁门祗候守邕州,卒葬于苏州吴县南峰山西,赠刑部尚书。生五子:长曰炳,才高文奇,不幸未仕而死。次先君也。先君讳公绰,少从学范文正公,为高第,以辞章魁冠士林,擢进士第,仕至光禄寺卿,历彭州、广济军、舒州太守,民闻至而喜,去而思,有智谋才术而未尽其用也。曜早世,次公彦,长洲主簿;次公愿,今以宣德郎致仕。先君生六子:长曰长文,宣德郎、太学博士;次百药,早卒;次仲方,明州象山尉;次季端,颍昌府节度推官;次叔,早卒;次从悌,瀛洲防御推官,监陈留酒税。自承厚之曾孙曰昱,与大父同徙姑苏。昱生何,登进士科,为循州司户参军卒。何生二子:曰甽,曰虎。甽今为朝散郎,通判楚州。高祖之诸孙在剡,居宋村山者:曰德昌,曰德倪,德昌之子曰仁赏,德倪之子曰仁长,曰仁遇,曰仁盛,四人者各有子,皆服先畴,不失旧业。”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四之“熙宁八年五月丙戌”条:“诏兴修水利工役,大者听守臣申监司交割公事,与以次官讫,躬诣彼案验,具往复日数以闻。从知舒州朱公绰请也。”

曾枣庄等《全宋文》卷五百七十八《苏梦龄·盐官重建公宇记》:“景祐三年秋八月,试典校秘书朱君公绰莅兹土。君勤宣利泽,究察其瘼,期岁报政,四年大成。先是海涛常乘风害田畴,既过则其稼皆瘁,大至于坏郛漂廛,民垫而咨,莫为噢咻。君乃上议州牧洎计台,作为大防,以纾海祸。次以牢盆之家,计丁赋盐,口率九斛,而富窭不侔,有终身不识鞭楚者,有肤血未尝少干者,得罚者月以百数。君恻然伤之,于是建户盐之法,以科力亭界刍莽,为重轻之差,条成五等,盐民忭而从之。旧课仅四万,法既变,乃登至前所谓六万者焉,是谓课常。既而邑农且当岁输茭秣,既非杭郡之产,乃相与远出市之,行路会计之用凡费钱百,而数未能及秤,下益重困。公又决策课民,俾秤输钱三十,官立场购之,先秋募刍所产地,愿鬻者鬻焉。台即颁其例于属邑,因符君并治之。众邑之输凡数万秤,盖不逾月而集,远迩莫不称便,逮乎浙东支郡,亦皆乞用是例,于今赖之。复以郡例,常岁官出茶荈科卖于邑,以千二百缗为限,弥三十年,率以课亏,谴官捶吏;且强售于贱贫,然所出悉已腐恶,无堪饮者。君又白台,请疏于朝,得灭旧课大半,今才于五百缗;仍诉之于郡,祁必选精以给。是以民获息肩,而继君者亦无虑非罪之谪矣。嘻嗟乎,斯民痛此数害久矣,而皆闵然无如之何,君能研其筹虑,一为革之,始欣然乐其生焉。凡君之莅政,其荦荦大节概若此。治既和,民用讫宁,乃合而请曰:‘君于吾民,其赐厚矣,民无以图报。今县署久隳弊,殆不可以居,愿更而葺之,俾其明燥。’君颔之曰:‘兹所以朝夕虔君命也,尔曹议修,固吾志耳。’初,斯署构于太平兴国中,至是岁四百甲子矣。其署隘,门不容驷,中偃污潦,幽林翳蔽,黕如从祠。前尹虽悉懑,嗟然规治之,则靡遑暇也。君即徇人之欲,以闻于州,然后艾其灌木,斩其蓬蒿,夷其朽坏,爰大其闳,而创为高观,次阖重键。东西设长庑,至于堂寝垣墙,悉涂塈之、缮完之,一变于新。不僭以侈,不猥以险,邦人瞻顾,其心滋欢焉。众君子谋落之以文,且不知梦龄之无似,而谓其尝为《春秋》之学,固请以图不朽云。康定元年冬十月初吉。”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十三《朱公绰》:“公绰,吴人。天圣八年进士。曾为盐官令。”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一《朱公绰》:“字成之,长文父也。少从范文正学,为时名儒。景祐四年,自秘书省校书郎为盐官令,勤宣惠泽,究察民瘼,建盐法,损茭输,省茶税,清田畛,首称循吏。宝元元年,权本州书记,历知彭城县、广济军。仕至光禄卿、知舒州。”

《吴郡图经续集》卷上《学校》:“吴郡昔未有学,以文请解者,不过数人。景祐中,范文正公以内阁典藩,而叹庠序之未立。我先君光禄,率州人请建学,文正公请于朝,奏可,乃割南园一隅以创焉。”注:是志乃宋元丰间朱公绰子朱长文所纂修,故其先君即公绰。

《乾隆海宁州志》卷七《职官·县令》:“朱公绰,(景祐)四年□月任,宝元二年正月权本州书记,详《名宦传》。《金志》按《赵志》言本州,不知何州。今考《宋史·地理志》,太平兴国三年吴越国王俶纳土,国除,复为杭州,至建炎三年始升杭州为临安府,则本州即杭州也。”注:《金志》即清人金鳌修《乾隆海宁县志》,今有清乾隆二十三年刻本及乾隆三十年增刻本传世,藏上海图书馆。《赵志》为明赵维寰《宁志备考》,上海图书馆藏清抄本。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天圣八年王拱宸榜:朱公绰。”《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天圣八年庚午科王拱宸榜:朱公绰。”

注:学界对于朱公绰尚无专题研究,多在涉及朱长文的研究中提及,如邓小南之著《朱长文家世、事历考》(见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大史学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及《北宋苏州的士人家族交游圈—以朱长文之交游为核心的考察》(见袁行霈《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施渥 明州鄞县人。登天圣八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天圣八年王拱宸榜:施渥。”《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天圣八年王拱辰榜:施渥。”《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天圣八年王拱辰榜:施渥。”

景祐元年甲戌(1034)张唐卿榜

吴毂 《宋登科记考》作明州人。登景祐元年进士第。历官濠州知府,有才名,与其兄吴榖并称“二难”。

《康熙庆元县志》卷八《人物志·文学·宋》:“吴毂,景祐甲戌进士。授濠州知府。其才名与兄穀齐称,诗文行世虽残绿剩幅,一字一金,时人以‘二难’称之。”

《雍正处州府志》卷十《选举志·进士》:“景祐甲戌科张唐卿榜:吴毂,官知府,俱龙泉人。”《光绪处州府志》卷十六《选举志·进士》:“景祐甲戌科张唐卿榜:吴毂,濠州知府,俱龙泉人。”《乾隆龙泉县志》卷九《选举志·进士》:“景祐元年甲戌张唐卿榜:吴毂。”

注:《宋登科记考》作吴毂为明州人,然甬上历代诸志皆不载吴毂。考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庆元方志,吴毂应为丽水庆元人士。或因庆元县古属龙泉,宋庆元三年(1197)方设,而宋绍熙三年(1194)明州已升为庆元府,两者同名易混淆。《宋登科记考》实为误著。

苗振 《宋登科记考》作明州人。景祐元年以第四名及第,初授大理评事、签书诸州节度判官厅公事,后传召试馆职不中,被晏殊称之曰“倒绷孩儿”(因一时疏忽失误)。熙宁时知明州,纵容属下,多行不法,陷害属下,后遭查处,贬斥为抚州团练副使。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五十《苗振职方郎中制》:“敕某:尚书郎中,序列五品,其于朝廷之位亦已显矣。尔用选擢,尝更任使,积功久次,得在此位。所居三岁,宜进一官。至今而后得迁。乃以尔尝有谪,朕于黜陟,岂苟然哉?自尔取之而已。往思自勉,以称褒升。可。”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四“宋神宗熙宁三年八月辛酉”条:“辛酉,光禄卿苗振责授抚州团练副使,前明州司理参军辛肃特勒停,国子博士裴士尧依冲替人例。振坐前知明州不法及故入士尧罪,而肃以阿随故也。初,士尧知奉化县,振所为不法事下县,士尧皆格不行。振怒,械系士尧于狱,且文置其赃罪,案上,士尧勒停,经恩未得叙用。已而士尧击登闻鼓自诉。至是,重罪皆得雪,独有带沽耗酒私罪徒一年,贷所监临坐赃论笞二十。会赦,故有是命。于是,尝签书士尧狱事者,虽去官,皆罚铜二十斤。通判丁降远小处差遣。又明州胥吏十人,挟振恣横,号“十大卿”者,内七人特编管。初,上欲止降丁,曰:‘通判与知州体敌,不能救正,所以当深责。’王安石曰:‘方今官小者,大抵莫肯任责以救正其长。若示不足责,则愈不知惧。’乃并罚之。”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七:“苗振以第四人及第,既而召试馆职。一日,谒晏丞相,晏语之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振率然答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公俯而哂之。既而试《泽宫选士赋》,韵押有王字,振押之曰:‘率土之滨莫非王。’由是不中选。晏公闻而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矣。'”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苗振以列卿知明州,熙宁中致仕,归郓州,多置田产,又自明州市材为堂,舟载归郓。时王逵亦致仕,作诗嘲振曰:‘田从汶上天生出,堂自明州地驾来。’此句传至京师,王荆公大怒,即出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访其事,子韶又言知杭州祖无择亦有奸利之迹,于是明州、秀州各起狱鞠治,振与无择贬斥。熙宁已后,数以谣言起狱,然自逵诗为始也。”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七:“景祐元年四月十八日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张唐卿,第二人杨察,第三人徐绶,并为将作监丞,通判诸州;第四人苗振,第五人作中立,并大理评事,佥书诸州节度判官事。”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三十一之十五、三十一之十六:“康定元年四月九日大理寺丞谭嘉震召试舍人院,策四上,诏换内殿崇班。……八月七日殿中丞苗振召试学士院,赋四下、诗五上,诏升知军差遣。”

《宝庆四明志》卷一《郡守》:“苗振,光禄卿。熙宁初以知明州致仕,鸠材为堂,联舟载归郓州,且多置田产。王逵作诗曰‘田从汶上天生出,堂自明州地驾来’,句传京师。时王安石当国,闻之,遣御史王子韶廉其事于明州,起大狱治之,振竟贬斥。见《续通鉴》。”

注:《宋登科记考》作苗氏为明州人。然查甬上历代方志,皆无载苗振为明州人,仅记其在明州事。又疑其致仕后,归郓州营田建堂,或为郓州(今山东东平)人,查东平方志,又不载苗氏其人,故其籍贯存疑。

许敏 明州鄞县人。景祐元年头甲及第,初授大理评事、知县,然治案不严,多冤狱。后迁太常博士、苏州通判,在完成护送宋帝画像入汴京的任务后,卒于青阳驿。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一《许敏冤屡见》:“许敏,明州人,张唐卿榜第一甲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县。尝因用刑箠杀人,其后冤屡见,但相去尚远。经二十年,敏以太常博士通判苏州,其冤渐近,稍至榻,与敏夫妇同寝。其始,敏夫妇在外,冤卧于内,既而间隔,卧于夫妇之间,知其为鬼,无如之何也。是时,诏索天下御容,令转运司差官护送入京,敏与太守林大卿不协,于上司求行。自京师归,至汴上青阳驿,其冤逼之,敏死驿中。”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景祐元年张唐卿榜:许敏。”《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景祐元年张唐卿榜:许敏。”《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景祐元年张唐卿榜:许敏。”

沈言 明州鄞县人,一说奉化县人。登景祐元年进士第。《光绪奉化县志》有传。

《光绪奉化县志》卷二十三《人物传一·宋》:“沈言,字圣谟,封山人。景祐元年进士。任南昌推官,升河南道御史。明法制,公听断每庭谳,判决如流,日理数十,词悉中肯綮。政严令肃,惩贪振良,视南昌尤厉,人莫敢触其锋。长于诗赋,操笔千余言,旨邃词葩,识者珍之。卒年九十。《沈谱》。”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景祐元年张唐卿榜:沈言。”《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景祐元年张唐卿榜:沈言。”《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景祐元年张唐卿榜:沈言。”《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宋景祐元年甲戌沈言,补,有传。”

注:考沈言籍贯:一,《光绪奉化县志》所补录,晚于《乾道四明图经》等宋元三志的记载,而光绪前奉化诸志皆不载沈言,故难以征信;二,《光绪奉化县志》据沈氏族谱而补,而志传多误,如其载“任南昌推官”,查南昌历代方志所载宋推官,并无沈言,且宋自开宝八年已废道为路,无河南道之建制,更无所谓“河南道御史”之职。故所采“沈谱”有伪造嫌疑,并为志书误采。

刘孝先 明州奉化县人。登景祐元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嘉靖宁波府志》卷三《选举表·宋》:“景祐元年奉化刘孝先。”《雍正宁波府志》卷十七《选举上·宋》:“仁宗景祐元年刘孝先,奉,《宝庆志》无。”《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宋景祐元年甲戌刘孝先,张唐卿榜。”

宝元元年戊寅(1038)吕溱榜

丁渐 明州鄞县人。登宝元元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景祐五年吕溱榜:丁渐。”《嘉靖宁波府志》卷三《选举表·宋》:“宝元元年鄞县丁渐。”

注:丁渐中举之事,仅《乾道志》载,《宝庆志》、《延祐志》均失载,然明以后府志、鄞县志俱载。又据《宋登科记考》引《宋史·科举志》、《宋会要·科举》等文献记载,并无景祐五年榜,当为宝元元年榜,实为《乾道志》误。

王异 明州鄞县人。登宝元元年进士第。原籍齐州,历官太常寺丞,后累官至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熙宁间知湖州,后又知太平州、潭州。有诗《题招提院静照堂》,见《嘉禾志》、《宋诗纪事补遗》、《全宋诗》。

宋胡宿《文恭集》卷十四《王异可太常寺丞制》:“敕某:早跻俊等,寖服朝联,长治剧邑之烦,介居左蜀之险。节廉既著,政敏亦修,条上计文,覆视官簿,劳最甚白,褒陟信宜。擢丞礼乐之司,尚委弦歌之宰。益思自效,勉绩来勤。”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五十《都官员外郎充秘阁校理王异可司封员外郎制》:“敕某:尔以艺文高第,进仕朝廷。廉靖谨良,有称于世。校文秘阁,典事方州。甄序岁劳,进迁惟允。往共厥服,其愈懋哉。可。”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十《王异》:“王异,鄞县人。宝元元年进士,治平四年司封郎中,充秘阁校理,知湖州。”

《嘉泰吴兴志》卷十四《郡守题名·宋》:“王异,司封郎中。熙宁元年四月到任,二年移知太平州,改知潭州。”《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宝元元年吕溱榜:王异,继文子,贯齐州,系考中魁选,以文有摩改,奉旨特降第五名。”《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宝元元年吕溱榜:王异。”

