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吸毒人群的现状
- 吸毒人群成瘾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以江苏为例
- 韩丹
- 3731字
- 2019-07-01 17:27:17
吸毒人群是对社会中滥用毒品的边缘人群的一个总体性的称谓。在江苏,吸毒人群的构成是如何?希望通过对几十个个案的概括和提炼,能够体现出南京的一部分典型吸毒者的基本特征,真实反映出一些吸毒者的真实状况。因此,以下所有所谓“南京吸毒人群”的含义都是“一部分”吸毒者,不能代表南京吸毒人群的总体特征。
一、人群生存状况
(一)吸毒人群的生存状况
综合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吸毒人群的现状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人数迅速增加
2.青少年吸毒违法现象严重
3.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4.多数为无业人员和社会流动闲散人员
5.吸食毒品以海洛因为主,吸食方式以口吸、注射为主
(二)社会身份特征
南京吸毒人群的社会身份是本研究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吸食海洛因的吸毒人群到底是由什么样的人组成的呢?
具体地说,54例个案的社会身份及特征归纳如下文所列:
1.混迹于城市的自由无业人员和合法,非法的生意人
2.伴有成瘾习性
3.越轨行为不断
(1)贩毒
(2)坐台、卖淫
(3)其他违法犯罪行为
(4)赌博
(三)人格个性状况
青少年人格问题也是他们走上吸毒道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项研究表明,吸毒人员表现出明显不同于正常人的人格特点,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感,不关心职责和义务,做事马虎懒散;难于理解和遵循常规或准则,且任性和固执;较容易与社会和他人发生冲突,产生抱怨和抵触心理,对自身健康过分关注和敏感,对前途担忧和悲观;缺乏奋斗目标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喜欢热闹,善于交际,注重个人享乐和消遣,好奇心强,容易接受纷繁多变的事物,也易受他人影响和诱惑。
在个性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所有社会学的个性定义的特点是他们否认个性的自定属性。个性总是这样或那样被看作社会背景的反映或依赖于社会背景”。通过艾森克个性量表,对访谈的54个个案的个性进行了社会心理学分析,用心理学的问卷法,对吸毒者的心理个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中,个案4的个性特点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以个案4这个比较典型的个案来揭示出一部分南京吸毒者的个性特点:孤独,不关心人,不近人情,感觉迟钝,对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行为古怪,喜欢干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
二、吸毒人群初吸状况
所访谈的吸毒人群,走上吸毒道路的经历虽然存在差异,初次吸毒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在访谈71个吸毒者的过程中,很多吸毒者的初次吸毒经历有共性。将这些共性的东西提炼出来,作为区分他们初次吸毒的一些归类,便于更深入地描述和研究这个人群。
(一)生理层面
1.减肥与止痛
2.空虚与烦恼
3.好奇与时尚
(二)社会层面
1.交友不慎
2.南下流动
3.无知
4.上当受骗
三、吸毒人群成瘾状况
研究表明,吸毒的社会心理演变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吸毒初期,吸毒者往往因为好奇、时髦、寻求刺激等心理而去吸毒;
2.吸毒中期,又称为吸毒症状反应期,此时想摆脱毒品,但又心存侥幸,经不住诱惑;
3.吸毒晚期,此时,吸毒者在心理上已形成了对毒品的强烈依赖,吸毒已经成为强迫性行为。
(一)成瘾过程
成瘾的过程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同时出现了问题,即生理依赖、心理渴求、社会断裂。个案12比较了生理成瘾和心理成瘾的区别:我从来没有犯过瘾,我也没有瘾。我生理上从来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心里有一点心瘾。心里就是不知不觉在想这个东西。
而个案5、个案6和个案18这三个女孩子的上瘾过程就不是这样,他们并不是个体的行为,更多的还是和朋友在一起的群体行为。
(二)戒断症状
戒断症状是指停止使用或吸食毒品以后所产生的生理或心理症状。
从个案访谈的资料来看,吸毒成瘾以后,如果不及时补充海洛因,就会导致身体在生理上出现很多不适,停药8至12小时即可出现戒断症状,最初表现为打呵欠、流泪、流涕、出汗等类似重感冒的症状,随后陆续出现瞳孔扩大、打喷嚏、起鸡皮疙瘩、寒战、厌食、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全身骨和肌肉酸痛及肌肉抽动等症状。在吸毒人群中,他们都把这个过程叫作“犯瘾”。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成瘾”过程要从人脑来说起。人脑中本来就有一种类吗啡肽物质、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吸毒者吸了海洛因,外来的类吗啡肽物质进入人体后,减少并抑制了自身吗啡肽的分泌,最后达到靠外界的类吗啡肽物质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自身的类吗啡肽物质完全停止分泌。那么,一旦外界也停止了供应吗啡肽物质,则人的生理活动就出现了紊乱,出现医学上说的“反跳”或“戒断症状”,此时,只有再供给吗啡物质,才可能解除这些戒断症状,这就是“犯瘾”。
