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吴哥古迹的申遗过程

从19世纪末开始,法国远东学院(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简称EFEO)在吴哥进行了遗址的发掘、研究、记录以及相关保护与修复工作,直至1972年因柬埔寨政局动荡而终止。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柬埔寨国内战乱期间,吴哥古迹部分受到了战争的直接创伤,而长期的管理缺位,更使得非法的文物盗运猖獗一时,热带植物的快速生长和蝙蝠等丛林生物的大量排泄物也对遗址造成了伤害。


1989年,当和平曙光重现柬埔寨之后,柬埔寨联合政府主席西哈努克亲王向UNESCO提出了保护吴哥古迹的请求。UNESCO于当年派遣专家小组赴吴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泰国等东盟国家也先后在不同场合倡议UNESCO启动保护吴哥古迹项目。在这个过程当中,法国和日本逐渐成为保护吴哥国际行动的关键力量。


1990—1991年,UNESCO数次参与了吴哥的现场调研评估活动,对古迹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于1990年6月和1991年9月先后在曼谷和巴黎召开国际圆桌会议,确定优先援助的项目。日本政府对曼谷会议予以资助,并资助UNESCO委托日本的上智大学对吴哥古迹及其周边的民生情况进行调查。此外,日本政府还出资委托法国远东学院对其于1909—1972年在吴哥开展的修复和研究工作的重要报告和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和用微缩胶卷进行记录。


在巴黎的会议上,西哈努克亲王再次呼吁UNESCO协调国际力量保护吴哥古迹。与此同时,与会各方建议UNESCO协同世界遗产委员会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帮助柬埔寨政府准备批准《世界遗产公约》所需的相关材料,并将吴哥古迹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个月后,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巴黎协定》正式签署,铺平了柬埔寨国内和平以及吴哥古迹申报世界遗产的道路。


1991年11月,时任UNESCO总干事的费德里科·马约尔(Federico Mayor)出访柬埔寨,并在吴哥与西哈努克一起呼吁国际社会共同拯救吴哥。自此,“拯救吴哥”成为UNESCO在文化领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同月,柬埔寨政府批准了《世界遗产公约》,吴哥古迹的申遗程序由此正式启动。世界遗产委员会出资委托以法国为主的国际专家组协助柬埔寨政府筹备相关申报材料。


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达菲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上,吴哥申遗项目被正式提交。申报遗产包括吴哥、罗洛斯和女王宫三个独立的遗产区,加上统一的缓冲区,总面积约401平方千米,据统计遗产区内的居民约为22000人。


鉴于柬埔寨的特殊局势,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免除《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规定的相关必要条件,根据标准i、标准ii、标准iii和标准iv,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而由于当时柬埔寨即将迎来30年来的首次大选,国内局势尚未完全稳定,委员会同时决定将吴哥古迹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委员会要求柬埔寨政府对吴哥古迹进行为期三年(1993—1995年)的深入研究,并需定期报告古迹的保护状况,还根据ICOMOS的建议,向柬埔寨政府提出以下五点要求http://whc.unesco.org/en/decisions/3438.

1.颁布充分的保护立法;

2.设立人员充足的国家保护部门;

3.根据联合国国际开发计划署的勘界项目,设定永久边界;

4.确定适当的缓冲区;

5.建立国际保护工作的监测与协调机制。


随着吴哥古迹成为世界遗产,举世瞩目的吴哥国际保护行动也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