庆历二年壬午(1042)杨置榜

申屠会 明州鄞县人。登庆历二年进士第。历官太常博士、殿中丞。

宋胡宿《文恭集》卷一四《武康可太常博士裴耕马先张应符申屠会并可殿中丞史珍薛端并可守太子中舍人李巽可大理评事制》:“敕某等:朕日者右飨合宫,咸泽庶位,并甄一等之秩,用洽三神之和。尔等类偕曲恩,差进茂级,而满课已上,考格当迁。吏劳不可以外遗,王泽当令于下究。并申后宠,匪隔前恩,往承朝绋之华,勿替王官之守。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二年杨置榜:申屠会。”《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二年杨置榜:申屠会。”《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历二年杨置榜:申屠会。”

陈骙《宋故母夫人申屠氏墓记》:“母夫人姓申屠氏,世为明之鄞人。……大父会,故任太常博士。”注:是记撰于宋乾道五年(1169)。

沈起(? —1088) 字兴宗。明州鄞县人。登庆历二年进士第,授滁州判官,监真州转般仓。后其父沈兼病,弃官服侍,遭劾,终为仁宗赦免。其事后为世所重,列入《百孝图》。后迁知海门,修筑堤坝,以抵御潮水,利于溉田,为民所称。包拯荐为监察御史,立考课之法,设河渠之司。后因论事不合,通判越州,后知蕲州、楚州等。后历任京东路提点刑狱、湖南转运使,平盗贼,减商税,有政绩,擢三司盐铁副使、陕西都转运使,平定庆州叛乱。曾以吏部流内铨出使契丹,争国节。后世宋使使契丹礼制,乃自其始。再迁天章阁待制,知桂州,行王安石之法,意攻交趾,然后交趾侵宋,贬官郢州,后又知越州、秀州等,卒于苏州。其文集已佚,仅有奏札若干,散见于《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今已全收于《全宋文》第三十八册。

《宋史》卷三百三十四:“沈起,字兴宗,明州鄞人。进士高第,调滁州判官,与监真州转般仓。闻父病,委官归侍,以丧免。有司劾其擅去。终丧,荐书应格当迁用,帝谓辅臣曰:‘观过知仁,今由父疾而致罪,何以厚风教而劝天下之为人子者?’乃特迁之,知海门县。

“县负海地卑,间岁海潮至,冒民田舍,民徙以避,弃其业。起为筑堤百里,引江水灌溉其中,田益辟。民相率以归,至立祠以报。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吏部格,选吏以赃私挂法,无轻重终身不迁。起论情可矜者,可限年叙用,遂著为令。立县令考课法,设河渠司领诸道水政,乞采汉故事,择卿大夫子弟入宿卫,选贤良文学高第给事宫省,勿专任宦官,宗室袒免亲令补外官,复府兵,汰冗卒,书数十上。以论兴国铁官事不合,出通判越州,改知蕲、楚二州。

“京东岁饥盗起,除提点刑狱。至,则开首赎法携其伍,盗内自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后。改开封府判官,为湖南转运使。凡羽毛、筋革、舟楫、竹箭之材,多出所部,取于民无制,吏挟为奸。起会其当用,自与商人贸易,所省什六七。召为三司盐铁副使,直舍人院。

“熙宁三年,韩绛使陕西,加起集贤殿修撰、陕西都转运使。庆州军变,将寇长安,起率兵讨平之。会韩绛城绥州不利,起亦罢知江宁府。入知吏部流内铨。奉使契丹,至王庭,其位著乃与夏使等,起曰:‘彼陪臣尔,不当与王人齿。’辞不就列,遂升东朝使者,自是为定制。六年,拜天章阁待制、知桂州。

“自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王韶以熙河进,章惇、熊本亦因此求奋。是时,议者言交阯可取,朝廷命萧注守桂经略之。注盖造谋者也,至是,复以为难。起言:‘南交小丑,无不可取之理。’乃以起代注,遂一意事攻讨。妄言密受旨,擅令疆吏入溪洞,点集土丁为保伍,授以阵图,使岁时肄习。继命指使因督盐之海滨,集舟师寓教水战。故时交人与州县贸易,悉禁止之。于是交阯益贰,大集兵丁谋入寇。

“苏轼知邕州,以书抵起,请止保甲,罢水运,通互市。起不听,劾缄沮议,起坐边议罢。命刘彝代之以守广,日遏绝其表疏,于是交人疑惧,率众犯境,连陷廉、白、钦、邕四州,死者数十万人。事闻,贬起团练使,安置郢州,徙越,又徙秀而卒。

“起生平喜谈兵,尝以兵法谒范仲淹,仲淹器其材,注《孙武书》以自见,卒用此败。”

宋刘敞《公是集》卷三十《制诰·都官员外郎邢梦臣可侍御史殿中丞沈起可监察御史里行》:“御史执宪毂下,纪纲国体,非雅亮劲正之士,不足参论议,广聪明。拯与景初,吾所信也,使之慎简厥僚,必皆其人,而拯也以起闻,景初也以梦臣可,稽之阀阅,察之望誉,人咸曰:‘允哉。’予甚嘉之。夫鉴以明故可正容,绳以直故可形枉。毋勤小补而遗大体,毋忽近务而隳常守,事君尽礼,其可以报知己乎!”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二《通州海门兴利记》:“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余,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宋沈括《长兴集》卷十八《故天章阁待制沈兴宗墓志铭》:“沈氏之先以国命,三代之前为帝少昊、玄冥之后,国绝于商周之间。周武王以封其季弟()季。盖其后有沈子嘉,见灭于楚,楚以为县,使公子王为沈王。其子孙时时见于《春秋》经传,而叶公诸梁最显于楚。凡沈国三绝,其子孙有出于茅姓者。自汉以后,居武康者为大族。齐郡、丹阳、下邳皆沈望,其人微不足称,自以其望卑,稍折而入于武康,故武康之沈亦不坚知其所出。

“自公六世祖陵仕吴越府为奉国军镇遏使,复为人。公之曾祖敬,其子干,始赠屯田郎中。孙兼,太子中舍,赠刑部侍郎,公之考也。公讳起,字兴中,少笃学,有闻州闾。州举进士第一人,复以高第调滁州军事推官。发运使表监真州转般仓。刑部病,公委官守归侍,少时以丧免。有司坐公擅去以法。丧除,为天平军节度推官。荐公者数十人,皆名辈显人,格当迁,以前坐报罢。廷议以亲疾得罪,既以绳法,而又不与其进,无以劝天下为子者,乃特迁大理寺丞、知通州海门县。海门负海土卑,间一二岁潮一至,辄冒人庐舍。民逃徙以避之,至相奴隶以自给。公为设防障水,为堤百里以长,引江水以灌其中,田益辟,民相招携以归。僮仆其民者感公义,亦折券归之,户口大息。公抚纳休劳,民以阜饶。人德公,相与筑祠以报之。长吏欲表上其事,公力止之,曰:‘此令职也,安可以为利?’

“秩满,迁殿中丞、知饶州鄱阳县。饶,剧郡,鄱阳,州所治,令少称职者,公特与此得誉。御史缺中丞,包拯未成识面,骤引公自辅,除监察御史,公亦慨然喜于得言。其所指摘弹劾,无所假借。每论朝廷大体,如吏部格选焉,吏以私挂法,无重轻终身不迁。公以为人才难得,一挂文则废其终身为已甚,可限岁年,使得自新。立县令考课法,设河渠司领诸道水政。用汉故事,择卿大夫子弟入宿卫,选贤良文学高第给事宫省,不宜专任宦人。书数十上,会兴国军铁官补吏法下从官御史议,皆谓法已弊,不可无议,独公抗议以从旧便。论不合,出为太常博士、通判越州。

“御史中丞韩康公以公议是,亦请去,而补吏法竟不便。岁余知蕲州,迁屯田员外郎。亲祠明堂,改都官,赐绯衣、银鱼袋。去,知楚州,齐鲁间岁饥,盗数发,州县不能禁,以公提点京东路行狱公事,督捕盗贼。公至部,开首赎法,使其党自相图。不二三月,盗皆睽疑,转相束缚,唯恐在后且虏,海岱间悉平。移广南西路转运使,进司封员外郎,改工部郎中、开封府判官。出为荆湖南路转运使,赐三品服。凡山林川泽所出,毛羽、筋革、舟楫、竹箭之材,皆资于刑部,发取于民者,岁以不赀。吏相囊橐为奸,户率计亩以取盈,费或倍蓰,而州县或莫之省,公计实用,所省十六七。官自与商估交易,民无所预,而簿入有余。召为三司盐铁副使兼直舍人院。

“熙宁三年,出师宁夏,韩康公以宰相宣抚陕西五路,首制军食,亟荐公可以倚办。除集贤殿修撰、陕西路都转运使。公驰至部,发诸郡藁粟大集塞下。会环庆军政不戢,丞相去位,公亦罢知江宁府。才三月,入提举在京诸司库务,知吏部流内铨,三司度支副使。尝奉使契丹。至王廷,其著位乃与党项使人班。公立争,以谓党项陪臣,不当辈王人,辞不就位。久之,乃黜夏人。自后根此以为法。五年,除刑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广南西路经略使,兼知桂州。明年,坐边议罢,以都官员外郎、直史馆刘彝代领广西。未几,复起公知潭州。再阅月,移知杭州,进爵为男,食长兴县三百户。熙宁八年,安南作叛,攻陷钦、廉、邕三州,乃免彝官,徙涪陵。公亦坐谪为郢州团练副使。会赦移秀州,又移温州。元祐初,彝复用为都水丞。人谓公且复起,不幸以疾终于苏州,年若干,盖元祐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也。

“公乐善,好奖拔人物,敦尚风义。一与人从容,不问其浮沉,终身不少替,弊弊出其天性。公之通判越州,自御史出佐大府,未为谪也,乃深自刻砺为善。所居有室,易名曰‘志省’,自为之记,以谓:‘人患自谓不当免者寡,一不得意,则郁屈见于色;不然,仿慢略以为放达。二者皆失士之处退。当退省自修,资朋友以攻其过。虽一堂奥之安,不敢以为泰,而必志吾思焉。’某贤公之志,而未知其自进者果何如。及公放弃十余年,而畏整严惧,口未尝议人过,言不及官府间事,惟以经史著述自修,乃始见公处优能自刻,信‘志省’不为徒言。方公出使湖湘,对延和,乞令宗子袒免亲出,外汰冗卒,而复府兵屯田法,后皆施行。

“公生平喜言兵,尝以《兵说》干范文正公。文正器其才,期有所施用,公乃著《吴武子》三篇以自见。有文集二十余卷藏于其家。夫人雷氏,长安县君。子男九人。二女子,嫁承议郎王松年、宣德郎晏宜孙。诸孙二十有三人。以元祐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卜苏州吴县之长山乡五顾原以葬。

“某与公同远祖,乡闾相邻,以晚时辈见公,公不以先生长者自居,与之伉酬推引,白首不移。识公三十年,见公门下人皆终始如儿女子,知公为天性,非勉强所能也。诸孤来求铭以葬,某在罪谴,不当评品人物,生平与公厚,某可以无铭?铭曰:‘自其邦人,少也与公。至于易箦,一辄始终。不宁其居,揭揭自励。谓无尔艰,中道以踬。愈退益修,此公自期。寿夭得丧,付莫我知。狄胥之坟,原田莓莓。公宫之图,宜莫此材。下幽既墟,纳此信刻。不骞不崩,逮石斯勒。'”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上》:“沈起,鄞县人,举进士,监真州仓。父时家居,起闻父得疾,即弃官归里。转运使定弃官罪,如律入奏,仁宗曰:‘父疾论罪,何以劝人子,非厚风教也。’诏释之。

“知海门县,海水时至,居民不便,争徙去。起筑堤以捍,导其水为畎浍以溉民田,民始复。后除开封府判官、湖南路转运副使,土贡羽革、竹箭,率以亩敛民,吏大为奸,起书所贡示民,岁省什之七。召为三司盐铁副使,迁陕西都转运使,庆州军变,起讨平之。奉使契丹,将与西夏使者同列,起曰:‘大国之卿,不宜与陪臣并。’契丹从其言。后知桂州,交趾岁数侵扰,起治舟师,习水战。交趾岁与内地贸易,起悉禁之,将绝其利,使便畏詟。邕州守苏缄力陈不便,起劾缄沮议,徙知潭州。后交趾大举兵,陷钦、廉、邕三州,起坐首议边失计,谪郢州团练副使,会赦,移温州。卒。”

清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卷二《佚文》:“沈起,按《先贤传》引此传,与今本多异,今凡同一事而详略互异者,不复采列,其为今本所未载者,依其,先后条缀于下。字兴宗,三字在‘鄞县人’之上。除滁州判官。五字在监真州之上。御史中丞包拯举为监察御史,书数十上。后以论兴国铁官事不合,出通判越州,改知蕲、楚二州。京东饥,盗起,除提点刑狱,至则开首赎法,携其党,盗内相疑,渐解散,民以安。六十六字在‘后除开封府判官’之上。熙宁三年,韩绛使陕西,荐授集贤殿修撰。十六字在‘迁陕西都转运使’之上。改知江宁府,入知吏部流内铨。十二字在奉使契丹之上。六年,拜天章阁待制。八字在知桂州之上。旋徙越、徙秀。五字在会赦之上。同上,《列传一》引《延祐志》。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二年杨置榜:沈起。”《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二年杨置榜:沈起。”《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历二年杨置榜:沈起。”

周造 明州鄞县人。登庆历二年进士第。历官大理评事,仕至殿中丞。卒后,赠正议大夫。其子处厚、温厚、师厚,孙锷、铢皆为进士,蛟川周氏由其始兴。

宋楼钥《攻媿集》卷一百三《周伯济墓志铭》:“周氏为鄞闻族。始庆历中,殿中丞造以进士起家。”

《光绪鄞县志》卷二十六《人物传一·宋》:“周处厚,字景载,父造。舒亶撰《墓志》,庆历二年进士。《乾道图经》由大理评事仕至殿中丞,告老于朝,归为乡里荣。《墓志》。赠正议大夫。舒亶撰《周师厚墓志》。”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二年杨置榜:周造。”《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二年杨置榜:周造。”

注:周造事迹无直接记载,散见于其子周处厚、周师厚相关传记及墓志中,但舒亶文章多佚,今引《光绪鄞县志》略加介绍。蛟川周氏一族宋元时为甬上望族,时称西湖周氏,显者不乏其人,如周处厚、周师厚、周温厚、周铢、周锷等,而首推周造。然今尚无专门关于周氏家族的研究,周时奋《<鄞蛟川周氏宗谱>考释》一文涉及源流。其文见于宁波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会刊《浙东文化》1999年第1期。

庆历六年丙戌(1046)贾黯榜

王该 字蕴之。明州鄞县人。登庆历六年进士第。官吉州安福县尉,任上拒绝使者察访金橘。熙宁间任襄州邓城县令,因多采树叶,以诗书于上,颇具文名。为官又十分清廉,罢官时,仅携诗叶而归乡。晚年隐居望春山,故世称望春先生,与兄王说开桃源王氏学风。著有十卷文稿,早佚,仅存董沛《甬上宋元诗略》所辑《昭惠庙黄柏歌》一首(上海图书馆藏有清光绪七年刻本),该诗亦为《全宋诗》所收。