四、吸毒人群戒毒状况
在中国的现行戒毒体系下,主要是三个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一种互补的良性关系,即强制戒毒、劳教戒毒和自愿戒毒。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开颅手术的内容。
(一)强制戒毒
南京市石佛寺强制戒毒所是南京唯一的一所由南京市公安局开办的强制性戒毒所。而南京强制戒毒所也是中国强制戒毒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缩影。
很多人来到戒毒所的时候,有着强烈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反应,他们描述了毒品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个案5女:我感觉,心瘾根本就是摆脱不了的,戒毒的时候心瘾特别重,而且那时候我还有逆反心理,人家越是想帮助你,但是我总感觉,人家都帮不上你,还是自己照样抽。
戒毒所如何为吸毒者戒毒呢?通过参与的观察和访谈的第一手资料来描述所看到的这所戒毒所。
个案3:如果吸毒了,没有前科的,就要到戒毒所去强制戒毒。如果这个人前面有前科的,就要送到看守所,要不然就是服刑两年、三年。记得第一天进去,检查带去的东西。检查身体,做一个尿检,然后就到集训组。第二天,干部找我谈一次心,也就是问问住在哪里、是哪一个派出所抓来的,吸了多长时间。谈心以后,就给我吃药,给我们吃的小白药,3元可以买100多颗。吃一个礼拜,然后什么都没有了。我们戒毒不是免费的,戒毒费很贵的,包括伙食费、床位费、医疗费等等,每天100元标准。
(二)自愿戒毒
随着强制戒毒所的开设,很多医疗机构也开设了一些自愿戒毒机构。在南京的吸毒人群中,所访谈的个案中就有很多自愿戒毒的经历和感受:
个案5曾亲自到武汉体验自愿戒毒:到武汉的自愿戒毒所去戒毒,采用美国的盖托普治疗方法,从药物依赖的方式来戒毒。从2001年开始去武汉,前前后后都去了十几次。但是,好像没有用,就为了戒毒,花了不少钱。
自愿戒毒中,好多吸毒个案是在南京自愿戒毒门诊、扬州戒毒门诊或家中戒毒的。
个案33:我当时对戒毒的过程不是很清楚,因为当时在扬州的自愿戒毒采取的是昏迷疗法,挂水以后,昏迷5天,醒来以后一点都不知道。还是昏昏沉沉的,到了第10天,就清醒多了,一点痛苦都没有,就这样戒掉了。但是回到南湖以后呢,就是因为认识人,又抽了。
从上述个案的失败经历来看,中国的自愿戒毒效果很差。
(三)开颅手术
学术界发现,吸毒成瘾以后,人脑内形成一个病理性快乐中枢。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毁损这一中枢,为戒毒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到底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呢?
在戒毒所找到了一位2004年3月做过开颅手术的男性吸毒者。广东开颅手术已经叫停。最终,个案47复吸被抓到了戒毒所,开颅手术宣告失败。
(四)劳教戒毒
2013年底,中国的劳教戒毒体系宣告终结。这种模式在过去的戒毒体系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即以劳动教养制度为依托,以康复教育为重点,以综合戒毒方法为手段,以流程管理为运行特征,以社会化机制为补充的戒毒模式。但是,吸毒者是怎么看待劳教戒毒的呢?
吸毒人群对于劳教所的恐惧和不满在访谈中比比皆是。可见,中国强制戒毒体系中的劳教戒毒,虽然让一些吸毒者解决了他们长期在社会上难以戒除的戒断症状,但实际上不利于吸毒者的生理康复治疗,因为这种戒毒方式是通过强制性手段将吸毒者和毒品隔离,没有任何生理康复、心理康复治疗,也缺乏起码的人性化管理,更谈不上对这些“病人”的关爱了,这些都在吸毒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对于公安人员的不满情绪,这些情绪都成为他们出来再次复吸的因素。
五、吸毒人群复吸状况
所访谈到的吸毒者中,成功戒毒的吸毒者寥寥无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根除毒瘾。
复吸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让这些吸毒者痛不欲生。很多吸毒个案甚至选择了自残和自杀来对抗复吸,因为难以摆脱毒品又找不到出路,选择死亡是们唯一能够想出的最好的解脱之路。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什么会复吸?
(一)朋友圈子
接触吸毒的朋友,身处吸毒圈子,是他们对于复吸谈到最多的方面。
(二)情绪失调
很多吸毒者都是因为情绪问题,再次复吸。
(三)自我膨胀
经济上的发达,事业上的春风得意,使一部分成功人士自我膨胀,把以前曾经吸毒的体验重新找了回来。
六、吸毒人群社会化现状
回归社会的过程,在社会学视野中就是“再社会化”的过程。吸毒人群的再社会化是吸毒者与他们的过去彻底决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主流规范准则、价值标准、认知态度等重新内化的过程。
现实中吸毒人群到底能否顺利完成再社会化呢?在2005年底对54例个案中能够联系到的14例个案做了一次追踪电话访谈,电话访谈了他们的家人。电话访谈结束后,很多个案的家人都表示,已经和个案不来往了,断绝了关系。
对吸毒人群进行符合社会客观要求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模式教化,使城市吸毒人群的个体心理结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发生180度的转变,认为是极其困难的,因为这些艰苦的帮教工作从来就没有开展过,更谈不上去改变吸毒人群内在价值观念了。