《宝庆四明志》卷八《先贤事迹》上:“弟该,字蕴之,登庆历六年进士第。王安石宰鄞时,与之友善,以诗章相唱酬。与兄齐声,仕不偶。官舍傍有嘉木,叶长可尺许,每得一诗,取叶书之。既殁,归橐萧然,惟脱叶甚富,遗稿十卷。”

清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卷二《佚文二》:“弟该,字蕴之,庆历六年进士,好古文,尤长于诗,官吉州安福尉。使者过境,上属该访金橘,该曰:‘民事窃尝有意矣,兹非该之所知也。’使者不说(悦)而去。熙宁中,终襄州邓城令。初,官舍有树,叶长尺许,每诗成,取树叶书之,罢官,萧然满箧诗叶而已。隐居广德湖之望春山。”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答王该秘校书》:“某不思其力之不任也,而唯孔子之学,操行之不得,取正于孔子焉而已。宦为吏,非志也。窃自比古之为贫者,不知可不可耶?今之吏,不可以语古,拘于法,限于势,又不得久,以不见信于民,民源源然日入贫恶。借令孔子在,与之百里,尚恐不得行其志于民。故凡某之施设,亦苟然而已,未尝不自愧也。足下乃从而誉之,岂其听之不详耶?且古所谓蹈之者,徒若是而止耶?殆不若是而止也。易子之事,未之闻也,幸教之,亦不敢忽也。

“某顿首:自足下之归,未得以书候动止而以慰左右者之忧。乃辱书告以所不闻,幸甚,如见誉,则过其实甚矣,告者欺足下也。其尤显白不可欺者,县之狱,至或历累月而无一日之空。属民治,以苟自免以得罚者以十数,安在乎民之无讼,而服役之不辞哉!且某之不敏,不幸而无以养,故自縻于此。盖古之人有然者,谓之为贫之仕,为乘田,曰:‘牛羊蕃而已。’为委吏,曰:‘会计当而已矣。’牛羊之不蕃,会计之不当,斯足以得罪;牛羊蕃而已矣,会计当而已矣,亦不足道也。唯其所闻,数以见告,幸甚。”

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士刘诸儒学案补遗·补县令王望春先生该》:“史真隐《王望春先生赞》曰:‘使者入境,金橘是求。公责以义,彼实怀羞。晚使作邑,投劾归休。邓城彭泽,千载同流。’谢山《句余土音·望春先生居诗》:‘庆历两纯儒,笃生佳子弟。清风满莺湖,百世生遥企。学道在爱人,一官非小试。罢民吾所怜,珍味吾所弃。垂垂黄金橘,不登奉进笥。归来老望春,清风衫袖肆。赋诗良自佳,得纸苦不易。萧然柿林中,足我遍题字。斯人骑鹤去,流风贻后嗣。可怜提举君,身后无余积。太府亦自佳,少年立名氏。可怜为妇翁,废湖分余莳。’原注云:‘望春先生,鄞江先生之侄,桃源先生之弟也。'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六年贾黯榜:王该。”《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六年贾黯榜:王该。”《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历六年贾黯榜:王该。”

周处厚 明州鄞县人。父周造。登庆历六年进士第。初授江州司理参军,后调福州,执法清明,后历官和州、新安、郪县等地。通判绛州时,赈河东饥荒,饥民多得以存活;知建州时,更移风易俗,振兴州治。后知永州等地,官至著作郎、朝议大夫。

宋楼钥《攻媿集》卷一百三《周伯济墓志铭》:“周氏为鄞闻族,始庆历中殿中丞造以进士起家,是生三子,曰处厚、温厚、师厚。伯、季俱蹑世科,仲亦以特恩入官。父子兄弟皆以儒奋,家声卓然。伯知建州、永州。”

《光绪鄞县志》卷二十六《人物传一·宋》:“处厚登庆历六年进士,《图经》。授江州司理参军,调福州。一日悮得死囚,守欲论如法,处厚察其非持不可,脱之,果得真犯者。迁和州军事判官,河南府新安县佥书,新安旧置,吏督民赋扰甚,处厚用保伍法自相谕会,民顺便之。调梓州郪县,佥书淮南节度判官公事。熙宁中通判绛州,河东饥,流民道相属,处厚在绛主赈济,所全活甚众。监在京粮科院,知建州,俗嚣悍,喜斗善讼,号剧郡,处厚往,则尽得其情伪,摘其尤者痛惩之,不数月,州遂大治。元祐中,知永州。案:澹山岩题名石刻有‘左朝请大夫知永州周处厚,在元祐五年’。官著作郎,迁朝议大夫,已而致仕以归。

“处厚身长七尺,性方重沉悟,长于剸剧,其所居官,多可纪者。特寡默不以语人,世故莫或知之也。绍圣三年卒,年七十七。墓志。”

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三十三《宋十一·澹山岩题名六十段·庆历七年》:“左朝请大夫知永州军州事周处厚命工刊之。”

《嘉靖建宁府志》卷五《官师·宋》:“周处厚。”《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六年贾黯榜:周处厚,造之子。”《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六年贾黯榜:周处厚。”《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历六年贾黯榜:周处厚。”

周处厚《宋故清河张君墓志铭》:“承直□守太常博士、前知梓州郪县事、骑都尉赐绯鱼袋周处厚撰。”注:是志撰于宋熙宁元年(1068)。

注:周处厚墓志未见于文献,而《光绪鄞县志》纂者或曾见之,文中所载地名、官职皆无误,又有岩刻题名、周氏所撰墓志题款佐证,可靠性较高。

俞翱 明州鄞县人。登庆历六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六年贾黯榜:俞翱。”《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六年贾黯榜:俞翱。”《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历六年贾黯榜:俞翱。”

李抚辰 明州鄞县人。登庆历六年进士第。宋元丰至元祐间守台州,亦曾知明州。其诗仅存《延祐四明志》所以《题瑞岩寺》诗一首。

《延祐四明志》卷十八《释道考下》:“瑞岩禅寺,县东南九十里。唐会昌中,郡守黄公晟为普化禅师创立精舍,景福初改为寺。宋治平初赐额名开善,祥符中因产灵芝,因名瑞岩山。有十二峰,峰下有阁,知郡李公抚辰题云:‘高阁玲珑倚半空,秋来净扫白云踪。无人写此天然景,十二阑干十二峰。'”

宋苏辙《栾城集》卷十《次韵李抚辰屯田修州门》:“六月江涛壁垒颓,苍崖翠甓就新台。咄嗟双阙还依旧,咫尺群山信有材。画戟风生两衙退,飞桥日出万人来。不因毁圮催兴筑,谁见雍容治剧才?”

《嘉定赤城志》卷九《秩官门二·本朝郡守·国朝》:“元丰八年,李抚辰九月二十九日以朝奉大夫知,元祐三年二月二日替。”《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六年贾黯榜:李抚辰。”《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六年贾黯榜:李抚辰。”《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历六年贾黯榜:李抚辰。”

沈绛 明州鄞县人。登庆历六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六年贾黯榜:沈绛。”

冯准 明州慈溪县人。登庆历六年进士第。历官江州法曹,其余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六年贾黯榜:冯准。”《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六年贾黯榜:冯准。”《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历六年贾黯榜:冯准。”

佚名《宋虞氏墓志铭》:“次准,用文辞登进士第,调授江州法曹。”注:是志撰于宋皇祐三年(1051)。

陈诜(960—1127) 明州象山人,一说明州鄞县人。陈辅之侄。登庆历六年进士第。元丰间历知棣州军州事、提点滨德博州巡检司等,终于朝散大夫。

《道光象山县志》卷十四《宦绩》:“按史志云:陈氏自诜而后,世踵甲科,然事迹俱无,征今之所传者,唯辅及应魁而已。”《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庆历六年贾黯榜:陈诜。”《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历六年贾黯榜:陈诜。”《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历六年贾黯榜:陈诜。”

舒亶《宋故郭君秘校墓志铭》:“朝请郎知棣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兼提点滨德博州巡检司、公事护军借紫陈诜书并题盖。”按:是志约撰于宋元丰四年(1081)。

丰稷《宋故奉议郎致仕陈公墓志铭并盖》:“厥弟诜,俄以朝散大夫终,而公继升朝籍,遂得极其恩数,州里荣之。……金紫生三子:仲即朝散大夫诜;季曰谟,嘉祐中再赴南宫,卒于大夫丹阳之官舍。”注:是志撰于宋元符二年(1099)

注:陈诜一族,世皆以为象山人,故《象山县志》往往自陈诜起,下至陈辅、陈、陈等诸人。然自1982年宁波鄞州塘溪镇邹溪村出土《宋故陈府君并俞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后,经章国庆先生等研究,一般认为陈氏一族当为鄞县上桥人,详见章国庆《宋代四明上桥陈氏及其家学——以出土墓志为例》(宁波市社科联编《历史与人文:文化发展·城市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皇祐元年己丑(1049)冯京榜

杜谘 明州鄞县人。登皇祐元年进士第。历官大理寺丞,熙宁时知端州,贪夺端砚无数,民间称之“杜万石”,后为周敦颐所禁。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八十一《杜谘转官制》:“敕具官杜谘:吏部之格,吏之升降、远迁、劳逸之均,皆有法焉,不可以乱。今衍以尔为请,吾既重违大臣之言,而顾有司之法,苟不甚戾,则吾岂不从?无专尔私,其率厥职。可。”

宋胡宿《文恭集》卷十四《杜谘可大理寺丞张文告可著作郎制》:“敕:某等或积资至幕,或被举治县,参画有补,抚字弗苛。监司荐闻,铨覆应状。秘丘领著,谳寺为丞。尚勉来课之修,以对陟恩之茂。”

《康熙肇庆府志》卷七《秩官·宋》:“端州知军州事:杜谘,熙宁元年任。”《康熙肇庆府志》卷十八《名宦一》:“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本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珦任主簿分宁。熙宁初用,赵朴、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端守杜谘取砚无厌,人号为‘杜万石’,敦颐恶其夺民利,因请著令:凡仕于州者,买砚无过二枚。”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元年冯京榜:杜谘。”《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元年冯京榜:杜谘。”《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皇祐元年冯京榜:杜谘。”

陈翊 明州鄞县人。陈之翰父。登皇祐元年进士第。官终殿中丞,赠朝散大夫。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上》:“陈之翰,字宪之,鄞县人。殿中丞、赠朝散大夫翊之子。”《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元年冯京榜:陈翊。”

《永乐大典》卷三千一百四十五《陈宪之·宋陈瓘<了斋集·宪之墓志铭>》:“君讳之翰,字宪之,明州鄞县人也。殿中丞、赠朝散大夫讳翊之子。”

郭暨(1009—1086) 字照邻,明州鄞县人。幼年丧父,登皇祐元年进士第。初授知义乌县,后平贼乱,调知杭州新城,后历官原武县令、著作佐郎、南雄州判官厅公事、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等,终朝奉郎,加恩朝散郎,年七十七卒。

舒亶《舒懒堂诗文存》卷三《宋故秘校郭公墓志铭》:“郭君讳浑,字仲醇,其先汾阳人,居四明五世矣。曾祖讳师从,龙宦吴越,为谏议大夫;祖讳继崇,任太子太傅;父讳琏□,潜德不仕,以子故封大理评事,再封大理寺丞。盖寺丞有子二人:长曰暨,第进士,位于朝,今为屯田员外郎;其一人,即君也。生而俊迈,风韵秀爽,不杂流俗。性耿易,不为歧曲崖岸,议论□直,无所回容讳避,中心坦然,绝无一毫芥蒂。读书务穷圣人之奥旨,剔去传注,不为肤闻浅见者之所道也。发为辞章,逎丽精密,学者无不喜悦。被乡大夫荐,不利于有司,慨然有终焉之志。归以诗书自娱,放宕山水间,若将终身焉,余十年矣。

“一日,朝廷广搜择之路,凡籍名贡部者,限年特与奏名,适诏下,君在奏中。州郡勉□驾以行,覆试于□,赐第以归。逾年,法当拟官,左右皆勉君西去。行李及泗解□,一夕被疾,遽卒于□。吁!可痛哉!乃熙宁十年十二月十有四日也,寓窆于僧舍焉。讣至,嗣子敦方号泣殒灭,奔赴越数千里,扶护东下,以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壬午葬于慈溪县石台乡光德村太平里先茔之侧也,享年六十有四。娶俞氏,有子曰敦方,曰敦仁,曰敦复,曰敦临,四人皆业进士。女五人,长适前池州军事推官童于;次适进士张孝臻,皆郡人;余尚幼。

“葬有日矣,予既知君为人也,于是与之为铭,铭曰:谓命不授,胡材之茂?谓德之懋,胡艰尔祐?□□于君,其孰能究。必曰诒谋,以大尔后。”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元年冯京榜:郭暨。”《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元年冯京榜:郭暨。”《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皇祐元年冯京榜:郭暨。”

佚名《宋故郭朝散墓志铭》:“暨字照邻。……先实钱塘人,五代乱离,流落于江湖间,遂家于明,今为明之鄞人。暨十岁失所怙,孤苦无以自业。一日感奋,克意于学。皇祐元年第进士,尉婺州义乌县。获贼,改杭州新城县令,未几,以母忧去官。服除,得郑州原武县令。改著作佐郎,签书南雄州判官厅公事,权监韶州涔水银铜场;改秘书丞,知常州武进县;改太常博士,监黄州都盐仓,到黄一年,以涔水银铜溢额酬奖;改尚书屯田员外郎,□仕官制,改朝奉郎,覃恩加朝散郎。暨生平好读书,平居无顷刻忘去卷秩,所赋朴直。在官事贵势多所遗忤;处州里往往人以信行相期。……今七十七岁,不为不寿矣,所享皆溢所望,谓非神明扶持者哉?……元祐元年二月初十日终于郭。”注:是志撰于宋元祐元年(1087)。

胡穆(1019—1101) 越州余姚县人。登皇祐元年进士第。官至屯田员外郎。

宋李光《庄简集》卷十八《胡府君墓志铭》:“吾友胡浚明,讳宗汲,世为越之余姚人。自其叔祖父穆始以进士起家,仕至屯田员外郎,子孙遂以儒为业。”

《宝庆会稽续志》卷六《进士》:“皇祐元年冯京榜:胡穆。”

皇祐五年癸巳(1053)郑獬榜

卢隐 明州鄞县人。登皇祐五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五年榜郑獬榜:卢隐。”《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五年郑獬榜:卢隐。”《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皇祐五年郑獬榜:卢隐。”

周师厚 字敦夫,明州鄞县人。周造子,周处厚、周温厚弟,登皇祐五年进士第。历官荆湖北路农田水利差事,曾就各地实际情况之差异,而主张不实行统一的甲法,又建议朝廷在辰州、沅州等地开辟土地,或耕或守,为朝廷采纳。官至左朝散郎、荆湖南路转运司判官。

有著《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传世,收于《说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说郛三种》本),另前者又收于《香艳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2014年据民国二年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和记铅印本影印本)。

宋范纯仁《范忠宣公文集》卷十一《祭周朝散文》:“字敦夫,元祐二年四月十日。生之有死,是虽朝暮,百龄大期,鲜或能度,间有促延,孰识具故,享非所宜,悲用难措。呜呼!敦夫生德,则丰孝友,自少仁义积躬。纯懿之行,乡党式宗;错综之文,士服其工。奋于清朝,寔有成绩,所至必显,厥闻无绎,领使一道,宽不容恶,俗方察察,治独绰绰。众嫉君异、君安,我仁逡巡后时,逍遥道真,少尹西都,监州朔方,有政有议,不柔不刚,仁宜有年,德宜有位。曾未耆耋,俄惊川逝,越我士夫,痛此凶鞫,曰:‘天佑善相,斯不淑矧。伊凉薄义,忝婟好稔。君家行既久,弥劭兹焉,永诀孰均?’予悼写哀于辞,一奠兹告,呜呼哀哉!”

宋楼钥《攻媿集》卷一百九《周伯范墓志铭》:“周氏为四明望族,不惟名宦相继,而前辈源流其来也远,孰不欲仕?惟周氏之仕者多以壮年退休,有四休堂,则家风可知。明今为庆元府,周氏世为鄞人,居城中西湖十洲之西。君之高祖告,赠正议大夫,曾祖师厚登皇祐五年进士科。娶范氏文正公之女,忠宣公之姊也。仕至朝散郎,任荆湖南路转运判官,赠银青光禄大夫。”

宋邹浩《道乡先生邹忠公文集》卷三十七《高平县太君范氏墓志铭》:“夫人范氏,世为苏之吴县人,太子中舍仲温之女,资政殿大学士谥文正公仲淹之侄女也。中舍仕未显而逝,文正迎其嫂及诸孤以归,尤器爱夫人,曰:‘异时当为择良婿。’其后文正薨,其家追用先意,以夫人嫁四明周公师厚,公自衢州西安令改官,由制置条例司即提举湖北常平,迁运判,易湖南,久之,乃通判河南府宝州以卒。”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六《运判先生师厚》:“周师厚,字敦夫,鄞县人,从王鄞江游。皇祐五年进士,仕至朝散郎、荆湖南路转运判官。时役法方行,先生言四方风俗不同,复有劳逸轻重,不宜概赋,朝议是之。章惇闻溪峒蛮扰辰、沅二州,议输常平粟以备边,先生持不可,曰:‘溪獠静扰无常,常平岁入有程,当使边卒屯田为便。’从其议。参《延祐四明志》。”

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补运判周先生师厚》:“梓材谨案:先生娶范文正公女,生鄞江先生锷,故鄞江以忠宣为舅氏,《延祐志》云旧志言舅氏范镇太史,非是。”

《乾道四明图经》卷二《人物》:“周师厚,字敦夫,邑人也。皇祐五年及进士第。历荆湖北路农田水利差异事。时朝廷方议役书,本路特纷更未定,且有欲为甲法者,师厚具论四方风俗、盗贼、婚田、狱讼、簿书繁简之所不同,则役有劳逸轻重,宜亦不可以一,朝廷以为是,下其说行之。

“辰、沅两州初复版图,县官念所以备边,且欲岁发常平粟,师厚谓溪獠啸聚无常,而常平之入有限,不可继,宜乘事,始择旷土,使戍卒且耕以守,亦古法也。天子然其策,至今以为利。”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五年榜郑獬榜:周师厚,造之子。”《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五年郑獬榜:周师厚,处厚弟。”《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皇祐五年郑獬榜:周师厚,处厚弟。”

项睎 明州鄞县人。祖籍开封。登皇祐五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五年榜郑獬榜:项睎。”《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五年郑獬榜:项睎,贯开封。”《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皇祐五年郑獬榜:项睎。”

楼郁(? —1078) 字子文,明州人。登皇祐五年进士。其祖自婺州迁明州奉化县,后其因教学于郡学,故迁鄞县。嘉祐时历官庐江主簿,后辞官,授大理评事,赠正议大夫,故后世称“楼正议”。楼郁曾在奉化县学和明州州学长期执教,门下学生无数,闻名者有舒亶、丰稷等人,人称“西湖先生”,与杨适、杜醇、王致、王说并称为“庆历五先生”,为甬上先贤。

楼郁有《正议集》三十卷,《唐书解题》三十卷,皆散佚,今仅存文数篇,如《春秋繁露序》,见于《春秋繁露》《四部丛刊》本,收于《全宋文》;《常乐寺记》,载《宝庆四明志》,另有碑文一篇,已列于下。诗仅见于《宝庆四明志》卷二“五经高阁倚云开”一句,收于《全宋诗》。

宋楼钥《攻媿集》卷八十五《高祖先生事略》:“楼某,字子文。其先婺人,不详徙居之始,居奉化县,世以财雄于乡。祖以选为县录事,有阴德及人。父某,尤积善,以古学为乡人所尊。庆历中,州县立学,掌教县庠者数年。郡学寻又延请至十余年,遂居城中为郡人。登皇祐五年进士第,调舒州庐江主簿,禄不及亲,不欲出官,以继母无以养,弟妹未成立,具见辞墓祝文。既归,遂致仕,授大理评事。其孝行节操如此。

“自后,又主郡庠十余年,为州县士子师前后凡三十余年,号‘楼先生’,‘四明五先生’,某其次也。成就一时人物甚众:丰尚书稷、舒中丞亶、俞待制充、袁知府毂等,皆其门人,又罗提刑适自天台来学。诸公学业既成,舒公试乡里,袁公试开封,罗公试台州,一举三处皆魁选。其亡也,舒公为墓铭,丰公书丹,袁公篆额,罗公以仕北方不得预,后为浙东提刑,拜墓下,用阙里故事,手植数木,今有存者。祭文见《赤城先生集》中,郡邑学中皆立祠碑,志登载甚备,莫教授冠卿一书尤详。

宋王应麟《深宁文钞摭余编》卷一《城南楼先生传》:“楼先生郁字子文,自奉化徙鄞,卜居城南。志操高厉,学以穷理为先,为乡人所尊,处穷约,履空自乐。

“庆历中,诏郡县立学,延致乡里有文学行义者为之,先生掌教县庠数年,又教授郡学,前后三十余年。学行笃美,信于士友,一时英俊皆在席下。门人之知名者,清敏丰公稷、光禄袁公毂、天台罗公适也。

“登进士第,调庐江主簿,自以禄不及亲,绝仕进意,以大理评事终于家。有遗集三十卷,赠正议大夫。子孙皆踵世科,五世孙钥德行文章为时名臣,仕至参知政事。”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六《正议楼西湖先生郁》:“楼郁,字子文,自奉化徙鄞,卜居城南。志操高厉,学以穷理为先,为乡人所尊。处穷约,屡空自乐。庆历中,诏郡县立学,延致乡里有文学、行义者为之师。先生掌教县痒者数年,又教授郡学,前后三十余年。学行笃美,信于士友,一时英俊皆在席下。门人之知名者,清敏丰公稷、光禄袁公毂、天台罗公适也。登进士第,调庐江主簿。自以禄不及亲,绝仕进意,以大理评事终于家。有遗集三十卷,赠正议大夫。子孙皆踵世科。五世孙钥德行文章为时名臣,仕至参知政事。”

清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补正议西湖楼先生郁》:“附录:先生祖以选为县录事,有隐德及人。父某尤积善,以古学为乡人所尊。

“王荆公与先生书曰:‘足下学行笃美,信于士友,穷居海滨,自乐于屡空之内,此某所仰也。’

“史真隐《西湖楼先生赞》曰:‘翁临西蜀,一化南闽,公以是教作成。吾鄞逮今,士子传学彬彬,收功贻厥,世有显人。’

“戴剡源曰:‘吾乡奉化经学渊源可考者,起楼先生文叔,文叔与慈溪杜先生醇,一时俱为鄞令王荆公所尊礼。文叔终庆历中,其门人弟子散布东南,而私淑于奉化者:赵教授芘民、舒文靖公元质。荆公为政,以经义设科,取士奉化,去开封远,文叔之徒多不屑仕。至渡江久之,乃稍以经进,而毛氏《诗》最盛。’

“黄南山《先贤正议楼先生赞》曰:‘仁乎正议,箪瓢屡空。春风乡校,时雨名公。晚遗禄养,邈尔云鸿。本支百世,子孙其逢。'”

《乾道四明图经》卷三《奉化县·人物》:“楼郁,字子文,志操高厉,尚友古人,经明博学,其为词章,务极于理,教授乡里,人咸以先生称之。按曰:‘此数卷脱略殊甚,然自明以来传写,但只此本,则久非全书矣。今所校补,具详佚文卷中。'”

《宝庆四明志》卷八《先贤事迹上》:“楼郁,字子文。志操高厉,学以穷理为先。庆历中诏郡国立学,其不置教授员者,听州里推释,公首应选,郡人翕然师尊之。俞公充、丰公稷、袁公毂、舒公亶,皆执经焉。荆国王公安石宰鄞,以书致之曰:‘足下学行,信于士友,某所仰叹。’

“登皇祐五年进士第,调庐江主簿,丁母忧,自叹禄不及亲,绝仕进意,以大理评事终于家。有遗集三十卷。子常、光,孙异、弁,五世孙锷、、钥、,六世孙汶、淮、澈,七世孙采,皆取世科。”

《延祐四明志》卷四《人物考上》:“楼先生郁,字子文。自奉化徙鄞,卜居城南,志操高厉,学以穷理为先,为乡人所尊,处穷约,屡空自乐。

“庆历中,诏郡县立学,延致乡里有文学、行义者为之。先生掌教县庠者数年,又教授郡学,前后三十余年,学行笃美,信于士友,一时英俊皆在席下,门人之知名者清敏丰公稷、光禄袁公毂、天台罗公适也。登进士第,调庐江主簿,自以禄不及亲,绝意仕进,以大理评事终于家。有遗集三十卷,赠正议大夫,子孙皆踵世科。五世孙钥德行文章,为时名臣,仕至参知政事。”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五年郑獬榜:楼郁。”《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五年郑獬榜:楼郁。”

楼郁《宋故夫人洪氏墓志铭》:“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前守无为军庐江县主簿楼郁撰。……郁与陈君同年中进士第。”注:是志撰于宋嘉祐七年(1062)。

舒亶《宋明长史王公墓志铭》:“明有五先生,前则慈溪杨君适、杜君醇、鄞王君致,其后则奉化楼君郁与先生其人也。之五人者,皆以行谊术业表其州乡者也。”注:是志撰于元祐元年(1086)。

汪大猷《宋故楼君墓志铭》:“曾大父郁,故任大理评事,累赠正议大夫。”注:是志撰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

注:楼氏家族为甬上望族,研究颇多,较有代表性的有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第二篇(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包伟民《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收于《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专题性专著则有郑传杰等《楼氏家族》(宁波出版社2012年版)。黄宽重《宋代四明士族人际网络与社会文化活动——以楼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则为楼氏家族和宋代士族交游研究之重要文章,见于《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庆历五先生之研究,因资料奇缺,故较少,多为概述性研究,如管敏义《浙东学术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二章有一节论述。近来研究有张如安《汉宋宁波文学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专注于庆历五先生的诗文创作。他的《北宋宁波文化史》(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和陈晓兰《南宋四明地区教育和学术研究》(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均对庆历五先生之教育乡里进行研究。

另有俞信芳先生《鄞县楼氏研究中若干难点试释——读<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鄞塘楼氏宗谱>札记》一文,载于《天一阁文丛》第五辑(宁波出版社2007年版),对目前楼氏家族研究的部分问题有若干灼见,亦对楼郁有大量论述。

葛良嗣 字兴祖,明州鄞县人,后因父源葬丹徒,故迁丹徒。皇祐五年登进士第。历官余姚县尉,终于许州长社县主簿。为官勤勉,王安石为此称颂之,治平间卒。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二《葛兴祖墓志铭》:“许州长社县主簿葛君,讳良嗣,字兴祖。其先处州之丽水人,而兴祖之父,徙居明州之鄞,兴祖葬其父润州之丹徒,故今又为丹徒人矣。曾大父讳遇,不仕。大父讳旰,赠尚书都官郎中。父讳源,以尚书度支郎中终仁宗时。

“度支君三子,当天圣、景祐之间,以文有声,赫然进士中。先人尝受其挚,阅之终篇,而屡叹葛氏之多子也。既而三子者,伯仲皆早死,独其季在,即兴祖。兴祖博知多能,数举进士,角出其上。而刻励修洁,笃于亲友,慨然欲有所为,以效于世者也。年四十余,始以进士出仕州县。余十年,而卒穷于无所遇以死。嗟乎!命不可以控引,而才之难恃以自见盖久矣。然兴祖于仕未尝苟,闻人疾苦,欲去之如在己。其临视,虽细故,人不以属耳目者,必皆致其心。论者多怪之,曰:‘兴祖老矣,弊于州县,而服勤如此。’余曰:‘是乃吾所欲于兴祖,夫大仕之则奋,小仕之则殆忽以不治,非知德者也。’兴祖闻之,以余言为然。

“兴祖娶胡氏,又娶郑氏。其卒年五十三,实治平二年三月辛巳。其葬以胡氏祔,在丹徒之长乐乡显扬村,即其年十一月某甲子也。兴祖三男子:蘩、蕴,皆有文学。蘩,许州临颍县主簿;蕴,登州穰县主簿。,尚幼也。四女子皆未嫁云。铭曰:‘蹇于仕以为人尤,不憗施以年,孰主,孰谋。无大憾于德,又将何求。'”

佚名《京口耆旧传》卷一《葛良嗣》:“葛良嗣,字兴祖,丹徒人。王安石为撰墓志,称其先家处之丽水,父度支郎中源徙居明州之鄞,死葬丹徒,故为丹徒人。博知多能,数举进士,角出其上。而克厉修洁,笃于亲友,慨然欲有所为,以效于世。

“年四十余,始以皇祐五年进士出仕州县十余年,终于许州长社县主簿。兴祖于仕未尝苟,闻人疾苦,欲去之如在己。其所临视,虽细故,人不以属耳目者,必皆致其心。论者多怪之,曰:‘兴祖老矣,弊于州县,而服勤如此。’余曰:‘是乃吾所欲于兴祖者,夫大仕之则奋,小仕之则殆,忽不治,非知德者也。’兴祖闻之,以余言为然。安石又作良嗣挽诗云:‘忆随诸彦附青云,场屋声名看出群。孙宝暮年会主簿,卜商今日更修文。山川凛凛平生气,草木萧萧数尺坟。欲写此哀终不尽,但今千载少知君。’子蘩尝知镇江府,蕴亦擢嘉祐八年进士第云。”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五年郑獬榜:葛良嗣。”《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五年郑獬榜:葛良嗣,贯开封。”《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皇祐五年郑獬榜:葛良嗣,贯开封。”《光绪余姚县志》卷十八《职官表》:“宋尉,葛良嗣,丽水人,嘉祐六年任。”

明州象山县人,一说明州鄞县人。陈诜堂弟。登皇祐五年进士第,历官彰信军节度推官。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五年郑獬榜:陈,诜之堂弟。”《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五年郑獬榜:陈,诜堂弟。”《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皇祐五年郑獬榜:陈,诜堂弟。”《道光象山县志》卷十二《选举·宋》:“陈,皇祐五年癸巳科郑獬榜,《宝庆志》:诜堂弟。”

周镛《宋故陈府君并俞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而府君又不能治之,唯喜购书营塾,延四方伟业之士,而教其子以学。合伯氏之子凡十有四人,皆使为士,彬彬然以文行相胜。曰:‘此而为产,何患于贫哉?’未几,登进士第者三人,领乡荐者六七人。……子男三人:长曰,彰信军节度推官。”注:是志约撰于宋熙宁五年(1072)。

注:陈籍贯、事迹,有象山、鄞县二说,可见于前“陈诜”条。

明州象山县人,一说明州鄞县人。陈诜之兄。登嘉祐二年进士第,初授庐州慎县主簿,后历官蔡州司法参军、石楼县令、德化县令,五十余岁时以秘书省著作佐郎致仕。元丰改制后,改宣作郎,后迁奉议郎,绍圣时卒,终年七十九岁。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皇祐五年郑獬榜:陈,诜之兄。”《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皇祐五年郑獬榜:陈,诜之兄,贯开封。”《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皇祐五年郑獬榜:陈,诜之兄,贯开封。”《道光象山县志》卷十二《选举》:“陈,皇祐五年,《宝庆志》:诜兄,贯开封。”

楼郁《宋故夫人洪氏墓志铭》:“初陈君主庐州慎县簿,以廉白惠爱闻于人,人唯称主簿之善政,而不知夫人之有助也。……郁与陈君同年中进士第。”注:是志撰于宋嘉祐七年(1062)。

丰稷《宋故奉议郎致仕陈公墓志铭并盖》:“公讳,字深甫。陈氏为四明望族久矣,其来不可得。而考曾大父招,大父延禄,皆不仕。父轲,赠金紫光禄大夫。母王氏,追封太原郡太夫人。……公皇祐五年中进士第,释褐主庐州慎县簿。再补泰州司理参军,不赴,丁郡太夫人忧。服除,任蔡州司法参军,次调隰州石楼县令。用举者监在京大通北门,复授泉州德化县令。……年方五十余,奋然请谢事,宗族朋旧与其州将慰勉之甚力,竟不可夺,以秘书省著作佐郎致仕。元丰五年官制肇新,改宣德郎。元祐初,以今上践祚霈恩,迁奉议郎,赐五品服,加飞骑尉勋,父母赠封未尽一等。……公以绍圣五年正月初二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九。卜以元符二年四月初一日,葬于鄞之翔凤乡邹溪里,从先茔也。”注:是志撰于宋元符二年(1099)。

注:陈籍贯、事迹,有象山、鄞县二说,可见于前“陈诜”条。

嘉祐二年丁酉(1057)章衡榜

刘仲渊 明州鄞县人。登嘉祐二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二年章衡榜:刘仲渊。”《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二年章衡榜:刘仲渊。”《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二年章衡榜:刘仲渊。”

于锐 明州鄞县人。登嘉祐二年进士第。嘉祐间为余姚县主簿。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二年章衡榜:于锐。”《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二年章衡榜:于锐,贯开封。”《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二年章衡榜:于锐,贯开封。”

舒亶《宋故丁氏夫人墓志铭》:“将仕郎守越州余姚县主簿于锐书。”注:是志撰于宋嘉祐八年(1063)。

注:查历代《余姚县志》所载职官,无于锐,或可增补史阙。

陈辅 字安国,先世居泉州,后徙明州象山县。陈大雅之子,登嘉祐二年进士第。初授校书郎、司理滨州部使者,后迁义乌令,整饬吏治,禁绝私货,颇有政绩。又在忠武军推官,知武当县,移风易俗,筑塘防洪,因知安吉,赈济灾民,清理狱讼,更定“浙西法”,为沈括所推行。后又迁屯田员外郎等职,官终知邛州。

宋晁补之《鸡肋集》卷六十七《朝奉郎致仕陈君墓志铭》:“陈,妫姓,舜后,满始封陈,至完有齐。其裔徙泉州仙游者曰郁,有文学,事王审知,为谏议大夫。郁生荣绪,以勇名。福州归于钱氏,而儇为东府安抚使,治福州,奏荣绪司马,复徙明州象山。世乱,子孙因不仕,而其四世孙曰大雅,工为诗,而甚好义,尝舍逆旅,遇之远官病坐死者,倒囊济之,留阅月,病者去乃去。尤为清宪赵公抃所知,而年八十有八,竟不用。用钟其庆于君,以君登朝,累迁通直郎。配丁氏,封仙源县君,继刘氏,封仁寿县君,而仙源实生君。

“君讳辅,字安国,四岁丧仙源县,哀慕如成人。七岁,诵书百卷,能为人言其意。中嘉祐二年进士第,授校书郎,司理滨州部使者,郡守争欲出己门下。迁义乌令,尉王锡轻且专,一日,无罪鞭其吏十辈,皆不服,哗然欲起。君闻,往候锡,徐数隶罪,收去,锡曰:‘微君,殆不济。’双林傅大士道场岁输供至二百万缗,提点刑狱元积中欲尽以助公,君持不可,犹取七十万,然双林赖是不为墟。民有以财雄其里中,私货禁物者,君忽出令曰:往某民室,取某物几何。民不得逃,物若合契,咸以为神。秦固监兵润州,其子勉,君妹之婿也。勉死,家常有怪扰人,会君道润,止固家三日,阒然。君适登舟,怪已复。迁忠武军推官,知武当县。县濒汉,数溃堤,君教民以大竹络石为岸,高五丈,方冬下之,明年水至,无患。武当山有诸葛孔明庙,俗以清明数百人为社祠神,以侈相夸,或格斗死,君因其俗加约束,争为衰。改著作佐郎,知安吉县,岁饥,籍富家出粟食,流民所活以千计。将代,民诣郡及使者,言:‘古之循吏,所去见思:我曹于陈君,不待去而思,思其将去而不乐也。’使者知其才,命摄华亭,且俾求前令张若济罪。君不愿,使者怒,徙摄寿昌。日与其僚饮酒,寻山水,作诗百篇,率以“县小为官乐”冠之。时王介守湖,请使者曰:‘安吉不可以无陈君也。’乃得归,道闻其系囚众,以旦至邑,遽阅牍:有竞渡殴人死,至系百人者,且情得矣,既械应法者于州,余悉遣。至暮,庭为虚,人欢舞。天目山水溉一邑,其附山六乡为防,专利,而下二十一乡请决堤。主簿刘视之,千余人拥堤下,走还。君徐以他事至旁佛舍,召六乡老人谕散之,与约:决堤三日,慰二十一乡民。老人唯,争趋令。而溪悍猛,既决,三日不能复,下乡用穰。

“朝廷初以七十五等定家业、均役钱,使者属君立“浙西法”,而翰林沈公括方察访二浙,遽言于朝,挽与俱,遂推其法浙东。部使者交荐,监杭州市易务兼市舶司。以劳迁秘书丞、太常博士,服五品,差通判信州,未行。丞相苏公颂方尹开封,引以知左军巡判官事,又差通判扬州,或欲穿渠龟山南,径洪泽以避淮波者,疑下有石不可凿,使者复属君,君言可凿,渠成,民便之。迁屯田员外郎,改朝奉郎,管句京东排岸司。时托西疆,又擢通判秦州,未行,权度支。且用矣,会有以君扬州释寄杖事为言者,由是罢去。拘催两浙市易贷钱。继丁仁寿通直忧。服除,管句成都府转运司,文字有飞语:井研令申宗道取井户金。会宗道在府,使者遽遣搜囊,得金,怒,欲自掠讯,君言:匿名书勿治,而金何必井户物。苟未白,以属吏可也。后所司言:金有从来。王子文、霍唐臣、张尧士、赵衮以治郡无状得罪,诏大中大夫以上,以岁举堪知州一员,今门下侍郞许公将首以君应,诏差知邛州事。丞相吕公大防、范公纯仁亦寖知君,复欲用矣。

“会君以疾致仕,元祐四年十一月庚午卒,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原。娶张氏德安县君,有淑德,先君二年卒。二子:琦,瀛洲推官,知临江军录事参军;珌,举进士,志艺甚修。而琦问学有才智,干其蛊者也。三女,嫁朝请郎曹易、西头供奉官曹、左侍禁曹习,而习妻早卒。孙男伯群、仲寔,女一人。君为人恺弟敏强,会亲族,喜宾客,轻财重义,胸中洞然。少贫贱,刻意于学,夜不寝床,置足水中以警寐,故早以文辞有场屋声。东明刘温奇之,使其子概等师焉,概后试礼部第一知名云,铭曰:‘以此其志,则无不可成也,命不与期。以此其才,则无不可能也,位不得为。何以信此于时耶?曰:有大君子者数人焉,皆知之,君尚何悲!'”

《宝庆四明志》卷八《先贤事迹上》:“陈辅,字安国。五世祖自福州徙居象山。父大雅,工诗,好为义事。辅七岁诵书百卷,家贫力学,夜不寝,置足水中以警寐。登嘉祐二年进士第,知武康县,教民以大竹络石筑海塘,始免水患。知安吉县,救饥,活流民以千计。将代邑,民诣郡及使者借留,使者才之,命摄华亭,俾求前令张若济罪,辅不愿,使者怒,使摄寿昌,守请于使者,复还安吉。后倅扬州,穿渠龟山,南径洪泽,以避淮波,民便之。管句成都转运使文字,知邛州,丞相吕公大防、范公纯仁欲用之,会以疾卒。见晁无咎所撰行状。”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二年章衡榜:陈辅,之子。”《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二年章衡榜:陈辅。”

注:《象山县志》误以鄞县上桥陈辅为象山陈辅,故将陈诜、陈、陈等子弟当作象山县人,实为错误。见前“陈诜”条。嘉祐二年榜为宋时科举名榜,该榜中第者对北宋政治、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相关研究见曾枣庄《文星璀璨:北宋嘉祐二年贡举考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嘉祐四年己亥(1059)刘辉榜

丰稷(1033—1107) 字相之。明州鄞县人。登嘉祐四年进士第。初授蒙城主簿,后任谷城令。为政清廉、公平,颇有政声,百姓将其与叶康直并称,有谚:“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直如衡。”后从官安焘,随使高丽,途遇巨浪,而不变色,安焘为之叹服。因此事为神宗召对,授监察御史。自此屡任台谏,弹劾不避权要,斥退蔡京、章惇之流,以唐仇士良故事直谏徽宗,清直之名闻于朝野,神宗称之最为诚实。后遭蔡京一党排挤,屡贬为海州团练副使等官,卒于任上。建炎时,追赠学士,谥“清敏”。

丰稷

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歙县丰氏宗谱》

丰稷著作颇多,但《孟子注》、《浑仪浮漏景表铭词》等皆散佚。民国张寿镛辑有《丰清敏公遗书》六卷,辑录丰稷遗事、诗文、奏疏等,收于《四明丛书》第一集(广陵书社2006年影印本)。

宋刘攽《彭城集》卷二十三《殿中侍御史丰稷可右司谏制》:“在廷之臣,位下而望重者,唯谏官而已。为其劘切人主,纪纲国体也。然非其学足以达道,其智足以周务,见微而知著,择善而有容,亦安能称其事而宜其官哉?以某自居宪府,绰有士誉,名不虚得,材实允副。移珥笔之权,当伏蒲之选。谠言正色,乃其素守。吐刚茹柔,毋愧前哲。则我为知人,尔号称职矣。”

宋苏辙《栾城集》卷二十九《丰稷工部员外郎》:“敕:具官某:周官司空之职,曰居四民,时地利,盖宫室械器之事不及焉。朕方以恭俭自居,凡兴建百役有所未暇。而大河西流,水性未得。冬宫之责,莫斯为重。尔性质方厚,居官可纪,往佐尔长,职思其忧,以称朕意。可。”

宋苏辙《栾城集》卷三十《丰稷殿中侍御史》:“敕:具官某:孔子称有德者必有言。德之无素,而言以为责,则言有失当,而听者惑矣。尔昔为御史,不得其言而去。出使诸道,入居郎曹,端良之声,予有闻焉。其尚一乃心,时以德言来告。俾予一人,获听德之助。可。”

宋吕祖谦《皇朝文鉴》卷三十九《通直郎著作佐郎丰稷可权发遣提举利州路刑狱公事》:“尔以儒学有闻,而颇称澹默。试之莅事,其殆不烦。度此祥刑,训于厥属。若予钦恤,尔则有辞。”

宋袁燮《絜斋集》卷九《丰清敏公祠记》:“行天下之道,立天下之大节,惟豪杰之士能之。盖豪杰之士,天资高,学力固,不为世俗气味之所诱怵,此所以甚异于常人也。呜呼!若尚书清敏丰公者,真所谓豪杰之士也欤!历事三朝,以道自任,巍乎如泰华之崇,确乎如金石之坚,凛乎如冰霜之洁。夷险一致,始终不渝。公道赖以维持,善人赖以植立,至今海内咸推尊之。盖尝诵公之诗,有曰:‘日来月往无成期,好把心源早夜思。’而后知公之所以特立者。源乎是心而已,大哉心乎!天地同本,精思以得之,兢业以守之,则亦可以与天地相似。箪食豆羹,得之不得,死生分焉。呼而与之不受,蹴而与之不屑,人之本心,何尝不刚哉!物欲摇之,不能无动,而本然之刚,转而为弱矣!弱而不返,以顺为正,自同妾妇,岂不悲哉!公之使绝域,涉巨海,震风折樯,势若覆矣,恬弗为惧。正色立朝,辨宣仁之诬,排章蔡之奸。论熙宁之法度,以为当改,宁与时忤,不为己计。非有得于心,能如是乎?内而退朝之后,外而公事之余,独处一室,恬无他好,惟以图史自娱,不侈奉养,不畜妾媵。萧然一山林学道之士也。名位清显,余三十年,所得俸赐,散与亲故,家无余赀。

“岁晚还乡,有田才十亩,敝庐仅十余间,陶然自适,年逾从心,头发不白。陈忠肃公,谪居于鄞,于是得朋,病且危,犹与陈公对语,清爽如平日然。所养之深,于是可占矣。”

宋陈瓘《宋礼部尚书叙复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宫丰公墓志》:“公讳稷,字相之,明州鄞县人。曾祖衍不仕,祖表,赠朝奉郎,父禄,赠通奉大夫。

“公嘉祐四年及进士第,初任亳州蒙城县主簿,历真州六合主簿、襄州谷城县令。丁太夫人忧。服除,以宁海军节度推官,知越州山阴县丞,未赴。河北京东安抚使安焘辟,构当公事,还朝复用。安焘辟借著作佐郎,奉使高丽,书状官使还,迁著作佐郎,知开封府封邱县,召上殿,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官制,行易通直郎、监察御史,改秘书省、著作佐郎,擢吏部员外郎,以尝言右丞王安礼避嫌,不就。提点利州路刑狱。哲宗即位,再迁承议郎,移成都府路,召拜工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右司谏,转朝奉郎、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太常少卿、国子祭酒,转朝散郎。上幸太学,命讲《尚书·无逸》,面赐金紫,遂兼侍讲,迁权刑部侍郎。乞外郡。绍圣元年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移知江宁府。过阙,拜龙图阁待制知广州,充广东经略安抚使,陛辞,留拜吏部侍郎。复丐出,以待制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移知郓州,京东西路安抚使,复知西京。明年,移知成德军兼真定路安抚使,转朝请郎,改知颍昌府,西京北路安抚使,徙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复知西京,又知南京,以疾乞知湖州,俄徙知杭州,浙西兵马钤辖,转朝奉大夫。上即位,转朝奉大夫,召拜左谏议大夫。未至,拜御史中丞,改工部尚书兼侍读,迁礼部尚书,复乞乡郡,以枢密直学士知苏州,改越州,浙东兵马钤辖,降授宝文阁待制,知明州,未至。落待制,知常州,贬海州,团练副使睦州安置、道州别驾,台州安置。除名建州居住,移婺州居住。叙复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宫。以大观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薨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五。积勋至上柱国,缙云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二百户。

“公娶李氏,太宁郡君;陈氏,文安郡君。男三人:长安常,试太学正;次大常,寿州寿春县主簿,皆早卒,次希仁,承奉郎。女二人:长适朝散大夫蔺中谨,次适奉议郎郭受。孙男四人:长济,辽山县尉;治,承奉郎;涣、渐未仕。孙女一人,适承议郎张琪。希仁得迷罔之疾,不能当大事,济自辽州弃官,承重而归,以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庚寅葬公于鄞县通远乡银山妙智之原。门人叙复宣德郎赐绯鱼袋陈瓘谨次。”

宋李朴《丰清敏公遗事》:“公讳稷,字相之,明州鄞县人。登嘉祐四年进士第。……始仕,主蒙城簿书……为襄州谷城令,县居汉上,号剧邑,富赀豪族聚居,前令鲜能以苞苴自洁,公独以善政公平称。会曾子固、韩持国相继守襄,皆深奇公,与为笔研友,不以诸吏待之。时兵部侍郎叶康直宰光化,亦有能名,襄阳人歌之曰:‘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直如衡。'……安厚卿安抚河北京东,辟为属官,同列往往务矜肆,过饬舆马,凌忽州县。公独不为表襮,每单骑挟以一卒,所至,躬见父老,延问疾苦,接官吏尽礼,人皆叹服。厚卿于是益叹重之,使高丽。……乃改著作佐郎,改秩,选知封邱,县为畿邑。若素权要请托,公亦不峻拒,第直其情,取平于法,终不以人为重轻,人亦不敢干以私,民吏畏爱之。会御史中丞李资深定荐公可为台官。……翌日,拜太子中允、监察御史。……公为御史三年,弹劾不避权要,神宗尝谓谏官舒亶曰:‘丰稷论事最诚实。’公益感励,执政忌之,会高选,馆职遂徙公著作佐郎,在馆逾年,迁吏部员外郎。……提点利州路刑狱,公在利路,会军贼王冲劫略商号、金洋间,有旨陕西与利路、京西提刑督捕盗,官擒捉久未获,诏促限愈急。公躬率巡尉扼截险要,至逾时不归廨舍。冲与其党欲度汉中,而公以兵阻隘,卒不得西,遂为险军所擒。哲宗即位,徙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召为工部员外郎。……罢为太常少卿。公力辞,乞捕外,章六上,……乃迁公为国子祭酒,……翌日诏兼侍讲,儒者荣之,权刑部侍郎,……权侍郎二周岁迁待制,公累章乞补外官,上不从,……公但逊谢而乞外愈力,遂以集贤知颍州,自颍而知江宁府,过阙入觐,擢龙图待制,知广州,……更徙西京,未几,复守南都,以眩疾丐知湖州,诏从之。几岁,改知杭州,在杭凡三年杭为东南会府,民物繁富甲天下,风俗多以侈靡自尚,公素以简俭恬静称,始至,吏辈以为公必革奢费,过为削弱以取稟,公徐度其宜,裁以中制。民讼至庭,辨析毫厘,听断明审,吏不能欺,钱塘人至今诵说其政。……徽宗即位,首召公为左谏议大夫。……改御史中丞,……建中靖国元年,方议哲宗配享功臣,公为礼部尚书,……遂罢,迁礼部尚书。……崇宁初,蔡京复得政,……降职知明州,……贬海州团练副使,睦州安置,道州别驾,台州安置。”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二十一《丰稷传》:“丰稷,字相之,明州鄞人。登第,为谷城令,以廉明称。从安焘使高丽,海中大风,樯折,舟几覆,众惶扰莫知所为,稷独神色自若。焘叹日:‘丰君未易量也。’知封丘县。神宗召对,问:‘卿昔在海中遭风波,何以不畏?’对曰:‘巨浸连天,风涛固其常耳,凭仗威灵,尚何畏!’帝悦,擢监察御史。治参知政事章惇请托事,无所移挠,出惇陈州。徙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提点利州、成都路刑狱。

“入为殿中侍御史。上疏哲宗曰:‘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不可用其智。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愿以《洪范》为元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思所以为则于四海,为法于千载,则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安矣。’刘奉世册立夏国嗣子乾顺,而乾顺来贺成坤节,奉世遽出境,稷劾之,奉世以赎论,迁右司谏。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密令蜀道织锦茵。稷于正衙论曰:‘二圣以俭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既退,御史赵谓曰:‘闻君言,使汗流浃背。’

“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太常少卿、国子祭酒。车驾幸太学,命讲《书·无逸篇》,赐四品服,除刑部侍郎兼侍讲。元祐八年春,多雪,稷言:‘今嘉祥未臻,沴气交作,岂应天之实未充,事天之体未备,畏天之诚未孚欤?宫掖之臣,有关预政事,如天圣之罗崇勋、江德明,治平之任守忠者欤?愿陛下昭圣德,祗天戒,总正万事,以消灾祥。’帝亲政,召内侍居外者乐士宜等数人。稷言:‘陛下初亲万机,未闻登进忠良,而首召近幸,恐上累大德。’

“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江宁府,拜吏部侍郎,又出知河南府、加龙图阁待制。章惇欲困以道路,连岁亟徙六州。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稷语陈师锡等曰:‘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击之不已,京遂去翰林。又乞辨宣仁诬谤之祸,且言:‘史臣以王安石《日录》乱《神宗实录》,今方修《哲宗实录》,愿申饬之。’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曾布得助嬖暱,将拜相,稷约其僚共论之。俄转工部尚书兼侍读,布遂相。稷谢表有‘佞臣’之语,帝问为谁,对日:‘曾布也。陛下斥之外郡,即天下事定矣。’改礼部。论宋用臣不当赐美谥,不为书敕。哲宗升祔,议功臣配享,稷以为当用司马光、吕公著。或谓二人尝得罪,不可用。稷曰:‘止论其有功于时尔,如唐五王岂非得罪于中宗,何嫌于配享?’又言:‘陛下以‘建中靖国’纪元,臣谓尊贤纳谏,舍己从人,是谓‘建中’;不作奇技淫巧,毋使近习招权,是谓‘靖国’。以副体元谨始之义。’禁内织锦缘宫帘为地衣,稷言:‘仁宗衾褥用黄,服御用缣缯,宜守家法。’诏罢之。

“稷尽言守正,帝待之厚,将处之尚书左丞,而积忤贵近,不得留,竟以枢密直学士守越。蔡京得政,修故怨,贬海州团练副使、道州别驾,安置台州。除名徙建州,稍复朝请郎。卒,年七十五。建炎中,追复学士,谥曰清敏。

“初,文彦博尝品稷为人似赵抃,及赐谥,皆以‘清’得名。稷三任言责,每草疏,必密室,子弟亦不得见。退多焚稿,未尝以时政语人。所荐士如张庭坚、马涓、陈瓘、陈师锡、邹浩、蔡肇,皆知名当世云。

“论曰:‘……稷劾蔡京,论司马光、吕公著当配享庙廷,盖亦名侍从也。'”

《乾道四明图经》卷二《人物》:“丰稷,字相之,邑人也。弱冠登嘉祐四年进士第。历襄州谷城令,韩持国维、曾子固巩相继守襄,奇之,荐于朝。是时兵部侍郎叶康直方为光化令,亦有能名,韩公尝曰:‘丰叶二令,它日必皆清。’近襄阳人歌之曰:‘叶光华、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以选知封丘县。大臣荐其清修俭直,宜为御史,乃除监察御史里行,为御史三岁,惮劾不避权要,神宗尝谓台谏曰:‘惟丰稷论事最诚实。’后自成都府路提刑召为工部外郎,复以荐拜殿中侍御史,改国子司业,除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迁太常少卿、国子祭酒兼侍讲、刑部侍郎。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自颍迁待制,移知广州,过关留觐,拜吏部侍郎。丐出,累典大藩,召拜谏议中丞、工部尚书,责降,叙复提举亳州太清宫以薨。

“被遇三朝,出入数十年,终始一节,清德重望,达于天下。性嗜学,逮老不衰。素恬静寡言,平居危坐,终日不跛,倚常若对大宾,虽见卒隶,必正衣冠,无倨惰容。追复枢密直学士,谥曰清敏。”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四年刘辉榜:丰稷。”《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四年刘辉榜丰稷。”《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四年刘辉榜:丰稷。”

丰稷《宋故奉议郎致仕陈公墓志铭并盖》:“朝请郎充龙图阁待制知湖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上护军高邮县、开国子食邑五伯户、赐紫金鱼袋丰稷撰。”注:是志撰于宋元符二年(1099)。

注:丰氏家族自丰稷起,为四明望族,由宋至明,不乏丰安常、丰治、丰有俊、丰坊等名宦雅士。然丰氏家族的相关研究,多重于明代丰坊,宋代丰氏族人,研究较少,仅张如安《鄞县望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中有所介绍,另有陈斐容《丰氏家族考述》,收于《浙东文化论丛》2009年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而关于丰稷本人的研究,疑因其诗文传世较少,仅张如安《北宋宁波文化史》(海洋出版社2009年版)中有专节涉及。

俞充(1033—1081) 字公达,明州鄞县人。登嘉祐四年登进士第。初令虞乡,有诗传世。熙宁时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政绩斐然,曾得良田八万顷。后历官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等职,又迁成都路转运使。俞氏以边功闻名。神宗时,任右正言、天章阁待制,知庆州、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平定羌族叛乱,力阻西夏劫掠环庆路田产,且严肃军纪,主张西伐西夏,然未竟而死,年四十九岁。

俞氏所著《奏议》、《边说》均佚,今存诗二十一首,为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所辑,《全宋诗》亦录。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二十七《俞充》:“充,熙宁中为虞乡令。”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十三《王官谷十咏并序》:“王官谷,山水之胜,甲于关右,由司空表圣所尝居,名尤著于天下。好事者道出虞阪,必枉辔以游之。洒涤尘虑,想慕清风,随其人所得,皆有以为乐。题名满山岩屋壁,独诗篇未甚闻于世,岂骚雅之客多牵于车马之劳,不暇作耶?抑有之不能传耶?不然,何遣之耶?予为令于此三年,暇日登览,王官之景,尽得之矣。因成十咏,自愿其词之鄙俚,不足以暴人之视听,更冀当世之能诗者共赋之,将以扬山川之清辉,发古人之潜德云。”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十三《贻溪怀古十篇并序》:“唐衰,全忠僭窃,士之有忠义之心者,皆深嫉之。而能洒然脱去,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表圣一人而已。予令于虞,表圣之居适在境内,造其祠,拜其像,想慕其平生,为之赋《王官谷十咏》,更邀世之能诗者和之,以发扬其潜德。奈何士之知表圣者,以休休、莫莫而止耳。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之“俞充条”:“元丰间,有俞充者,谄事中官王中正,中正每极口称之。一日,充死,中正辄侍神庙言:‘充非独吏事过人远甚,参禅亦超然悟解。今谈笑而终,略无疾恙。’上亦称叹,以语中官李舜举。舜举素敢言,对曰:‘以臣观之,止是猝死耳。’人重其直。”

宋秦观《淮海集》卷三十八《代御书手诏记》:“元丰元年八月,诏以先臣某为天章阁待制、环庆路安抚经略使。三年四月,环州肃远寨慕家白子等,剽属羌,构兵马乱,攻杀旁族。先臣遣第二将张守约,走马承受陆中招降之,诛其不听命者,于是羌族始定。而亡入夏国者,凡三百人。复遣守约屯寨上,檄夏人使归其众,夏人承命震恐,以其众归。

“初,慕羌之叛也,附置以闻,有诏:‘得亡者无小大长少,皆即其地斩之。’至是,斩其酋豪百二十有二人,而录其胁从幼弱妇女百四十有二人。请于朝,诏皆原之。既又别赐手诏褒谕,先臣跪捧伏读,感激涕下,退谓臣曰:‘我本孤生,蒙上识拔,宠遇如此,自度无以报万一,惟与汝曹共誓捐躯而已。’

“明年先臣下世,臣等衔奉遗训,夙夜殒越。念无以致区区者,辄求金石,具刻明诏,以为不朽之传。盖亦先臣之念也。昔唐相权德舆尝读太宗所赐手诏。至流涕曰:‘君臣之际乃尔耶!’臣以为万世之后,当有读明诏而感动复如德舆者矣,岂特今日为百执事之劝哉。六年月日,承务郎臣俞次皋记。”

《宋史》卷三百三十三《俞充传》:“俞充,字公达,明州鄞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都水丞、提举沿汴淤泥溉田,为上腴者八万顷。检正中书户房,加集贤校理、淮南转运副使,迁成都路转运使。茂州羌寇边,充上十策御戎。神宗遣内侍王中正同经制,建三堡,复永康为军,因诈杀羌众以为中正功,与深相结,至出妻拜之。中正还阙,举充可任。召判都水监,进直史馆,中书都检正御史彭汝砺论其媚事中正,命遂寝。

“河决曹村,充往救护,还,陈河防十余事,概论‘水衡之政不修,因循苟且,浸以成习。方曹村决时,兵之在役者仅十余人,有司自取败事,恐未可以罪岁也’。加集贤殿修撰、提举市易,岁登课百四十万。故事当赐钱,充曰:‘奏课,职也,愿自今罢赐。’诏听之。

“擢天章阁待制、知庆州。庆阳兵骄,小绳治辄肆悖,充严约束,斩妄言者五人于军门。闻有病苦则巡抚劳饷,死不能举者出私财以周其丧,以故莫不畏威而怀惠。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每获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慕家族山夷叛,举户亡入西者且三百,充遣将张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反之。

“充之帅边,实王珪荐,欲以遏司马光之入。充亦知帝有用兵意,屡倡请西征,后言:‘夏酋秉常为母梁所戕,或云虽存而囚,不得与国政。其母宣淫凶恣,国人怨嗟,实为兴师问罪之秋也。秉常亡,将有桀黠者起,必为吾患。今师出有名,天亡其国,度如破竹之易。愿得乘传入觐,面陈攻讨之略。’诏令掾属入议,未及行,充暴卒,年四十九。

“论曰:‘……俞充制军禁暴,足为能臣,而希时相之意,倡请西征,使其不死,边陲之祸,其可既乎?'”

《乾道四明图经》卷二《人物》:“俞充,字公达,邑人也。中嘉祐四年进士第。官至右正言、天章阁待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环州有田与夏国相错,岁种为虏所掠,未有敢诘者,由是委而荒之。充至,檄州所部以时耕种,卒不敢犯。属羌山夷啸聚叛,充授第二将张守约以筹算,且招且讨,有亡入夏国者三百户。充又遣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归亡者,充释其胁从老弱,以奏不浃,旬遂获安妥,手诏褒焉。沿边属羌乏马,充条上劝赏买马之法,朝廷可其奏,下诸路行之。未久,属羌乐于畜养,大增战马之利。

“庆阳兵素玩恩,稍绳治往往震摇。充至,严约束,斩五妄言者于和门,军始肃然。卒之夕,大星陨于寝堂之北,有《奏议》五卷、《边说》二卷藏于家。”

《宝庆四明志》卷八《先贤事迹上》:“俞充字公达,鄞人。登嘉祐四年进士第。熙宁三年五月,以著作郎、编修中书条例。累迁都检正,集贤殿修撰、都提举市易司及在京诸司库务。宰臣王珪知上欲伐夏国,元丰元年八月,奏充为右正言、天章阁待制,知庆州、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环州有田,与夏相错,委而荒之。充檄所部以时耕种,虏不敢犯。属羌山夷啸聚背叛,充授第二将张守约以筹算,且招且讨,有亡入夏国者三百户。充又遣守约耀兵塞上,夏人亟归亡者。条上劝赏买马之法,骑马顿增。

“庆兵素玩恩,充绳以法,军始肃然。屡上取灵武之章。四年六月,暴卒。高遵裕代之,西师乃困。充有《奏议》五卷、《边说》二卷,藏于家。以旧志所载及《续通鉴》参修。”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四年刘辉榜:俞充。”《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四年刘辉榜:俞充。”《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四年刘辉榜:俞充。”

朱长文 字伯原,宋元诸志以其为明州鄞县人,然据其墓表、墓志,中举时应已随父祖徙苏州。师从北宋著名学者孙复未冠即登嘉祐四年进士乙科。然初未授官,归居乡里,修葺乐圃,著书立说,一时为东南文人交游之重地。后屡荐出仕,历官苏州教授、太学博士等职,为官清明,重教礼学,元符元年终于官。

朱长文存世著作颇多,以《吴郡图经续记》和《琴史》最为著名,其余有《墨池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点校本)、《乐圃余稿》(上图藏清康熙刻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续书断》(上图藏明刻本)、《易经解》(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崇祯四年刻本)等。

宋郑虎臣《吴都文粹》卷一《学校记》:“……由景祐迄今五十余载,学者倍蓰于当时,而居不加辟也。长文适忝命掌学,周视黉舍,倾陊褊迫,寒薄暑煍,诸生病之,来者无所处,乃与同僚议请南园隙地以广斋庐。屡念于郡守,部刺史病财用之不给,会文正之子兵部侍郎公纯礼以厚德远业,见器朝廷,出自奉常制置江淮六路漕事,拥使者节过乡上冢,乃以学舍之微白公。公既即学,拜文正公遗像,延见诸生,感慨陈迹,即奏言:‘苏、润之学,皆先臣所建,后之人不葺而斋室不庇风雨,讲习无所,愿给钱修广。’而今太守谏议王公在润,先以润学为请,有诏各以度牒千纸充其费。时元祐四年五月也。……(淳熙)十六年赵彦操建御书阁、五贤堂在讲堂左,五贤谓陆贽、范仲淹、范纯仁、胡瑗、朱长文也。”

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一《吴郡图经续记序》:“方志之学,先儒所重。故朱赣《风俗》之条,顾野王《舆地》之记,贾耽‘十道’之录,称于前史。盖圣贤不出户知天下,矧居是邦而可懵于古今哉?按《唐六典》:‘职方氏掌天下之地图,凡地图命郡府三年一造,与版籍偕上省。’圣朝因之,有闰年之制,盖城邑有迁改,政事有损益,户口有登降,不可以不察也。

“吴为古郡,其图志相传固久。自大中祥符中诏修图经,每州命官编辑而上,其详略盖系乎其人,而诸公刊修者立类例,据所录而删撮之也。夫举天下之经而修定之,其文不得不简,故陈迹异闻难于具载。由祥符至今逾七十年矣,其间近事未有纪述也。元丰初,朝请大夫临淄晏公出守是邦,公乃故相国元献公之子,好古博学,世济其美,尝顾敝庐,语长文曰:‘吴中遗事与古今文章湮落不收,今欲缀辑,而吾所善练定以为惟吾子能为之也。’长文自念屏迹陋巷,未尝出庭户,于求访为艰,而练君道晏公意,屡见趣勉。于是参考载籍,探摭旧闻,作《图经续记》三卷,凡《图经》已备者不录,素所未知则缺如也。会晏公罢郡,乃藏于家。今太守朝议大夫武宁章公治郡三年,以政最,被命再任,比因临长文所居,谓曰:‘闻子尝为《图经续记》矣,予愿观焉。’于是稍加润饰,缮写以献置诸郡府,用备咨阅。固可以质凝滞,根利病,资议论,不为虚语也。

“方圣上睿谟神烈,声教光被,海隅出日,罔不率俾,广地开境,增为郡县。倘或申命方州,更定图籍,则此书庶几有取也。事有缺略,犹当刊补其古今文章,别为吴公总集云。元丰七年九月十五日,州民前许州司户参军朱长文上。”

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一《图经续记后序》:“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朱公伯原尝为前太守晏公作《吴郡图经续记》三卷。既成,而晏公罢去,遂藏于家。其后太守章公虽求其本,以置郡府而见之者尚鲜也。元符改元,安上以不才,滥绾倅符。到郡之后,周览城邑,顾瞻山川,窃欲究古今兴替盛衰之迹,而旧经事简文繁,考证多缺,方欲博访旧闻,稍加增缀而得此书于公之子耜。读之终卷,惜其可传而未传也。于是不敢自秘,偶以承乏郡事,俾镂板于公库,以示久远。若乃著述之本意,则详于自序而虑辞之博赡,指意之深远,则又详于常、林二君之后序矣。兹不重见,姑志其刻镂志岁月云,越明年。岁在庚辰八月望日,朝请郎通判苏州权管军州事祝安上书。”

宋沈遘《西溪集》卷四《敕赐进士及第朱长文可试秘校守许州司户参军》:“敕某:前日朕诏有司以天下所贡士来试于廷,尔以文辞之美,得署乙科,属于吏部。吏部举限年之法,未即用也。今既冠矣,请命以官,惟尔早成,既登策选,复归于家,益修不怠。而且大夫之世也,其人事,其吏方,宜亦习而明矣。往掾州服,毋废毋易,以启扬我休命。可。”

宋米芾《宝晋英光集》卷七《乐圃先生墓表》:“乐圃先生,吴郡朱氏,名长文,字伯原,光禄公之子。十九岁登乙科,病足不肯从吏趋。筑室居郡乐圃坊,有山林趣。著书阅古,乐尧舜道。久之,名称蔼然。一邦向服,郡守、监司莫不造请,谋政所急。士大夫过者,必奔□乐圃。以禄为耻,名动京师,公卿荐以自代者甚众,天子贤之,起为本郡教授,以为未广也。起为太学先生,以道授多士。未几,擢东观,仍兼枢府属。元符元年二月丙申,遘疾不禄,享年六十。子耜,杭州盐官尉;耦、耕,举进士。以六月葬至德乡,从先光禄之茔。

“先生道广,不疵短人,人亦乐趋,先生势不在人上,而人不敢议,盖见之如麟凤焉。方擢,欲使大施设而命不假,朝野惜之。著书三百卷,六经有辩说,乐圃有集,琴台有志,吴郡有续记。又著《琴史》,其序略曰:‘方朝廷成太平之功,制礼作乐,以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虚文哉!此先生志也。至于诗书艺文之学,莫不骚雅造古。死之日,家徒藏书二万卷。天子知其清,特赠缣百匹。呜呼!先生可谓清贤矣!余昔居郡,与先生游,知先生者也。

“表曰:穷达有命,出处有时,司出处者,非命而谁。时与命违,士能不出,出而无命,孰稔于时。升公之堂,理公朱丝,清音不改,乐圃松悲。”

宋朱长文《乐圃余稿》之附录《张景修墓志铭》:“乐圃先生朱伯原卒于京师,识与不识者皆叹之。先生故人,自玉堂青琐与夫一时贤士大夫,多挽之以诗。

“先生妙龄登乙科,以疾求闲,学且养逾三十年,特起为苏州教授。历五考,召为太学博士,改宣德郎,除秘书省正字,兼枢密院编修文字。先生文章,前宰相范公、今宰相章公尝荐其典丽,可备著述矣。先生行义,中书侍郎许公尝荐其纯固,可为师表矣。先生博闻强识,笃学力行,枢密林公先除礼部侍郎及宝文阁直学士,尝荐自代矣,前后荐者,盖不可殚数,宜得名公巨儒,志其墓,而诸孤乃以其季父明州象山县尉仲方之状,属予铭,予岂足以知先生耶!

“按先生家谱:昔高辛氏有才子曰朱虎,先生其后也。先生讳长文,伯原其字也。其先为越州剡人,自其祖居苏者三世。曾祖讳琼,仕钱氏。祖讳亿,始入朝,太宗皇帝召对便殿,命以官。数有功,迁内殿崇班,门祗候,知邕州,累赠刑部尚书。考讳公绰,光禄卿,知舒州,为时名儒。妣蔡氏,封宣城郡君,所生周夫人,方娠,梦覆锦衾,或谓光禄公曰:‘生子能文必矣。’先生果幼而不群,光禄器之。十岁善属文,读书辄终夜,光禄公命彻烛,先生侍其寝,不彻也。泰山孙明复讲《春秋》于太学,往从之,明复韪焉,先生书无所不知,尤深于《春秋》。

“擢嘉祐四年进士第。吏部限年,未即用。时光禄公守彭,先生不俟宴,归,州人荣之。既冠,除秘书省校书郎,守许州司户参军,诰有美辞。先生无他疾,第伤足,不果仕,非行怪而固隐也。郊禋,光禄公欲以任子恩,丐先生幕官,先生推与其季弟,光禄公拊之曰:‘兄以官畀汝,因名之曰从悌。’先生逮光禄公捐馆,左右凡二十年,以孝称,居丧如礼。服除,人劝以仕,无意也。抚弟妹,毕婚嫁。安贫乐道,因旧圃葺台榭池沼、竹石花木,有幽人之趣。州侯贵客,山翁野叟,或觞或咏,去则醉卧便腹,不知身世之在城郭也。太守章公伯望表其所居为乐圃坊,乡人相与尊之称乐圃先生。当是时也,使东南者以不荐先生为耻,游吴郡者以不见先生为恨。

“左丞邓公先在翰林,与给事胡公、孙公,中书舍人范公、苏公列荐先生于朝,先生不得已,起典乡校,州有两教授,以先生故也。同时徐积举于楚,陈烈举于福,世号三先生。先生之教人,先经术而后华藻,曩岁作《东都赋》,自视不减班、张、太冲辈。前宰相苏公尝荐先生曰:‘称述历代京邑之盛,莫如国家。汴都之美,深有可观焉。’客有使之献者,先生曰:‘此吾少时也。今老矣,尚何赋为哉!’讲《春秋》、《洪范》、《中庸》,学者无虑数百。苏学,范文正公建也,岁久隳甚,其子侍郎公时领大漕,得请修葺,先生有力焉。吴中水灾,先生陈五浦之利,郡不克行。逮右丞公之守是邦,先生作《救荒议》四篇以献,黄公从之。民赖以安,其仁心类如此。晚游辟雍,著《释问》以见意,后罢《春秋》博士,亦颇有归志,想闻猿鹤,数请还乡。内相蒋公诗曰:‘玉杯旧学无施设,空有新诗满锦囊。’盖叹之也。暨登芸省,有喜色,尝曰:‘天下奇书,在我目中矣。’明年,枢密曾公、林公荐兼尚书局,未期月,以疾终于家。命夫实元符元年二月十七日丙申也,享年六十。家徒四壁,大臣以闻,赐缣百。丧归,吴人迎于境上,行路为之流涕。

“先生天资忠朴,有致君泽民之志,不少见于用,中年仕宦,先畴悉委诸弟,所同者一圃,藏书二万卷,且曰:‘以此遗子孙,不贤于多财者乎?遗以财,是教之为利也;遗以书,是教之为学也,可不慎欤。’著书三百卷,六经皆有辩说,乐圃有集,琴台有志,《吴郡图经》有续记。作诗稚训,得古风,及类古今章句,为《吴门总集》,以备史官采录。善书,有颜鲁公体,藏碑刻自周穆王始,至于本朝诸名公帖,皆有之。作《墨池》、《阅古》二编,尝谓:‘书画事,昔人犹多编述,而琴独未备。’元丰中作《琴史》,其叙曰:‘方当朝廷制礼作乐,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虚文哉!’今太常少卿曾孙为之后序亦曰:‘《琴史》之作,固有志乎明道而待时之用者也。’元符己卯,果诏太常,按协雅乐,命前信州司法参军吴良辅政造琴瑟,教习登歌。惜乎!先生不及见斯时也!

“娶张氏,三子:耜,前婺州东阳县主簿;耦,改名发;耕,举进士,皆有文行。一女未嫁。孙男曰愈。以元符元年六月乙酉,葬先生于吴县至德乡南峰山之西,从先茔也。

“铭曰:先生之乐,非玉非金。室则有书,几则有琴。出而不返,猿哀鹤吟。壁水师筵,兰台儒馆。未如命何,丹旐云远。吴山迎丧,学者大半。有丘有园,有子有孙。清白传家,孝友盈门。我铭永久,南峰之原。”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朱长文》:“朱长文字伯原,苏州吴人。年未冠,举进士乙科,以病足不肯试吏,筑室乐圃坊,著书阅古,吴人化其贤。长吏至,莫不先造请,谋政所急。士大夫过者以不到乐圃为耻,名动京师,公卿荐以自代者众。元祐中,起教授于乡,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元符初,卒,哲宗知其清,赙绢百。

“有文三百卷,六经皆为辨说。又著《琴史》而序其略曰:‘方朝廷成太平之初,制礼作乐,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虚文哉!’盖立志如此。”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四年刘辉榜:朱长文。”《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四年刘辉榜:朱长文,贯开封。”《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四年刘辉榜:朱长文,贯开封。”

注:朱长文研究较多,除前“朱公绰”条所论及邓文外,尚有姚淦铭《朱长文<续书断>》(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而关于其琴学思想,则有张晓娟《建国以来的<琴史>研究》(载于《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俞飞《儒学视野中的朱长文琴学思想探析:以<琴史>为例》(载于《音乐探索》2011年第11期)等,方志学方面有王瑞来《<吴郡图经续记>考述》(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一文,可资借鉴。

嘉祐六年辛丑(1061)王俊民榜

周弁 字君仪。台州宁海县人。登嘉祐六年进士第。授官会稽主簿,后令松溪、武义、黄陂,迁平江军节度推官,官至宣教郎,知青阳县,卒赠少师。

周弁著有《文集》、《韵略》等,均佚,仅存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可参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点校本)卷十二载周弁诗一首,又为清厉鹗《宋诗纪事》所收,题为《临海净土院》。

《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三《人物门三》:“嘉祐六年王俊民榜:周弁。宁海人,字君仪,终宣教郎,知青阳县,后赠少师。见《宁川志》云。”

清陆心源《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周弁》:“周弁,字君仪,宁海人,嘉祐六年进士,终宣教郎,知青阳县,后赠少师。著有《周少师集》二十卷。《赤城志》。”

《崇祯宁海县志》卷七《人物志》:“周弁,字君仪,东岙人。父良史没日本国,弁不及见。母施氏教之。年十八登嘉祐进士,授会稽主簿,历松溪、武义、黄陂三县令。迁平江军节度推官,改保宁军节度掌书记,转宣教郎,知清阳县,卒。

“平生好读书,至老手不释卷。家贫未尝语生事,甚为王介甫所器重,有《文集》二十卷,《韵类》十七卷传世。子炳、炜同登元祐进士,炤、熳、灿、爟皆举进士,炬,迪功郎。孙七人,曾孙四人,俱以仕显,其余举进士者又二十余人,见《魏国夫人碑记》。”

项瞻 明州鄞县人。项晞堂弟。登嘉祐六年进士第,为判官,王安石有诗赠。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六年月王俊民榜:项瞻,晞之堂弟。”《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六年王俊民榜:项瞻,晞堂弟。”《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六年王俊民榜:项瞻,晞堂弟。”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十七《律诗·送项判官》:“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

袁毂 字容直,又字公济。明州鄞县人。楼郁门生。登嘉祐六年进士第。官建安尉,后又任官青州,治狱颇有名。后移知邵武军,条陈盐法,奏减课税。后通判杭州,与苏轼唱和,多有诗文酬韵,东坡公称其博洽。后以朝奉大夫知处州,卒赠光禄大夫。

袁毂所著文集早佚,而所撰类书《韵类题解》,楼钥以为第一,惜佚。《延祐四明志》录有其《多福院记》一篇,亦为《全宋文》所收。

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十四《高祖宫师文编序》:“高祖《宫师文编》仅三十卷,皆兵火所辑,非旧本也。公自少喜为诗,然见子弟传录辄毁去,曰:‘士大夫当以行义为先,是何足成名,吾以自适尔。’绍圣中,党议既兴。公谪均州,归未终岁而薨,其治命则曰:‘吾平生行事,人自知之。他日毋请谥,毋志吾墓也。’故自建中靖国以来,公虽追复元官,诸子不敢议铭事。中兴四十年,元祐大臣往往得谥,子孙亦莫敢请也,独鲜于大受所为行状犹在,用列于篇首。某逮事曾叔祖留司御史讳宗质,时王、蔡、方、张,有所畏避,凡家集手自之,无得观者。故公之论新法,触时禁之言,皆不传于外,而所传奏议,十不四五也。南渡流离,集稿遂逸,访于四方,莫克尽获,惟诗尚多,而内制特少。至其他文如《与苏子美书》、《志程伯淳墓》,士大夫虽知有之,无复见也。呜呼!公固不以文自名者,其在家庭诲子弟,每以西汉为宗,故其笔力雄健,尤为南丰兄弟所推。曾舍人既葬,必得公之文碑于道,而豫章黄太史自言因公诗得用事法,岂道德之蕴于内者深,其发于文词者皆余事哉。小子不佞,无以绍君子之泽,独其文编,负笈而藏,欲俟备而传焉。惧有河清之叹,因裒而刊之东阳郡斋。夫自涯而观于澜,历阶而望于奥,亦足以知其大略矣。异日求于好事之家,继有得者,尚将附益云。淳熙元年十月玄孙具位某谨书。

宋楼钥《攻媿集》卷七十七《跋袁光禄毂与东坡同官事迹》:“庆历诏郡国立学而置教官者才数处,多延致乡里之有文学行谊者为之师。我高祖正议先生教授四明前后三十余年,一时名公皆在席下。是时赴乡举者才百余人,解额六人,试于谯楼。秋赋之年,先生谓舒公亶、袁公毂、罗公适曰:‘二三子学业既成,不应有妨里人荐名。’于是舒试于乡,袁试于开封,罗试于丹丘,三人皆在魁选,为一时之盛。舒以《舜琴歌南风》、袁以《易更三圣赋》,名于时。而袁之著述传于世者,有《韵类题选》百卷,后学赖之。

“元祐五年,倅杭州,东坡为郡守,相得欢甚,有《迓新启事坡书》、《龙泉何氏留槎阁记》、《介亭唱和诗》。坡次韵二诗,一谢芎椒,一为除夜,如‘别乘一来,风月平分坡’之词最为脍炙,正为公而作,则其宾主之间,风流可想而知也。抑尝闻坡一日谓公曰:‘素知博洽,试征事。’公一夕录数十百项,坡曰:‘可谓博矣。’又从而增之。前辈之不倦于学如此,尚书丰公稷亦正议之高第,志公之墓。当崇宁中,方讳言苏氏,但言为守者,至不言坡之姓字。钥随侍括苍于郡斋,见公作守时十诗石刻,摹遗其家,此外罕见。

“公之遗文,自少学赋,最重韵类之书,窃以为古今类书第一。盖类书必须分门,虽多出名公,而事多重叠,又必有杂门。惟此书以韵别之,读者随字径取,一索而获,每一目之下必有赋题,故以《题选》为名。况公编纂精确,诸经注疏,搜括无疑。蜀有书林,号为‘该博’,止取《白氏六帖》,散于此书之间,其实反成猥酿,殊失本意,世鲜知者。

“公之五世孙槱录公与东坡同官事迹及丰公所为铭,谓钥书于后,因诵所闻,并书之两家子弟。衰门既幸未坠,而公之后儒风日兴,有孙字质甫,好古笃学,教子有闻于时,觉名乡书。燮以吏部知九江,槱以特科为丞。燮之子肃,甫一孙,字叔平。又有名方,亦以特科进。其子洽与肃俱收世科,其兴殆未艾也。罗公亦为杭之贰车,与坡同时,有启云:‘谈笑风云,咳唾珠玉。弟兄射策,有机、云慷慨之风;父子谈经,无歆、向异同之论。是故名动四海,号称三苏。’亦为坡所深知。意与公适相先后,因附见云。”

《乾道四明图经》卷二《人物》:“袁毂,字容直,世为明人。一程文于开封,两试于乡,皆第一。嘉祐六年中进士第。历任知兴化军,累官至朝奉大夫,而以文名天下。其为人磊落明白,推诚自信,急人之所不足。著文集七十卷,藏于家,纂《通题》九十卷、《韵类》一百卷,行于世。”

《宝庆四明志》卷八《先贤事迹上》:“袁毂,字容直,一字公济。举进士,一试于开封,两试于乡,皆第一。嘉祐六年中第,博观群书,擅名词藻。历知邵武军,通判杭州。其为开封举首也,苏文忠公轼实为之亚;及贰郡,而轼为守,相得益欢,唱酬篇什甚富。移知处州,终朝奉大夫。赠光禄大夫。有文集七十卷,纂《韵类》一百卷。”

清徐时栋《宋元四明六志校勘记》卷二《佚文二》:“袁毂,字容直,一字公济,王鄞江先生门人也。博贯群书,擅词藻。一试开封,两试于乡皆第一。嘉祐六年举进士。除建安尉,改倅青州,治狱多得其情。知邵武军,条盐法利害以便民,奏减其课。调通判杭州,其为开封举首也,苏文忠公轼实为之亚。及贰郡,而文忠为守,唱酬相得极欢,坡一夕语毂曰:‘素闻博洽,试征事。’毂一夕录百数十项,坡曰:‘可谓博矣。’复取笔,增十余事。原注见楼攻媿《跋袁容直与东坡同官事迹》及施武子《苏诗注》。后移知处州,以老乞致仕,卒赠光禄大夫。同上。

“按:各本《袁毂传》有录无书,《浙志·循吏传》中毂上为周师厚,毂下为俞伟,皆引《延祐志》,惟毂传则采成化,疑彼所见本亦脱,此外诸志亦无引者。今樗庵独得,采引如此,其所据本固完好无恙耶。”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六年王俊民榜:袁毂。”《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六年王俊民榜:袁毂。”《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六年王俊民榜:袁毂。”

注:四明南门袁氏家族为甬上望族,自袁毂始,屡有名宦显达,如后世袁燮、袁甫等,皆为名士。袁氏家族的相关研究可参照黄宽重《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2年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一: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发明本心——袁氏家族与陆学衣钵》(见《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袁毂相关研究,因材料极少,故以前举两文献中所涉及为主。

童于 明州鄞县人。登嘉祐六年进士第。娶郭暨之女。熙宁间为温州司法参军,亦历官池州军事推官。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六年王俊民榜:童于。”《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六年王俊民榜:童于。”《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六年王俊民榜:童于。”

周处厚《宋故清河张君墓志铭》:“□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守温州司法参军童于填讳。”注:是志撰于宋熙宁元年(1068)。舒亶《宋故郭君秘校墓志铭》:“女五人:长适前池州军事推官童于。”注:是志约撰于宋元丰四年(1081)。

舒昭 明州奉化县人。登嘉祐六年进士第。历官大理评事。

《光绪奉化县志》卷十九《选举表一·宋·进士》:“嘉祐六年舒昭,王俊民榜,大理评事。”注:舒昭其人,历代《宁波府志》(《四明志》)均不载,笔者所见,仅《光绪奉化县志》有载,光绪前《奉化县志》是否有录,尚不得而知,待考。

嘉祐八年癸卯(1063)许将榜

冯硕 明州慈溪县人。冯准侄,陈辅婿,冯确弟,冯景族兄。登嘉祐八年进士第。濠州军事推官。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八年许将榜:冯硕。”《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八年许将榜:冯硕,准侄。”《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八年许将榜:冯硕,准侄。”《乾隆汀州府志》卷十六《职官一》:“宋军事推官:冯硕,……以上俱嘉定间任。”

宋周镛《宋故陈府君并俞氏夫人墓志铭并序》:“女五人:长适濠州军事推官冯硕。”

宋姚希《宋故冯府君莫氏夫人合葬墓志铭并盖》:“府君既长,与兄察推君硕、族弟通直君景日夜淬砺,以事业相先。二人者蹑贤利,府君独不利,因叹曰:‘门户有托,父祖之望慰矣!’遂掩关,无进取意。”注:是志撰于宋绍圣二年(1095)。

注:《宋登科记考》引《民国福建通志》卷四,以为冯硕为汀州军事推官,然查所引《乾隆汀州府志》,冯硕为嘉定间人,嘉祐与南宋嘉定相隔一百余年,故若非嘉祐乃嘉定之误,则两冯硕并非一人。

陈谧(1033—1103) 字康公,陈禾父。明州鄞县人。登嘉祐八年进士第。其子陈禾、孙陈曦皆为进士,可见陈氏教导之功。平生素善教,元丰时,令华亭,建县学兴教。又喜藏书,舒亶称其归舟尽书,陈曦亦有文追悼,惜佚。

《乾道四明图经》卷二《人物》:“陈禾,……父谧,字康公。博学。教子有法。许将榜登第,而禾之子曦黄公度榜登第,明自国朝以来连三世科第者,陈氏而已,乡人以为甚荣也。世喜藏书,谧之亡,舒中丞亶作挽章,有曰:‘尘埃满匣空鸣剑,风雨归舟只载书。’曦复为藏书记,以告于后,俾勿坠素业也。”

《宝庆四明志》卷八《叙人上》:“禾父谧,字康公。博学。教子有法。嘉祐八年登第。子曦,绍兴八年又登第。兄秉以八行举,政和八年登第。世喜藏书,谧之亡,舒中丞亶作挽章有曰:‘尘埃满匣空鸣剑,风雨归舟只载书。’曦复为藏书记以告其后,俾勿坠素业。”

《绍熙云间志》卷上《学校》:“学旧有记五,尝考其本末,天禧间有夫子庙而已,湫隘库陋,旁不可为斋馆。后六十有五年陈侯谧始欲兴学,邑人卫公佐公望献县之东南地,且自度殿材,为买国子监书,以资诸生,如是数年,至令刘鹏始克就绪。学之成其难也如此。绍兴以来,杨寿亨、周楹侍其铨相继修之。今学舍整好,什百俱备,学粮、租钱视他处为厚,国家所以养士者,可谓无负矣。”

《绍熙云间志》卷中《知县题名》:“陈谧,元丰七年。”《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八年许将榜:陈谧。”《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八年许将榜:陈谧。”《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八年许将榜:陈谧。”

注:陈氏家族亦为宋时望族,陈谧、陈禾、陈曦三世为进士,后世如陈大方等亦为四明显士。可惜文献多不传,故无研究,有待将来者专文记述。

柳韶 明州鄞县人。登嘉祐八年进士第。事迹无考。

《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八年许将榜:柳韶。”《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八年许将榜:柳韶。”《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八年许将榜:柳韶。”

葛蕴 字叔忱,葛良嗣次子,明州鄞县人,登嘉祐八年进士第。其父后葬于丹徒,故徙之。其有文名,与曾巩有交,黄庭坚称其翰墨可为宝藏。官穰州主簿。

葛蕴诗文、书画皆无传,仅曾巩有《答葛蕴》诗一首,见于《元丰类稿》。

宋董史《皇宋书录》卷中《葛蕴》:“葛蕴,字叔忱。山谷题李翰林醉墨云:‘是葛公叔忱赝作,以尝其妇翁,诸苏果不能别。盖叔忱翰墨亦自度越诸贤,可宝藏也。’南丰题葛蕴书云:‘葛君能属文,尤长于诗,又特善书。或以淡墨尘纸戏为之,假古人之闻名者以传,而人莫能辨也。惜其早死,不大显于世。其诗多自书,以余故家藏颇多,而参寮又集其平生所往还书,为大轴以示余,谓余尝知葛君者。欲余识之,若参寮于葛君,可谓笃矣。'”

《京口耆旧传》卷一《葛良嗣》:“子蘩尝知镇江府,蕴亦擢嘉祐八年第云。”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二《葛兴祖墓志铭》:“兴祖三男子:蘩、蕴,皆有文学。蘩,许州临颍县主簿;蕴,登州穰县主簿。苹,尚幼也。”

《至顺镇江志》卷十八《侨寓》:“蕴,良嗣子,蘩弟。嘉祐八年登进士第丙科。”《乾道四明图经》卷十二《进士题名记》:“嘉祐八年许将榜:葛蕴。”《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嘉祐八年许将榜:葛蕴,贯开封。”《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嘉祐八年许将榜:葛蕴,贯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